夏季本该是雷雨多发的季节,也是很多江河湖泊的汛期,但今年来,在连日高温、降雨量少的影响下,全国多地发布了干旱预警,许多地方的水位下降。
比如原本以水力发电著称的四川,往年电都用不完,还输送到其他省份。可今年受水位严重下降影响,夏季用电紧张,甚至不少企业为了居民能正常用上电,甘愿停工减产。
长江流域受到的影响也十分大,不少地区水位下降,露出滩涂,上面的鱼儿直接被晒成小鱼干。
往年的7-8月份,是我国多数地区的雨季,也是长江的汛期,但今年的气候实在是太反常了,出现了汛期反枯的现象。
其实不仅仅是我国,整个北半球遭受高温热浪,导致许多地方变得十分干旱。比如荷兰,原本这个季节应该是防汛的,而如今变成了抗旱,更是进入了缺水的状态。
同样是以水电著称的挪威,往年电多到用不完,还出口到欧洲其他国家。可今年受干旱影响,发电量锐减,甚至发出警告说不排除明年春季限电的可能。由此可见,整个北半球都面临着干旱的状态。
鄱阳湖惊现“大地之树”
受干旱影响,鄱阳湖的水位也迅速下降,提前进入了低枯水期。今年的鄱阳湖水位有多低呢?根据关键水位点“星子站”的数据来看,水位仅有9.99米,往年这个时候,水位能够达到15米多。
一下子就刷新了两项记录,一是71年以来最早进入低枯水期的记录,二是自1951年来记录的最低水位。
鄱阳湖水面面积较6月已缩小了75%,原本应该碧波荡漾的湖面,在航拍的画面下,呈现出了一副绿油油的景象,滩涂青草疯长。
水位下降,也让鄱阳湖呈现出了往年看不到的景象,航拍鄱阳湖进贤段水域滩涂时,从画面上来看,在湖水、滩涂的奇妙组合下,呈现出了巨型的“大地之树”奇观。
从树冠到枝丫都栩栩如生,无不令人惊叹大自然的神奇。不过“大地之树”虽然漂亮,但却并不啥好现象,有人说这并不是风景,而是大地母亲暴露在外的血管。
鄱阳湖的地位非常高,它的水位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到两岸的居民,也会对候鸟等野生动物产生直接影响。
夏候鸟的“饕餮场”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泊,也是长江流域最重要的湖泊之一,在调节长江水位、涵养水源、改善当地气候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鄱阳湖水位涨落区是面积广大的湖滩草洲,栖息着数量众多的珍禽水鸟,尤其是各种鹤类的数量,占到了世界总数的95%以上,因此这里也被称为“白鹤王国”,水鸟的天堂。
夏季,包括白鹭、苍鹭、黑水鸡等在内的多达30几万只夏候鸟,会在这里繁衍生息。
鄱阳湖水位下降,滩涂裸露,一些鱼虾因为没有随水位一起退去,就被遗留在了滩涂、低洼地带上,这些鱼虾,为这些水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
往年这些水鸟虽然也都在鄱阳湖觅食,但基本上都是正常的取食,而今年受干旱影响,鄱阳湖直接成了水鸟们的饕餮场,水鸟们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吃到肚子鼓起。
尽管30几万只水鸟日日疯狂进食,但更多的鱼虾是被直接暴露在滩涂上,因太阳暴晒而亡,直接成了一条条小鱼干。
越冬候鸟“心慌慌”
正所谓有人欢喜有人忧,对于夏候鸟来说,水位下降有利于它们觅食,自然是开心的,但对于冬候鸟来说,却是一个灾难。
按正常情况来说,到了秋冬季节,鄱阳湖水位慢慢下降,滩涂渐渐裸露,水中的鱼虾螺蚌就会成为水鸟们的美餐。另外,一些水草植物也会随着水位慢慢下降而分层次发芽、生长,接着为大雁等取食植物性质食物的鸟儿提供美餐。
可鄱阳湖提前进入枯水期,夏候鸟们是吃饱了,可等到冬候鸟们到来时,不仅鱼虾大量减少,滩涂上的植物也早就长大变老了,没啥嫩芽给大雁们吃。
此外,经历长时间的暴晒,原本软烂的滩涂,干裂变硬,也不利于水鸟们觅食。
冬候鸟到来之后,发现鄱阳湖的生态环境已经不适合越冬了,于是就会有一些候鸟飞往他处,寻找合适的场所越冬;也会有一些候鸟因为食物匮乏而活不过这个冬季;还有一些候鸟会将目光定向周围的农田、水塘,取食农作物、养殖鱼等等,给周围农民造成损失。
总之,长时间的干旱,会打破鄱阳湖原有的生态平衡,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生态事件。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人们往往会选择投喂,即在冬候鸟到来时,购买一些鱼虾、玉米等食物,采取人工投食的方式,弥补自然采食上的不足。
对于林栖型的野生的动物来说,森林覆盖率减少,就意味着栖息地缩减,对于水生动物来说,水位下降,水面缩小,也是如此。
作为长江中下游主要支流之一,国内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里面也生活着许许多多水生物种。比如珍贵的长江江豚,就大约有700头生活在鄱阳湖水域内。
与一些鱼类相比,江豚算是一种体型较大的水生动物,成年之后能长到100-220公斤。它们对水域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很高的要求,水位下降严重,湖面缩小,很有可能会导致一些江豚搁浅。
鄱阳湖惊现巨型“大地之树”,看起来虽然漂亮,令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但它在这个季节的出现,并不是啥好兆头,意味着鄱阳湖提前进入了枯水期,对当地自然生态,对人们的生活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