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对善于谋事的智者来说,所有的成功都是一种顺应自然。
一:
《道德经》之中有这样一句话: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运用外在的智慧之光,富贵内在的规律,不给自己留下后患,这叫做因其自然之常道。
一个人的胜,是因为符合了自然,顺应了规则,一个人的败则是违背了规则,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们每天所做的事情并不是在追求目的,而是在筹备规则。
因为当你把一件事情背后的东西做的充足的那一刻,你想要的东西自然也就会出现,当你背离了这个原则,无论你怎么努力,都不会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会陷入一个穷忙的怪圈,深陷于其中无法自拔,付出了比别人多的努力,每日都过得非常辛苦,但是依然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目的,根源就在于此。
《孙子兵法》之中说: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所以,这些所谓善于打仗的人所取得的胜利,既没有智慧的名声,也没有勇武的战功,所以他们取得胜利是不会有差错的。其所以不会有差错的话,是因为他们作战措施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上,是战胜那些已处于失败地位的人。
善于打仗的人总是确保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又不放过任何战胜敌人的机会。而打胜仗的人都是先创造有利条件,然后才去和敌人作战;打败仗的人总是先和敌人作战,然后才从希望中侥幸取胜。
善于打仗的人取得胜利之后,不会有智慧的名声,也不会有勇武的战功,并不是他的胜利微小到可以不当其存在,而是所有人都明白,他的胜利是必然的,这种感觉就如同顺应自然一样。
二:
在春秋时期,大国晋国想吞并临近的两个小国虞国和虢国。
而晋国的大夫就向晋献公献计策说:“可以用你的珍贵马匹和美玉,收买虞国君主,然后从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事情成功之后,虞国也必然能够归于我们。”
晋献公采纳了他的计策,而虞国的君主不听大臣的阻拦,看到美玉和马匹之后,受不住诱惑,就接受晋国的要求,忽略了他和虢国唇寒齿亡的关系,不但借路给晋国,还出兵帮助晋国去攻打虢国。
当晋献公灭掉虢国之后,回来的路上,顺道又将虞国灭掉,虞国君主和家室都当了俘虏。
当晋国灭掉了虢国之后,回来的路上顺手灭掉了虞国,没有人会觉得这是多么大的功劳,因为所有人都感觉这是顺应自然的结果。
真正的赢就要建立在这样准备充分,而又顺应规则的基础上,所有的条件都具备充分,你的举动,只不过是应了天时地利人和各种条件之后的顺手牵羊而已。
“所以,打胜仗的军队是先创造有利的条件,然后才和敌人作战,而打败仗的军队则是先和敌人交战,然后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侥幸之上,那么败局自然已定。”
《孙子兵法》之中所说的“创造条件,准备充分,伺机取胜”的理论,不仅体现在战场上,更体现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而且也是百试不爽。
就像一个人在生活中谋事,不要总将自己的思维执念在自己的目标上面,而是用更多的精力去做准备,当你把基础奠定充分牢固之后,还有什么事情是自己做不到的呢?
但是反之,如果你没有做任何充分,只是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目的,没有天时,没有地利,没有人和,也没有一个合适的团队,包括资金等等,那么你靠什么去取胜呢?
所以《孙子兵》法中提出了这个“攻守形势论”:当你采取防御的时候,是因为兵力不足,当你实施进攻的时候,是因为兵力有余。
就好像谋事时,当我们待机不动,选择蛰伏和隐忍时,是因为你的“兵力不足”,所以处在准备阶段,但是当你选择行动时,一定是因为自己的“兵力有余”,因为你准备的足够充分了。
这就是谋事的真正智慧,要让所有的事情都在符合规则和规律的方向上进行,要让你的成功,看上去像顺应自然一样简单。
以这样的思维去谋事,你还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到的呢。
文|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