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书理由

这本书是我在【绝对干货】:1年12本书,提升认知层次,让你拥有深度思考能力。_哔哩哔哩_bilibili里标记的(文末附链接)。她推荐时说:“这本书从美食入手,让我们感知到用数学思维看待生活是多么有趣。我在看这本书时,完全忘记了枯燥复杂的公式,也认识到,数学存在的意义是让困难的事情变得容易。数学所囊括的内容远不止于方程式。它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工具,可以用于思索和阐释我们的生活。

说来惭愧,虽然我是个程序员,但是数学功底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很一般。发表第一篇笔记时,一位老师给我评论说,要读一些适合自己现阶段的好书。所以我就暂时把选书标准定为:读可以提高自己思维能力、认知能力、有助于个人成长的书。

作者与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郑乐隽(Eugenia Cheng)是华裔青年数学家、钢琴家,拥有剑桥大学数学博士学位,是芝加哥艺术学院的驻校科学家,并从事数学科普工作。网上有很多她关于数学的有趣的演讲。

“数学思维”这个标题并不是直译,原版标题叫做:How to Bake Pi: An Edible Exploration of the Mathematics of Mathematics,风趣幽默、一语双关地道出了:这本书其实是通过对数学思想与烘培和生活琐事进行抽象类比,来揭示妙趣横生的数学哲学的。

读后感

从小学到硕士毕业,我可能从未真正享受过学习数学的过程。关于数学,我的记忆是这样的:初中的时候,因为做不出随堂练习而受到老师的指责,抹着眼泪继续做题;高考数学,疯狂刷题却碰上葛军大佬,成绩甚至没有过百;大一时,因为自己不能很好的平衡学习和学生工作,挂过一次高等数学(要不是因为写这一段回忆,我还从未意识到,自己的数学这么差 T^T)。

但是,这本书颠覆了我对数学的认知,甚至让我萌生了想读更多数学类科普读物的想法。作者无疑是个思维广阔的学者、循循善诱的教授。她善于观察生活,勤于思考,并把这些细腻的感悟与数学思维之间的联系,一一记录了下来。我无从得知这本书的成书过程,只是感叹,当一个热爱自己专业的人,谈起他的研究时,是如此的神采奕奕,魅力十足。或许热爱,才是对知识和学问的尊重。也只有深刻的理解和洞见,才会为读者带来如此精妙的比喻与抽丝剥茧的阐释。

这种热情与知识储备,让我想起另外一位华人数学家丘成桐教授的文章《数学和中国文学的比较》(文末附链接)。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把这两门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学问,从多个方面进行类比,文采斐然,字字珠玑。丘成桐先生在文末写道:“为了达到深远的效果,数学家需要找寻问题的精华所在,需要不断地培养我们对问题的感情和技巧,这一点与孟子所说的养气相似。气有清浊,如何寻找数学的魂魄,视乎我们的文化修养。” 我很庆幸,虽然现在的我还不够优秀,但也从事着自己热爱的行业,享受学习和工作的过程,这是我很珍惜的幸运。

在微信读书上,我对这本书的划线加上想法的笔记一共有223处,它带给我很多共鸣和启发。这里就简单地从三个方面总结出我感触颇深的地方。

数学也是一种思维工具

作者通过一些形象的例子和通俗易懂的解析说明了,数学的目的其实是让事情简单化。数学致力于寻找事物的相似之处,抽象地看待事物。忽略与当前问题无关的细节,聚焦于核心属性。

这种“抽象思维”其实是一种智慧,把不需要的想法收起来,带领你逐步贴近事物的本质或核心。从而解决问题。而这种思维训练可以被应用到其他非数学领域:首先,提炼现实。然后,在抽象的世界进行逻辑推理。最后,把这些抽象的东西再应用到现实中去。不同的人擅长这个过程中的不同步骤。整个过程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游刃有余地在抽象和现实之间穿梭。

用数学思维去解决问题的好处是,它帮助我们去除一些模糊不清的问题,找到相似之处,发现捷径,把一些相似的问题归类为同一问题。

真理的三个方面

在本书的结尾处,作者提出了一个真理之圆的概念。她认为,真理的三个方面为:知道,理解,和相信。

学习数学锻炼逻辑思维的论据(横看成岭侧成峰)(1)

真理之圆

如果把我们所常说的知识、常识解释成这个圆中的“知道”,那么“理解”就是把它们应用于其他领域。现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获取知识已不再是秘密,理解和融汇变通才是更强大的力量。

而如何能够证明我们真正理解了某个知识呢?我认为是去分享这份知识,去尝试讲给另一个甚至可能本不相信或未曾听说过这个观点的人。推动未被相信的事物进入“已相信领域”。

学习数学锻炼逻辑思维的论据(横看成岭侧成峰)(2)

“使他人相信”

作者说她在研究数学的时候,常常需要研究两次——第一次在自己的头脑里,第二次将它转换或者翻译成一种可以用来与其他人进行交流的形式。

分享知识,向他人证明,让他人相信的核心不是它的不可驳斥性,而是它在转换过程中的稳定性。证明是把我的论点向X表达的最佳媒介,它既不会造成模棱两可,也不会引起误解或混淆。能够使他人相信的证明,必将是深究其源的理解。

这个论点让我想起一个我很喜欢的B站UP主“老石谈芯”的分享是程序员的必备素质【老石读书#1】_哔哩哔哩_bilibili。在《展示你的工作》这本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找到你想学的东西,并且在别人面前学习,分享你的过程和成功,更重要的是分享你的失败,帮助那些想和你走同一条路的人。“ 这个点我将在下一部分再次提到。

数学与编程

最后,我也想献丑,学作者一样类比,谈谈我认为数学和编程的关联。

第一,如作者所说,数学致力于寻找事物的相似之处,目的是让事情简单化。读到这些时,我立刻想到了C 的三大特性:封装、继承和多态。抽象化思维,不正是面向对象编程的重点吗?封装成“类”,派生出其他具有相似属性的“子类”,重载具有相似功能的函数。总结事物的相似之处,逼近本质和核心,是编程思想背后的“懒”,也是其聪明之处。

第二,作者说,数学家时常去寻找一种通解,制造机器去做本来由人来做的工作。这也正是程序员在解决问题时的一个思路。把重复的语句写成函数,引入模板类等等。理解方法背后的原理帮助我们走捷径,简化步骤。

第三,关于内容的分享。如前面提到的老石的视频标题所说,“分享是程序员的必备素质” 。分享的前提是对知识的透彻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清晰有力地证明给别人。并且分享的过程,也有助于发现我们自己思维的漏洞,比如可爱的 “小黄鸭调试法”,指的是在程序的调试或测试过程中,耐心地向小黄鸭解释每一行程序的作用,以此来激发灵感与发现矛盾(寂寞的程序员T^T)。开源项目、技术博客、Github社区、Stack Overflow问答网站的存在,一方面为学习者指路,另一方面也是对分享者知识的校验。

学习数学锻炼逻辑思维的论据(横看成岭侧成峰)(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