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公众号:纪人物

1940年4月,沪西中山路旁的一处刑场,两个便衣特务把一个披着长发、两手被铐的女子押下了车。

往近一看,此女天生丽质,身穿红色羊毛大衣,挂着一根内嵌有照片的黄金项链,手上戴着一枚钻石戒指,车灯照耀下,美丽动人风华绝代。

她是当时颇有名气的名媛,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良友》画报的封面女郎,她是电影《色戒》中王佳芝的原型人物,她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郑苹如。

色戒原型郑苹如(色戒原型郑苹如)(1)

郑苹如,1914年出生在日本。她的老爸郑钺<yue>,早年留学日本,就读于日本政法大学。

在日期间,郑钺结识了一位名门望族的大家闺秀木村花子。花子不光长得漂亮,而且分外温柔贤惠。异国他乡,郑钺被美丽的花子姑娘吸引,娶她为妻。这段异国恋,育有二子三女,而苹如就是郑家次女。1917年,花子随着夫君来到中国,并有了一个中国名字“郑华君”,开启她中国主妇的一生。

色戒原型郑苹如(色戒原型郑苹如)(2)

优越的家庭,为郑苹如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也为此,郑苹如不仅生得漂亮,天生丽质,还多才多艺。

既能够讲得一口流利的日语,又能讲得一口标准国语和上海话,还会绘画,懂书法,是学校公认的校花,众人眼中的“天之骄子”,“校园明星”。

天生自带的优势,让她做过不少的明星梦。她骨子里虽然流淌有日本人的血液,内心里却是极为崇尚中国,热爱中国。她崇拜胡蝶、阮玲玉等这样大红大紫的著名女明星。

热爱艺术的郑苹如经常参加学校的文艺演出,她心里藏了一份明星梦。可是她的父亲并不同意,无奈之下郑苹如还是放弃了这条道路,怀着遗憾经常去照相馆拍些艺术照。

因为郑苹如外形靓丽,所以她的照片经常被摆在照相馆的橱窗里。

1932年,日寇妄图占据上海,中国军队奋勇还击。郑苹如很仇恨这种侵略行为,便自掏腰包买了许多日用品,冒着生命危险赶到前线慰问将士,照顾伤员的饮食起居。后来,她更是组织同学们上街散发宣传单号召抗日,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爱国活动。

郑苹如还曾经自导自演了一部话剧《抗日女生上前线》,在学校组织的文艺演出中得到了潮水般的好评,私下之余,她还自费打印了许多抗日的宣传单,张贴在城市的各个地方。

色戒原型郑苹如(色戒原型郑苹如)(3)

时隔六年,郑苹如再一次登上了画报的封面,而这次画报可是当时国内影响力最大,也是极为重要的画报《良友》,成为当之无愧的民国封面女主。

色戒原型郑苹如(色戒原型郑苹如)(4)

1937年春郑苹如从上海法政学院毕业,打算秋天与在上海航空作战大队担任队长的未婚夫王汉勋结婚。无奈天有不测风云,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同年八月淞沪会战爆发。郑苹如与上海人民积极支持抗战,遗憾的是,上海还是沦陷了。

而郑苹如一家正在为抗战贡献自己的力量,郑苹如的父亲郑英伯担任中统上海潜伏组的干事,郑苹如兄弟姐妹几个都做了情报员,郑苹如一家并没有完全断绝同日本关系圈的往来,这份联系正是他们的保护色,更是许多情报的来源。

郑苹如的气质和美貌在吸引国人关注的同时,也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他就是陈宝骅。当时的陈宝骅正十分头疼一件事,那就是作为中统局的成员,对待抗日自然身先士卒,但一直没有合意的女特务专员。

此时无意之中,陈宝骅看到了郑苹如的照片,便在有意地安排之下,见到了郑苹如。郑苹如的美丽和气质,以及之前打入日本情报局工作积攒下来的情报能力,和流利的日文,都让陈宝骅的眼前一亮

陈宝骅还没下定决心,郑苹如又继续在一个公开场合发表爱国宣言,在获得满堂喝彩的同时,也为她人生走上另一条道路打开一扇门。

色戒原型郑苹如(色戒原型郑苹如)(5)

中统局决定把郑苹如秘密发展成情报人员,要她打入日伪上层,获取情报。满腔热血、一心爱国的郑苹如毫不犹豫应了下来。

她凭借一口流利的日语,加上良好的家庭背景,很快就打入了日本人的社交圈,成为了上海名媛。

郑苹如结交了许多日本“朋友”,不少是日本军官、文职官员,她常出没在日本俱乐部或是料理店,跟日本人打成一片,其关系好到了甚至可以自由出入日本驻沪军事部门的一些机构。

她还与日本首相近卫文派来的和谈代表攀上了关系,很快便成功攥到手里多条有价值的人脉,并从中获得了大量情报。郑苹如的美貌吸引了近卫文的儿子近卫隆,她正准备借机对此人实施绑架计划时,被上级及时制止了,因为这样做太过危险,她必须要把精力用在刀刃上。

她所获取的情报都一一被传送到了重庆,这期间郑苹如的身份一直没有被发现,不得不说是一个从未受过训练的弱女子,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在是值得称赞。

更是在1938年末,郑苹如获悉汪精卫即将叛逃越南,发表“和平救国”的“艳电”,立马以急电向重庆报告,成为预报汪精卫叛国的第一人。可惜这个消息并未受到高层的重视。

1939年春天,未婚夫曾经两次写信约郑苹如赴香港成婚。

但在国难当头之时,郑苹如一再推迟婚期,两人约好:胜利之后,就结婚。

谁知不久郑苹如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使这个约定永远地失效了。

这个任务就是做刺杀丁默邨的诱饵。

丁默邨何许人也?

色戒原型郑苹如(色戒原型郑苹如)(6)

丁默邨是汪精卫手下高官,手段毒辣、杀人如麻。后来更是在日方支持下建立了76号杀人魔窟,在1939年至1943年不足四年时间内,制造了三千多起血案,人称"丁屠夫"。

中统决定展开刺杀,除掉这颗国家的毒瘤。

但此人非常谨慎,警惕性极高,很少去陌生的地方。国民党曾组织过多次刺杀丁默邨的行动,可此人警觉性非常高,行踪保密,很少有得手的机会。每次出席宴会,丁默邨都会站在墙角,这样他可以看到三面的情况,同时还防止有人从背后偷袭。

色戒原型郑苹如(色戒原型郑苹如)(7)

丁默邨非常喜欢跳舞,但是为了保命,除了日本人举办的舞会外,其他一概不参加。为防刺杀,他连睡觉都是在浴室,外面装满了防弹玻璃。

但他也有个最大的弱点:好色

经过一番考虑,中统把刺丁的任务交给了郑苹如。

对于郑苹如而言,她面临着艰难的抉择,相爱的未婚夫正在前线执行任务,如果她迈出这一步,那么她的婚姻也许会化为乌有。别说爱情了,就算是性命也极有可能葬送。

但是考虑了一夜之后,郑苹如还是决定答应。相比于个人的安危而言,民族的责任显然更加重要。郑苹如怀着沉重的心情和父亲与母亲做了道别,她并没有讲明自己去执行什么任务,只是告诉父亲和母亲。今后不必再牵挂她这个女儿了,就当从未生过她。

郑苹如接受了这个任务。

1939年5月,在中统的安排和帮助下,郑苹如通过舞会的机会接近了丁默邨。她在明光中学读过书,丁默村曾经担任过这个学校的校长,俩人有些师生关系。

关系有了,还要找个借口。当时正巧军统淞沪特遣分队队长熊剑东被俘,被关在76号,中统局于是让郑苹如设法营救,并以此为借口接近丁默邨

终于,郑苹如通过日本沪西宪兵分队长藤野作“桥梁”,在一次聚会中认识了丁默邨。两人话着曾经的师生关系,迅速熟络,丁看着眼前的美女,竟然整晚挪不动脚步。

那次相识后,郑苹如故意装作涉世未深的少女,不时撒娇,有时又时断时续,若即若离,勾引得丁默邨神魂颠倒。

色戒原型郑苹如(色戒原型郑苹如)(8)

一个是正值芳华的少女,一个是居心叵测的色魔,郑苹如与丁默邨的接触非常顺利,短短几个月,两个人就约会50多次。在取得了丁默邨的信任之后,郑苹如被安排担任丁默邨的私人秘书,可以随意进出号称“76号魔窟”的特工总部。这一举动也让上海的百姓们,唾骂她是汉奸,亲友也都对她敬而远之。

面对这一切她只能容忍,本以为很快任务便能完成,谁知丁默邨是一个非常警觉的人,睡觉从不在主卧,也从不在外面过夜,长去的地方都有专人保护,中统根本找不到机会下手。

终于她找到了机会。第一次的刺杀,郑苹如安排在了自己家中,以请丁默邨到家中吃饭为由,安排刺杀人员在附近狙击。

丁默邨狡猾多端,不知为何察觉异常,车子都快开到郑苹如家了,却又命令掉头回去,导致刺杀失败。

但是郑苹如没有放弃,很快第二次机会就悄然而至。

色戒原型郑苹如(色戒原型郑苹如)(9)

1939年12月21号,丁默邨在一位朋友家吃午饭时,临时打电话邀请郑苹如,饭后,郑苹如谎称与丁默邨顺路,一起同行,就在车子行至静安寺的时候,郑苹如恰到好处地叫停,撒起娇来,对丁默邨说想买一件皮大衣做礼物,请他一起帮忙挑选。

于是他们到了西伯利亚皮草行,而在这里早已布下天罗地网,只等丁默邨的到来。与小说电影不同的是,这里的郑苹如没有爱上丁默邨,也没有放跑他。上面说过,丁默邨十分狡诈,他进去皮货行后,突然就发觉到气氛不对。他在试衣镜中看到门外有几个人不时地往门里面看,随即就不动声色地朝门外走动,然后突然猛地冲向路边的轿车。

潜伏的锄奸队见势不妙,随即开枪射击,但是没有击中丁默邨,这次的暗杀计划不幸又失败了。

这次暗杀计划的失败,丁默邨肯定会怀疑郑苹如,中统高层也深知这一情况,于是便让郑苹如撤离。但是她却不甘心暗杀计划最后以失败结束,同样也不想自己经营许久的情报网就此消失。

事发后的第二天,郑苹如在知道自己应该已经暴露的情况下,主动给丁默邨打去了一个电话。在电话中,郑苹如表示自己非常恐惧,她问丁默邨情况怎么样,她自己是怕死了,几乎病了一天等等。丁默邨当时已经知道她就是特务,但并没想置之于死地。可是这个消息却被李士群知道。

12月25日,这一天,郑苹如带了一把手枪去赴约,但她等来的却是李士群,之后郑苹如被秘密扣押在“76号”。

郑苹如被捕后,遭到了严厉的审讯,但她始终声称自己杀丁默村是“情杀”,她说:“丁默村与我相好后,又别有所恋,我实在不甘心,就用钱请人开枪恐吓他。”

郑苹如“情杀”的供词传出去以后,上海的《申报》等报纸都把这桩凶杀案作为“桃色新闻”大肆宣扬,一是出于新闻轰动效应的需要,渲染色情与凶杀,迎合小市民猎奇的口味,二是因为郑苹如长得清秀斯文,新闻界和普通民众都不相信一个弱女子居然能设计刺杀汪伪特务头子。

日伪政府也曾经向她父亲开出条件,只要他答应为日伪政府工作,就可以放了郑苹如。但是郑父大义凛然,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摆在第一位,舍小家全大义,以重病为由,拒绝出任。

按说,丁默邨不催,林之江不问,郑苹如可以好好地活下去,但是却有一帮催命判官,成了郑苹如的催命符。

丁默邨的太太、周佛海的太太等一批“新贵妇”,在知道这件事之后,都认为如有任凭郑苹如留着,不知道哪一天她们这些人中就会有人成了寡妇。

果然,在1940年2月的一天,汪精卫伪政府下达了“对郑苹如秘密执行枪决”的命令。

一天晚上,林之江押着郑苹如走到了荒郊野外,她已经知道了这里将是她的殒命之地。她从容地对林之江说:

“白日青天,红颜薄命,唯勿枪击我面,坏我容貌。”

色戒原型郑苹如(色戒原型郑苹如)(10)

郑苹如和侄子

此时,林之江面对眼前一代红颜竟下不了毒手,他转过身指挥士兵执行枪决任务,连中3枪后,一位温婉娴淑的女特工就此为国捐躯,年仅22岁。

她去世后,毫无人性的76号用她的遗体向郑家勒索钱财。

但因为郑苹如的父亲不愿投靠汪伪政权,银行的存款早被冻结。

家里根本无力赎回她的遗体。以至于到现在,郑家人都不知道她的遗体到底在哪里。

郑苹如的父亲因为不愿意出任汪伪之职来保释女儿,导致女儿被害,遗体也找到,从而一病不起,1941年抱恨而终。

1944年1月19日,郑苹如之大弟弟郑海澄,时任空军第四大队第二十四中队的中尉飞行员,在重庆空军基地因飞机失事,为国捐躯。

而未婚夫王汉勋在1944年8月7日,在湖南衡阳执行任务时壮烈牺牲。

当时的人们称赞郑氏一门忠烈:郑钺守节,苹如尽忠,海澄成仁,郑母明义。

色戒原型郑苹如(色戒原型郑苹如)(11)

郑苹如的事迹后来被作家张爱玲改编成小说《色·戒》,男主人公易先生的原型是丁默邨,女主人公王佳芝的原型正是郑苹如。

一个出色剧本的诞生,是文学界的幸事,但是对于原型人物而言,这种颠覆的演绎却常常引起误解。

1983年,郑苹如被大陆追认为烈士。在她的家乡兰溪,人们为郑氏一门修建了一座亭子,为他们一家立碑作传。郑苹如的遗物也被送回上海,安放在龙华公墓,与陈延年、瞿秋白等革命烈士一起,被后人瞻仰。

谨以此文还原一个真实的郑苹如,致敬那些在抗战中牺牲的隐蔽战线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