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讲关于“马”的典故和成语,好像没有哪个国家能比过咱们,连小学生都能脱口而出,田忌赛马,龙马精神。有关“马”的艺术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古有马踏飞燕的青铜器,今有徐悲鸿的奔马图。形式不同,但精神往往统一。
“马”的精神似乎刻印在了我们民族的血液里,它象征着一种乘风御雨,自强不息。语言似乎无法呈现它的“立体美”,于是不少的导演开始以“马”为题材来制作电影,电视剧。
但是,这类题材似乎是一次失败的“本土化”,观众并不买账。
说好的龙马精神,自强不息,为什么没人看呢?
其实,纵观中国的“马”类电影和电视剧,大部分都是以上个世纪为背景,以红色为题材,永远的都是草原和牧民。走的是大基调路线,缺乏了娱乐性,对于年轻一代来说,没有get到他们的“点”。
现在也没有哪个导演在愿意去制作相关题材的影视剧,原因很简单,不卖座,没流量。
“中国马”在影视剧上的流量流失,让“美国马”有了崛起的信心。
像03年的《奔腾年代》,斯皮尔伯格的《战马》,似乎比“中国马”更有故事性,更“自由”。
2002年,动画电影《小马王》在美国上映,这部讲述野马重获自由的电影,在当年迎来一致好评。18年过去了,能比它更会讲“马”的动画电影至今没有出现。
它不同于其他任何类型的同题材电影,导演这次是以马的视角来叙述故事。
作为主角,SPIRIT没有一句台词,只有旁白叙述。
当时正值美国的“西部大开发”,资源,财富让人们趋之若鹜。站在人类的立场,这种机遇都不抓的可能是个“傻子”。而对于SPIRIT和族群们来说,不仅将失去家乡,还要面临被套上缰绳拖拽货物的命运。
不过,“who care?”。
在人类面前,除了动物园里的,动物保护目录里的,其他都可以上得了餐桌,下得了驮货。动物的自由对人类来说一文不值。
SPIRIT虽然是野马的首领,自由惯了,但说白了就是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土老帽”,它不了解外面的世界,也不清楚人类是什么样的生物。所以才会在第一次看到被套着缰绳,绑在木桩上的“远房亲戚”时,想到的不是逃跑,而是走近这些未曾见过的生物-人类。
不过,好奇害死猫,SPIRIT不仅自己被抓,还差点害了全族。而驮着人类追捕它们的正是自己的这些“远房亲戚”。
所以,不少人就会疑惑,为什么这群马不撂挑子,帮助SPIRIT逃跑。
一群自身都难保,被奴役惯了的驯马,是没有期待价值的,这一点,人类最清楚。
在驯养上,人类也最拿手,就算你摔倒了一个又一个驯马者,也有办法让你臣服。没有食物,没有水,然后在马蹬上安上铰链。面对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SPIRIT低下了头。
笔者最喜欢的就是《小马王》里开场的一句话,“野马是西部的象征”,透露着一股倔强,一股不被征服 的桀骜。不同于SPIRIT,那些按部就班,驯养惯了的马是没有打破现状的能力的,它们失去了对自由的向往,只能老死在马厩里。而SPIRIT这匹西部野马,低下头只为自由,它诠释的就是西部精神。
美式动画电影总喜欢在剧情转折发展时添加一些歌曲,当SPIRIT冲出马厩,解放同类时。绵延的群山,奔腾不息的河流,伴随着布莱恩·亚当斯的歌曲,似乎观众也跟随着它一起奔跑。
待惯了钢筋混凝土的城市,谁会不向往自由,向往跨过山川河流,穿过草原丛林。SPIRIT给“囚困”于城市的人带来了一次精神之旅。
在影片中,SPIRIT和印第安少年之间友谊的建立也可谓一波三折。
上来少年就用了美马计。都说英雄难过美人关,这似乎在任何族类都适用。面对印第安少年的这匹美马,SPIRIT显然是有些乐不思蜀,不过面对诱惑,谁能忍受住呢。但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算是美人,就算是每天给它提供美味的食物,也难以让SPIRIT放下对人类的戒心,哪怕你表现的再善良。
这一点上,人类就显得简单的多,毕竟一顿酒肉就可以和你称兄道弟。
背井离乡,任何生物总会无意识的面向家乡的方向,SPIRIT在远离故乡的每一天都在思念那个让它魂牵梦绕的地方。
在逃离奴役后,少年骑上SPIRIT的一刻,我想观众的内心也舒了一口气。因为他们此刻终于平等,可以一起返回故乡。
《小马王》的归乡之路,不仅让观众体会到了SPIRIT对于自由的渴望,也让观众跟随它来了一次西部之旅。
影片的结局看似圆满,实际每个人心里都清楚,这只不过是存在于电影中的美好想象。自由对于那些马厩里的驯马来说,还不如低头多吃几口草来的舒坦。
不过,谁还没有被点燃的一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