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晚期,山东大汉朱云打抱不平,惹上了人命官司,遂浪迹江湖四十岁时,朱云改弦更张,拜师求学,精读儒家经典朝廷组织易学论坛(即辩论《周易》),朱云一辩成名,自此步入仕途,先后任杜陵(今陕西长安区)县令、槐里(今陕西兴平市)县令朱云在仕途,肝胆两昆仑他声如洪钟,侃侃而谈:“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朝堂震惊,臣僚面面相觑,这小子打击一片啊难道我们上不能辅佐皇上,下不能为民造福,都是碌碌无为白吃饭的吗?成语“尸位素餐”即从此出,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尸位素餐的素餐是指什么?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尸位素餐的素餐是指什么(何谓尸位素餐)

尸位素餐的素餐是指什么

西汉晚期,山东大汉朱云打抱不平,惹上了人命官司,遂浪迹江湖。四十岁时,朱云改弦更张,拜师求学,精读儒家经典。朝廷组织易学论坛(即辩论《周易》),朱云一辩成名,自此步入仕途,先后任杜陵(今陕西长安区)县令、槐里(今陕西兴平市)县令。朱云在仕途,肝胆两昆仑。他声如洪钟,侃侃而谈:“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朝堂震惊,臣僚面面相觑,这小子打击一片啊!难道我们上不能辅佐皇上,下不能为民造福,都是碌碌无为白吃饭的吗?成语“尸位素餐”即从此出。

后来朱云竟请皇上授权他杀一儆百,“一”就是位高权重者,“百”便是“尸位素餐”们。朱云厉害啊,他创造了“尸位素餐”这个成语,还留下“朱云折槛”这个典故,其事迹被史学家班固编入《汉书·朱云传》。

追根溯源,“尸位素餐”应按“尸位”和“素餐”两部分阐述,连在一起却是“尸位”必能“素餐”,但非“尸位”者,均以“素餐”为耻。这是为何?

先秦时期,人们推崇祭祀,但先祖早逝,空空如也,怎么办?“立尸以祭”——找个人装神,代先祖受祭,装神之人称“尸”,其仰视才见之位便是“尸位”。此乃“尸”之本义。据东汉大儒何休注解,天子以卿为尸,诸侯以大夫为尸,卿大夫以下以孙为尸(尸体之尸原来的写法是“尸”字下面加“死”字,现为简化字)。显然,“尸位”在上,大家顶礼膜拜,“祭神如神在”。孝子贤孙们在繁琐而肃穆的“敬尸”之礼后,便进入隆重而特别的“宾尸”活动,即好吃好喝地招待于“尸”。如《诗经·凫鹥》有“公尸燕饮,福禄来成”,意即请公尸(公侯扮演的“尸”)吃好喝好,以求得福禄莅临。凫鹥即野鸭和鸥,现在全变成了盘中餐,专以宾尸。

“尸位”三大职责,装神、吃喝和祝告,特点是“假大空”。本是装的,活人演死人,所以假;尸位神圣,所以势大,又称大尸(皇尸);还有,尸要么不说话(由司仪“祝”代办),要么大言不惭空话连篇,尤其是“公尸嘉告”,醉语绵绵。

再说“素餐”。“素餐”不是吃素食,它源自《诗经·伐檀》,一首劳苦大众反剥削的代表诗篇。“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这是说,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粮食往家搬?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猪獾悬庭院?诗人千年一叹:“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原来这些老爷君子们,是白吃饭的不劳而获者!“素餐”便自此来。

曹植晚年不甘平庸,他在《求自试表》中说:“(臣)虚受谓之尸禄,《诗》之素餐,所由作也。”意即臣子无功受禄,如同白吃饭而不干活的“尸”,《诗经》中的“素餐”讲的就是这个。

还有一种“素餐”者,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诗经·大东》有:“鞙鞙佩璲,不以其长。”大意是瞧这些王侯贵族,佩戴着圆圆的宝玉,其实他们不学无术,德不配位。东汉大儒郑笺的点评是:“居其官职,非其才之所长也,徒美其佩而无其德,刺其素餐。”

“尸位素餐”现为成语,比喻在位不谋事,不作为,或吃空饷,白吃饭。古之“尸位”必能“素餐”,因是祭祖敬神。秦汉以降,“尸”已不再,尸位变成了牌位,倒也省去了不少酒食果蔬。但为官不为者,假大空者,名不副实者,貌居“尸位”,垂涎“素餐”,岂非咄咄怪事?朱云不齿,今人哀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