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豪放旷达的刘禹锡有许多志趣相投的好友,初入仕途时,与韩愈、柳宗元同在御史台任职,三人结为终生挚友,过往甚密,特别是柳宗元,与其更是甘苦与共的患难之交。

后来,他又陆续地结交了元稹、白居易、裴度、崔群等一众好友,但是,仕途坎坷,风云变幻,千帆历尽,再度归来时,这些好友大部分都先他而去了。

晚年后,刘禹锡和白居易都退居洛阳,“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彼时,与其诗酒唱和、郊游赋诗的,只有白居易和裴度等人。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前半生艰辛历尽,后半生坦然处之,他把波折和磨难看作是命运给予自己的馈赠,欣然接受。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同时,他还鼓励白居易要和自己一样的豁达乐观。坦然接受自己老去的事实,并积极面对。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所以,当他收到白居易悼念好友的绝句时,就作了这首《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的七律以答 ,尽显其乐观旷达的人生情怀。

刘禹锡的六首诗(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一首应答诗)(1)

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

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唐 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简译:

吟诵您寄来的哀悼已故友人的两首绝句,我无限伤怀,感慨万千,遂写下这首短歌以赠。

人事更迭,世事无常,我徒然惊叹,老朋友越来越少了,只是感觉文集中的祭文越来越多。

春天,树木上新长出来的叶子总是不断地催换着陈旧的老叶,那奔腾不息的江河水,前面的波浪总是被后面涌起波浪覆盖。

生死离别,人天永隔,从古到今,哀悼逝者的悲伤和遗憾人人都会有,纵然如此,逝者已矣,即便是我们为他们流干了眼泪又能如何呢?

刘禹锡的六首诗(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一首应答诗)(2)

赏析:

这是一首酬答诗,彼时,61岁的刘禹锡在苏州刺史任上,收到了白居易寄来的两首哀悼好友的绝句,心有所触,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七律,抒发其不胜感慨之情。

《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诗题开宗明义,交代了作此诗的目的,白居易给我看他伤悼元稹、崔群和崔玄亮的两首绝句,想到自己与他们生前都有深厚的情谊,不由得深感伤痛,于是作此诗与白居易。

乐天”即白居易,字乐天,“见示”给我看的意思,“”即伤悼,“微之”是元稹的字,卒于武昌军节度使,“敦诗”是崔群的字,官至吏部尚书,“晦叔”是崔玄亮的字,官至虢州刺史,“深分”指深厚的友谊。

首联写作此诗的目的,是收到白居易寄来的绝句后,心生悲哀,不由得感慨唏嘘,于是作此诗以回赠。

先有柳宗元故于柳州任所,后有韩愈病逝于京城,接着元稹客死武昌,而崔群、崔玄亮等又接连故去,昔日的好友纷纷远离,从此人天永隔。

朋友还是老得好。本以为归来后,大家还能一起诗酒唱和,可是,烹茶煮酒,却等不到昔日惺惺相惜的好友了,想到此处,纵使豁达如刘禹锡,也会泪湿衣衫,心痛不知所以。

刘禹锡的六首诗(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一首应答诗)(3)

颔联写心中的伤痛和孤独之感,好友们先后离自己而去,这世上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渐渐地少了,唯有文集中的祭文多了起来。

明明知道生老病死本是自然规律,这世上又有谁能逃脱得了呢,可还是迈不过这个坎,心中总是难以释怀。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颈联是千古名句,富含哲理,具有警示意义,以最能体现刘禹锡的哲学思想。

时序更迭,岁月不居,长江后浪推前浪,新生的事物总会取代陈旧和腐朽,唯有如此,才会有生生不息的人间烟火。

所以,不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墨守成规只会固步自封,唯有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并适应它,才能让自己活得洒脱和自在。

在这一联里,刘禹锡宕开一笔,将自己之前的悲伤情绪反转过来,既是开导白居易,也是慰藉自己:逝者已矣,生者保重,好好活下去,才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

尾联作结,总束全文,亲朋好友的离去固然令人伤感和不舍,这也是世人都有的遗恨,事实已然如此,我们就算流尽眼泪,又于事何补呢?

首联伤惋痛惜,颔联孤独无奈,颈联通透释然,尾联做旷达语,从开始的消极悲伤到最后的积极乐观,尽显诗人豁达的人生情怀,是值得一读的佳作。

刘禹锡的六首诗(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一首应答诗)(4)

写在后面:

关汉卿说,自己是一个蒸不烂,煮不熟,槌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我觉得,这话用在刘禹锡身上,实在是实至名归。

在朝中权宦眼中,刘禹锡绝对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因为,在他的人生字典里,似乎永远只有两个字,那就是大写得“不服”。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去国十年,物是人非,对于朝中那些靠投机取巧阿谀奉承爬上来的新贵,刘禹锡的眼里满是不屑和讽刺。

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今又来。”,历经了23年的漫长贬谪生涯,花甲之年再度归来,刘禹锡依旧是不服,所谓邪不压正,自己的初心和坚守,终于得到了肯定和回报。

刘禹锡的六首诗(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一首应答诗)(5)

纵观刘禹锡生平,他最好的时光,几乎都是在荒凉偏僻的贬谪之地度过的,能让他坚持到最后的,除了其矢志不渝的信念和坚贞不屈的操守外,还有他积极旷达的人生情怀。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他是著名的文学家,也是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哲学家,总能从对立的角度思考问题,辩证地看待事物,从而使得自己心明眼亮,世事洞明,也就比旁人多了几许旷达和乐观,就如这首写给白居易的答诗……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刘玲子candy

刘禹锡的六首诗(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一首应答诗)(6)

刘禹锡画像

注:本文系刘玲子candy原创,谢绝搬运和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