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和年羹尧谁赢了(男儿何不带吴钩)(1)

作者:老谈,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若个书生万户侯”

诗中之鬼李贺曾有诗云: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这首诗歌道破天下读书人的心声。沉沦于笔砚之间,舞文弄墨,那是腐儒的行为;热血洒向沙场,于剑戟中建功立业,才算大丈夫的壮举。

班超是东汉时期最著名的军事家与外交家。功名成就之前,他也是区区一介抄写文字的小吏。

班超的父亲是著名的史学家,他的哥哥是《汉书》的作者,其妹同样是一时无两的才女。

出生于书香门第,经历煎熬与历练,按照常理,班超也应当成为一代文豪。

班超的志向,却不在书案之上。他曾弃笔感叹:“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傅介子是西汉时期的外交家,他曾出使大宛,杀匈奴使者,还在人家自己的地盘上,斩杀悖逆的楼兰王。

后世的杜甫赞道:“愿见北地傅介子,老儒不用尚书郎。”在诗中,杜甫把自己比作皓首穷经的老儒,而傅介子才是勇猛刚毅的谋国辅臣。

张骞就更不必提了。丝绸之路裨益于大汉,嘉惠于当代,这条道路的实际开拓者正是张骞本人。

傅介子与张骞,皆是用脚步丈量人生,以汗水辉映阳光。

路长且阻,行则将至。

在班超眼中,在有志向的读书人眼中,他们两人才配得上“榜样”二字。

腐儒显然没有此等远大的抱负,同样是抄书员的他们,只会出言嘲讽,班超感叹道:“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后来,书香门里果然诞生出一位绝世的名将。

班超既有谋略,又富胆识,他以三十六骑定西域,万里之外觅封侯,取得令后世侧目的成绩。

傅伯寿是南宋学者,他虽是一介读书人,但对开疆拓土之人,同样心向往之,也不吝赞美之词:

“陈汤之斩单于,傅介子之刺楼兰,冯奉世之平莎车,班超之定西域,皆为有汉之隽功。”

雍正和年羹尧谁赢了(男儿何不带吴钩)(2)

“不鍊金丹也是仙”

班超为后世所铭记,是因为他于战场上的功绩,他虽然也广泛的阅读典籍,想必如五柳先生一般,不求甚解罢了。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同样是一代名将,外人所不知的是,他竟然也是一代文士。

此人名曰年羹尧。

因为《甄嬛传》等剧集的热播,各位对他一定相当熟悉。

众人对他有多熟悉,对他的误解便有多大。

但凡说到年羹尧,有一个人必定也会被提起,那就是他的顶头上司雍正。在潜意识里,大家都认定,年羹尧是雍正的忠实奴才。

这里边就存在着极大的误会。年羹尧发迹于康熙朝,他是何等人物,岂能将自己的功名,寄托到一个前途未卜的皇子身上?

从某种意义上说,年羹尧的霸道,却是与生俱来的。年羹尧字亮工,“亮工”出自《舜典》,“钦哉,惟时亮天工”,意思是“辅佐天子以立天下之功。”

这个霸道的官二代,却很爱读书。

康熙三十九年,年羹尧高中进士,那年他不过是个21岁的青年。

时年五月,年羹尧又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进入翰林院学习。

翰林院号称“玉堂清望之地”,官场中还有“非翰林不入内阁”的传统。

可以想象,等待年羹尧的,将是怎样一个如花似锦的前程。

十年之后,年羹尧真的就迁为内阁学士,其后又升任为四川巡抚。

巡抚相当于今天的省委书记,妥妥的正部级国家干部,那一年,年羹尧尚不足30岁。

在这以前,他还担任过四川省乡试的主考官,成为众举人的“座师”。

迄今为止,年羹尧都是一个文官,舞文弄墨是他生活中的全部,刀枪剑戟与他无关。

年羹尧似乎也没有“若个书生万户侯”的感慨。毕竟,他既是一个书生,也是一个万户侯。

但他也绝不是懦弱的清雅文人。据说,年羹尧曾在家中孩子读书的地方,亲自题写了一副门联:

怠慢先生,天诛地灭;

误人子弟,男盗女娼。

门联用词粗鄙,却有振聋发聩之效果,想来此联是年大人故意为之,其霸气与豪横,刹那间展露无余。

从文官晋升为武将,就发生在年羹尧任职四川巡抚期间。

四川地接青海、西藏,省内有多民族杂居,军事形势必然非常紧迫。

当时,统领四川军事的最高指挥官是川陕总督,但总督府邸位于陕西西安,有道是鞭长莫及,总督大人不太可能时刻盯住四川。

所谓天降斯人,年羹尧本来只是负责民政,形势所趋,他开始越权插手军事活动。

风云变幻的战场生涯,便是从此时开始的。

康熙末年,年羹尧逐渐成长为位高权重的封疆大吏。1721年,年羹尧入京觐见,皇帝亲自赐给他弓矢,42岁的年羹尧,官拜川陕总督,成为满清西北边陲的重臣要员。

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年羹尧所凭借的,也只是自己卓绝的才能。

实际上,从20岁中进士,到成为川陕总督,风起云涌二十载,年羹尧得到的一切,与雍正没有半分关系。

俗语有云:“朝中无人莫做官,朝中有人好做事。”年羹尧当然也有自己的关系网,他的第一任妻子,出身显赫,是名门贵族之后。

年羹尧妻子的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满清第一才子,纳兰容若。

世人只道年羹尧风扬跋扈,说句很不谦逊的话,人家还真的就有风扬跋扈的资本,他绝对是一颗最耀眼的,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

年羹尧题写过一首小诗,虽然只有简单四句,用词也是信手拈来,同样难掩其霸气侧漏之气:

魍魅随身亦等闲,肩挑龙虎总徒然。

只他一副超凡骨,不鍊金丹也是仙。

雍正和年羹尧谁赢了(男儿何不带吴钩)(3)

年羹尧青海之功,亦在朕许与不许之间

康熙48年,皇帝第四子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

皇子有了爵位,也便有了独立建府的资格,这也意味着,他会得到一定数量的八旗佐领。

也就在此时,年羹尧家族所在的佐领,连同镶白旗若干佐领一起,成为雍亲王的属臣。

到了这时,年羹尧与雍正,才算有了交集。

按照规矩,属臣见到主子,要自称奴才。但这并不是说,属臣真的就是王公的奴仆,他们并不是所谓的包衣奴才,属臣也有独立的身份。

更何况,也就是在康熙48年,官场上春风得意的年羹尧,刚刚被封为四川巡抚。

年羹尧很清楚,他所效忠的对象是康熙皇帝,在谢恩的折子里,年羹尧也感激涕零地写道:“以一介庸愚,三世受恩。

伺候好皇帝,是他唯一且正确的选择。除此之外,谁的队也不要站,凭借自身的本事,一步一个脚印,最后无论谁成了新的皇帝,他都能屹立不倒。

如果贸然站队,既有前功尽弃的可能,万一让康熙皇帝发觉,那他的前程也就完了。

所以,年羹尧跟很多皇子,都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

雍正很抑郁,也很气愤,年羹尧本来是自己的家臣,却不断示好于别的皇子。

雍正直接写信骂他为“儇佻恶少”,并且上纲上线的出言教训:“国朝祖宗制度,各王门旗属主仆称呼……尔狂昧无知,具启称职,出自何典?”

康熙五十七年,西藏发生战事,康熙皇帝下诏,命令十四子督师西北边陲,诸位应该清楚,西北的实际掌控者,却是年羹尧。

康熙六十一年,皇帝因病去世,皇四子继位,是为雍正帝。

雍正继位之初,随即把军政大权,全权托付给年羹尧。而年羹尧也没有让雍正失望,他钳制住拥兵自重的十四阿哥。

十四阿哥是雍正夺储的头号军事、政治强敌,只有稳住他,雍正的皇帝宝座才算是真正坐稳。

回报也极其丰盈,年羹尧成为权倾朝野的人物,云、贵、川等地官员,皆秉命受制于年羹尧。

当时官场之中,人人都知道“内有隆科多,外有年羹尧。”此二人位极人臣,亦是雍正皇帝的辅佐良才,堪称朝廷的架海紫金梁。

雍正能高高的捧起他们,是因为两人还有用处。

雍正继位初期,青海即发生叛乱。

年羹尧奉命平息叛乱,他的个人能力,也的确当得起皇帝的宠爱,半年有余,年羹尧便以雷霆之势直捣敌营。

青海大捷是雍正继位以来,朝廷取得的第一次大的胜利。

国内海晏河清,时和岁丰;皇帝龙颜大悦,志得意满;年羹尧权倾朝野,无人能望其项背,连皇帝的亲娘舅,隆科多都要看他的脸色。

雍正宠爱年羹尧的办法,也充满了人情味,他把年羹尧当做“朋友”,不再赏赐年金银珠宝,却常把身边的玩物送给他,譬如鲜荔枝、茶叶、荷包、自鸣表、鼻烟、珐琅杯、三鸠砚等等。

雍正还在回复年的奏折里,不断的“秀恩爱”,说什么“心不知从何书汝好处也。”还信誓旦旦地发誓:“朕之子孙若负尔者,非朕之子孙也!”

年羹尧越发有恃无恐,甚至不把皇帝放在眼里,而雍正也渐渐起了杀心。

后世的作家高阳,曾经直截了当的指出,年羹尧并没有了不起的才具,他竟然发觉不出,所有的宠爱,都是“令人肉麻的迷汤”。

年羹尧是军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蠢材,连月满则亏的道理都不懂。

毫不夸张的说,单论起政治手段来,年羹尧和雍正,简直就不是一个量级的选手。

年羹尧的仕途顺风顺水,他的字典里没有“挫折”两个字;雍正能当上皇帝,经历过“九子夺嫡”的洗礼,每一步都充满了磕绊。

雍正用实际行动教导年羹尧,“帝王心术”四个字是怎么写的。

首先,皇帝私下授意各位大臣,自己将有“倒年”的动作。尔后,雍正收起往日慈爱的脸面,于各类琐碎之事上,事无巨细地批评年羹尧。

雍正三年二月初一,天降祥瑞,天空出现了“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现象,按照规矩,群臣要向皇帝上表朝贺。

一般来说,雍正从来不看这些逢迎拍马的奏章。但是这次,他不但看了,而且看的很很认真。

年羹尧书写的贺表字迹潦草,一不小心还把“朝乾夕惕”误写为“夕阳朝乾”。

“朝乾夕惕”是恭维皇帝夙兴夜寐,不敢有片刻松懈;既然他年羹尧“故意”不用这个词评价皇帝,你不仁我也不义,雍正便用报复的口吻回复:年羹尧在青海的战功,“亦在朕许与不许之间”。

雍正振臂一呼,群臣肆意而动,风风火火的“倒年”运动,由此揭开序幕。

雍正三年四月,皇帝解除年羹尧川陕总督之位,调任杭州将军;九月,皇帝下令缉捕年羹尧,押送回京会审;十二月,朝廷议政大臣提交审议结果。

年羹尧共犯有92条大罪,他的罪责如此之多之大,哪怕有一万个脑袋,也不够皇帝砍的。

雍正和年羹尧谁赢了(男儿何不带吴钩)(4)

尾声

年羹尧在西北一手遮天,因为担心他会谋反,皇帝早就做好分化的工作。

岳钟琪是年羹尧一手提携的将领,且以师生相视,岳钟琪本人还是名将岳飞之后。雍正暗地给他写信,百般抚慰,许其重利。

甘肃巡抚胡期恒与年羹尧交好,年常以兄事之,胡期恒也是雍正竭力拉拢的对象,他曾当面授意,令其揭发年羹尧之累累罪行。

年羹尧还有个门客名曰汪景祺,此人狂放不羁,目中无人,唯独佩服年羹尧,称其为“宇宙第一伟人”。汪景祺写过一本《西征随笔》,里边收录文章,告诫年大人兔死狗烹,功臣不可为的道理。

雍正四年,皇帝命令年羹尧在狱中自裁,家中15岁以上子女皆充军。

岳钟琪检举年羹尧有功,雍正升任其为川陕总督;胡期恒拒绝揭发年羹尧,皇帝恼羞成怒,传旨将他革职下狱,直至乾隆皇帝上台才得以开释。

古人有云: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年羹尧若然地下有知,肯定会对这几句话,有独到的见解。

查抄年羹尧府邸的时候,雍正发现汪景祺写的文章。皇帝恨透了这个读书人,汪景祺最后被枭首示众,脑袋悬挂在菜市口,达十年之久。

对于年羹尧的家人,雍正却给予了相对轻微的惩罚。

还有一人不能不被提及,那就是年羹尧的妹妹年妃,在《甄嬛传》中,她也被刻画成飞扬跋扈的妃子,现实历史中的年妃,与电视剧中形象相去甚远,她秉性柔嘉,持躬淑慎,深得雍正皇帝喜爱。

两人夫妻情深,年妃为雍正生下三子一女。皇帝尤其喜爱八阿哥福惠,对他的宠爱,甚至超过日后的乾隆帝。

雍正看在年妃的面子上,一直未曾对年羹尧下手,根据《清史稿》记载,“妃薨逾月,妃兄羹尧得罪死。”

年羹尧死后,雍正皇帝继续勤于政事十余载,1735年八月的某日,皇帝偶染风寒,仍旧照常办事,两天之后,雍正竟然离奇去世。

年羹尧之死,被史家列位“雍正八案”之首案;而雍正之死,也给后世留下无数的谈资。

围绕帝王与权臣,总有数不尽的话题,但他们终究会烟消云散,永世不变的是青山,是夕阳,是春风秋月。

古来圣贤都参透不了的命题,江边的渔翁却早已了然于胸,他喝了一口浊酒,悠然唱道: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作者-

老谈,always talk,老是夸夸其谈之人,除此外,别无长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