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以来,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说是一部反映了封建社会制度下各层级人群的幸或不幸和当时社会百态的百科全书。作者曹雪芹是一位文学家,也是一名好诗人。其实我也没有具体去考证哪个年代“红学”真正出现,反正是突然出现了不少专门研究《红楼梦》的一批文人,统称为“红学家”。

教你正确的看待红楼梦(很多人都读不下去的红楼梦)(1)

因为一本书而成立了一门学科,世界范围内也不太多,英吉利的莎士比亚倒是也有,但人家是一个作品集,不像《红楼梦》是孤本定专业学科,这大概是对红楼梦和曹雪芹本人最大的褒奖了。我是一个凡夫俗子,平常也喜欢装文化人看点书,也经常有不想看的时候,可谓是“间歇性雄心壮志,长期性懒散懈怠。”小说便是经常接触的一个文学体裁。

小说,应该说是所有文学体裁类别里面,最受人们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一部小说,跌宕情节是其灵魂,鲜明的人物是其特征,优美的辞藻是其体貌,反映的现实是其筋骨,出现的时间是其运气。套到《红楼梦》身上,它有鲜明的人物,具备优美的辞藻,反映了现实的,但是在跌宕情节的梳理上,的确是欠了些火候的,整体上来说有封建王朝高阶层大家庭生活流水账的既视感,缺乏引人入胜的节点。

教你正确的看待红楼梦(很多人都读不下去的红楼梦)(2)

小说三要素中,个人认为第一要素是情节,你觉得呢?

因为《红楼梦》对封建大家庭的阶层和骄奢淫逸的描写,也使得其一度为儒家士大夫主流意识所不悦而遭禁,出现的时间也不是太好。但也正因为这点,到了民国,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旧制度的反抗被添加到了红楼梦的书本之上,使得其一炮而红。

实际上来说,红楼梦也就是一本普通的书而已,曹雪芹本人也属于封建时代的统治阶层的一员,就算他家道中落也不至于使其早于马恩一百多年去反抗旧有封建制度。况且一个孤家寡人写书,纵使才思再如何敏捷,知识再如何丰富,也毕竟是有限的,值得去挖掘的内涵和外延也应该是有限的,至少,应该不需要几辈人花费那么多时间去成立一个专门的学科去研究它。

教你正确的看待红楼梦(很多人都读不下去的红楼梦)(3)

河北正定荣国府景点的曹雪芹塑像

“红学”,起源于一个笑话:松江有个文人叫朱昌鼎,不肯趋附清朝考据经学的僵化无聊的风气,唯独对《红楼梦》精熟入迷。一天朋友来访,问他:“你为什么不研究 ‘经学’?”朱昌鼎答道:“我也在钻研‘经学’,不过和别人的 ‘经学’不同。我的‘经学’比别人的少一画三曲。”朋友迷惑不解,他笑着解释:“我指的就是‘红学’呀。”原来繁体字的“經”字少“一画三曲”就成为“红”字了。于是,从那以后“红学”开始进入人们视野,逐渐成为了一门“学问”。

我个人读小说是先看情节,没有引人入胜情节的小说我便觉得没有灵魂,《红楼梦》我总共有两次起意去看,但都是四十回而止,情节控的我实在无法再继续流水账下去,红楼是本很好的现实生活记录书,是本好的诗词集,也是本特别好的民俗学著作,也说明了曹雪芹本人高超的诗词功底和文化文学修养,但是,我唯独无法认可这是一本好的小说。

教你正确的看待红楼梦(很多人都读不下去的红楼梦)(4)

主席读红楼,更多的是从历史的角度去考虑这本百科全书的价值

所以,我这不知天高地厚的窃认为,“红学”完全是后人牵强附会所致,按照现在的话讲就是解读太过度了,实在是太浪费人力资源,一本小说而已,何至于斯?!曹雪芹本人若是知道他生前潦倒至极无聊烦闷的时候写的一本社会家庭生活百科全书,到了后世居然会养活一大批文人,不知会作何感想? 现在一些人为了给自己的“红学”造势,强拉各界名流入会,但凡是看了下这本书,用一句话评论过这本书的人,都统一拉入“红学会”,越有地位越有名气的人越容易被强拉进去。也不知道他们是否征求过别人的意见,支没支付过相关费用呢?

狂妄之言,聊表俗人之叹,希望红学专家和红学迷们手下留情、嘴上存恩。

教你正确的看待红楼梦(很多人都读不下去的红楼梦)(5)

当代最著名的红学家周汝昌的书法,见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