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入门听什么(小白如何能听懂古典音乐)(1)

古典音乐,相对于今天的流行音乐,最大的特点就是复杂,尤其是大部分作品没有歌词辅助理解,很抽象,于是许多人的感觉就是听不进去,听不懂,再加上录制古典音乐唱片开始蓬勃发展的年代,我国的社会一直比较动荡,所以在国内古典音乐普及度极低。久而久之也就对古典音乐形成了固有的一种“偏见”,认为古典音乐只是“象牙塔里的音乐”。再者有许多资深人士往往在谈论对古典音乐的欣赏时从比较专业的乐理知识角度去讲解,比如某个作品“第一乐章为C大调,第二乐章为F大调……”这对大众来说也是很难理解的。

其实欣赏古典音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许多现代流行音乐的旋律就是从古典音乐里“借用”过来的。在此作我为一个古典音乐爱好者,根据我这些年的经验,从入门级的角度谈谈如何能够做到欣赏古典音乐。

1、找到“顺耳”的音乐类型

很多人认为古典音乐完全“听不进去”,我想有很大的可能性是还没有遇到适合自己审美趣味的作品。古典音乐作品完全可以用“浩如烟海”来形容,发展时期从巴洛克到古典主义再到浪漫主义时期到后来的现代派,没个时期的风格都不同;从作品的表现形式上又可分为交响曲、协奏曲、歌剧、奏鸣曲等等,每个作曲家也都有自己比较鲜明的特点,而且同一个作品不同指挥家指挥的效果也是风格迥异。如果基本没接触过古典音乐的朋友可以从曝光度比较高、大众所熟知的作品段落开始,比如大家应该都听过贝五(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或者贝九的最后一个乐章(欢乐颂),或者某部影视作品用过的的插曲等诸如此类,如若觉得这个乐章听得比较顺耳,不妨把整首作品拿来完整听一遍。或者听到比较顺耳的作品,记下它的作曲者,然后把这个音乐家的其他作品翻来听听。

总之,由于古典音乐作品的数量庞大,风格多样,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找到自己能听得进去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就会对古典音乐的体系比如音乐家、作品的形式等等形成一定的认知。同时,随着听的作品越来越多,可能会发现原本不太感冒的作品慢慢得也能能够听得“顺耳”了。

2、保证充足的时间

我们通常能够在很多地方听到古典音乐作品的某个片段或篇章,而若想更深地了解古典音乐,最好是听完整作品。然而古典音乐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一大部分都是大部头作品,我觉得这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听古典最大的一个障碍。现在的人时间越来越碎片化,而古典作品通常又耗时较长,比如协奏曲和交响曲一般来说3到4个乐章(也有3个乐章、5乐章、6乐章的),每个乐章一般来说是保底10分钟,也就是说听完最少也需要30到40分钟,甚至一些浪漫主义后期的音乐家,比如马勒、布鲁克纳,那作品就长处了新高度,常常都是一个小时起步,还有完整的歌剧作品更是长得令人发指。同时由于大多数古典音乐作品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在欣赏古典音乐的同时并不适合做其他事情,包括跑步、阅读等都不可以。

在听古典音乐的时候需要能够抽出一个整块的时间段,并且保持专注让自己沉浸在音乐里(最好在精神饱满的时候,不然容易睡着)。当然在前期听一些完整作品的时候,肯定会出现走神,或者忍不住玩会手机这样的情况,这都没有关系,这有点类似于冥想练习,发现自己走神了,把自己拉回来就行了。久而久之,就很容易听得进去了。

3、抓住旋律、和声与情感

很多专业人士认为旋律是最不值钱的东西,而在我看来,旋律才是古典音乐与大众交流的桥梁。对于跟我一样没有任何乐理知识的小白而言,古典音乐里首先能吸引到我的就是优美的旋律。然而很多旋律之所以让人听着很有感觉,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和声,于是我们在聆听古典作品的时候要尝试用耳朵去抓不同声部的声音,这也是开发耳朵的一个过程。可能在一开始,只能听得到一两种乐器的声音,时间长了慢慢地就能听到来自各个声部的声音。一部音乐作品被写出来,是音乐家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意志的,我认为只要听过流行歌曲的人理解作品的情感并不是难事,什么样的旋律是忧伤的,什么样的旋律是慷慨激昂的。此外也可以通过一些有名称的作品也可以通过名称和作曲家的生平经历、作品的背景故事等来辅助理解作品的情感,比如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又叫做“悲怆”,那么作曲家想表达的情感可想而知了。

旋律、和声与情感三者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辅相成的,这就好比我们的骨头、血肉和灵魂都是一体的。当然,古典音乐作品可听的东西除了旋律和声情感外还有很多,比如现代派的作品就已经抛弃了旋律和情感,进入另一层境界了,如果发现自己在听得越来越多的过程中慢慢地已经不满足于这三点,可以参考一些专业大神的音乐评述,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古典音乐作为整个人类文明进程中(音乐)艺术领域的精华,是非常值得我们去认真认识一下的。以上三点就是根据本人这些年听古典音乐的经验,总结出的入门所需要做到的核心要素,做到以上三点,基本上就可以在古典音乐的世界里畅游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