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彭新

编辑 |

9月15日,紫光云技术有限公司(简称“紫光云公司”)宣布完成新一轮6亿元的融资,其中中国移动领投2亿元。

紫光股份董事长兼新华三集团首席执行官、紫光云董事长于英涛,近日在北京总部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表示:虽然目前紫光云的体量还不算大,但展望未来五年,紫光云与智能事业群的营收在2025年将会达到百亿左右的规模。

根据公告,紫光云2019年营业收入为2.62亿元,2020年增长超过了130%。相比于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第一梯队玩家,紫光云目前的体量依然较小。但于英涛认为,中国云服务市场增长空间依然巨大,未来紫光云会重点放在政企市场,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军者。

紫光云成立于2018年,成立之初聚焦公有云业务。2020年4月9日,紫光集团宣布,整合旗下新华三集团、紫光云公司等在私有云、公有云、人工智能、软件服务等领域的能力,成立紫光云与智能事业群。“紫光云”是事业群对外统一的云品牌,紫光云公司则是云技术研发与对外提供云服务的核心载体。

在紫光云内部看来,中移动此次投资入股被认为是央企巨头对紫光云业务及整体实力的认可。

“第一,我们需要更多投入;第二,我们找的不是财务投资者,而是战略投资者,能够给我们带来业务协同效应。”在谈到此次融资的目的与原则时,于英涛告诉界面新闻,“坦率地讲,中国移动就是我们所能找到的最优质的战略合作者,而且是No.1的投资者。”

对于未来云计算市场的发展走向,于英涛认为,中国云计算市场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未来独立云厂商“很多都会死掉”,并期望紫光云最终能成为业界领先的混合云服务提供商。

云计算涉及哪些上市公司(于英涛详解紫光云6亿融资幕后)(1)

豪门与巨头之盟

据于英涛透露,中国移动对紫光云开展了非常专业详尽的尽调工作,核查了80%以上的业务合同,并且做了大量技术测试,最终确定了此次投资。

据记者了解,中国移动选择投资紫光云,很大程度上是看中了紫光云及其背后新华三的技术实力与丰富的服务政企客户的经验。

目前国内提供云服务的公司主要有四类,包括运营商、互联网公司、ICT厂商以及少数的独立云服务商。新华三可以算是国内ICT厂商中除了华为之外技术能力最强的。

“我们是中国移动最大的ICT基础设施供应商之一,包括计算、网络和安全在内都拥有很高的份额,另外在SDN(软件定义网络)方面也一直保持领先地位。”于英涛告诉界面新闻,“中国移动做移动云,新华三也是最大的ICT基础设施供应商之一。”

而紫光云选择中移动的理由也不只是为了资金,更重要的是中移动的资源与实力。

在运营商体系内,中国移动目前网络规模最大、客户数量最多,同时也有丰富的数据中心资源,而且还有强大的品牌效应,以及触角覆盖到全国县乡镇一级强大的销售与服务网络。这些都是紫光云和新华三非常看重的资源。

得到中移动的投资,将有助于满足紫光云在云服务相关的技术研发、市场拓展、节点建设等方面的资金需求,扩大业务规模,提升运营实力。另一方面,紫光云也将为中移动贡献云技术能力,进一步帮助中移动完善、提升面向政企市场的云业务能力。

以政府、金融、交通、教育、医疗、能源等重点领域为代表的政企市场,是中移动和紫光云共同看重的方向。于英涛表示,“百行百业上云,并且会越来越多地用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即‘上云用数赋智’,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是我们发力的重点。”

当双方达成共识后,于英涛回顾这次谈判,认为对双方而言是一次次信心逐渐增强的过程:“以当时的情况,我自己认为有70%左右的把握,剩下的30%要跟移动沟通,经过两个月的时间,经历了多次细致的交流,对方也聘请了专业的尽调公司,结果非常好。”

未来独立云厂商“很多都会死掉”?

从2020年1月起,国内云厂商优刻得(UCloud)、金山云、青云等陆续登陆资本市场。于英涛也提到,希望持续借助资本力量帮助紫光云做大做强,未来有计划登陆科创板。

但登陆资本市场不是目的,长期投入才能获利的云计算业务,很有可能受到公司资方和股东的质疑,能否持续忍受亏损,决定了一家公司对云计算业务投入的坚定度。不过,持续亏损不能成为云计算的常态,甚至于英涛在采访中大胆预测,互联网、运营商和ICT厂商之外的独立云服务商,未来“很多都会死掉”。

公有云服务同质化程度高,行业整体盈利困难,在此背景下,独立云厂商处境不妙。他们更多地强调独立的定位,突出自己的中立性,以此区别样样都做的巨头公司,甚至寄望多云战略带来的占位红利,但前景仍非常严峻。

于英涛表示,因为独立的云服务商除了提供云服务之外,没有其他的造血能力。而互联网公司、运营商与大ICT厂商做云,都是基于业务发展而所需技术能力的溢出与复用,其自身的业务就可以为自己的云不断输血,这是独立云服务商无法弥补的先天缺陷。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调查统计,2020年,在中国公有云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市场,位居前三的阿里云、天翼云、腾讯云,市场份额分别为35.6%、13.3%、10.5%;在公有云PaaS(平台即服务)市场,阿里云、腾讯云、百度云、华为云位于市场前列。

在市场逐渐显现“马太效应”的同时,当下出现的云计算机遇,小玩家也极难参与。最明显的就是疫情防控日趋常态化,加速了政府和企业将业务向线上迁移,他们原先普遍已建成了IT基础设施,现在则面临需求升级。

一位国内SaaS公司的高层告诉界面记者,2021年,中国政企市场的国产化替代市场规模将超1000亿元,而云服务作为政企数字化改造的重要方向,将从中获益。但独立的云服务商普遍规模较小,市场拓展与销售能力不足,而政企用户又非常看重行业经验,因此他们大多很难在这波浪潮中分一杯羹。

于英涛认为,在使用云的习惯上,中外客户也大相径庭,和美国相比,中国的政府与国企对私有云有根深蒂固的需求,使私有云目前占中国云计算市场超过70%的份额。目前,在政务领域,紫光云已累计为17个国家部委级、25个省级、300多个地市区县级政务云提供数字化产品和云服务运营,在刚发布的IDC2020政务云市场份额报告中,紫光云首次跻身TOP5。

此外,与ToC(消费者)的产品强调标准化不同,ToB(企业)和ToG(政府)的产品与服务提供商必须要有一定的定制化能力,这是互联网公司以及独立云服务商所不擅长的赛道。于英涛比喻称,如果To C市场的竞争是打阵地战,讲究大规模兵团运作,那么To B和To G市场的竞争就是巷战,小股部队灵活出击,每条街道或房屋的打法可能都不一样。

因此,虽然目前领先的云服务商也主要来自互联网公司,但于英涛认为“出身”决定了互联网公司更擅长服务C端客户,在B和G端大客户资源很少,服务经验欠缺,生态积累也薄弱,这背后可以说是“基因”上的差异。而独立的云服务商更是如此,在政企市场,定制化交付能力无法和ICT大厂相比,在To C端又难以和互联网巨头竞争,只能在夹缝中生存,空间非常有限。

新华三的棋局与紫光云的未来

新华三其实可以算是中国云计算市场的元老。

这家老牌ICT企业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中国惠普”成立。几经周折,2016年5月,惠普将旗下的中国惠普企业集团与华三通信整合为新华三集团,紫光股份则以25亿美元收购新华三的51%股权,至此,新华三成为国有控股企业。

起步之初,新华三就拥有完整的ICT基础设施产品线,并已是中国私有云市场的头部厂商。而随着紫光云的成立,以及云与智能事业群的组建,则让这家公司的云计算业务趋于完整。于英涛介绍到,“我们将新华三的私有云平台与紫光云的公有云平台整合,全部合并到后者体系下,目标就是依托事业群的力量,把紫光云打造成一个在ToB和ToG市场上领先的同构混合云提供商。”

于英涛告诉界面新闻,面对急速变化的中国云计算市场,ICT厂商不能麻木不仁,当互联网公司野蛮地闯入ToB和ToG市场时,如果不主动出击、积极应对,传统ICT厂商肯定没有未来,这也是成立紫光云公司最早的想法。

基于紫光云与智能事业群,新华三推动的“芯云网边端”战略得到加速。于英涛表示,在技术积累方面,新华三比互联网公司更早投入ICT基础设施、物联网、边缘计算、5G、安全、运维等技术领域,同时在AI、芯片、数据库等方面也有长期积累。目前,新华三还是中国唯二能够提供完整ICT技术产品和方案的公司,这一能力行话称为“全栈”,也正是互联网公司所欠缺的。

其次,随着中国政府强调自主可控,希望在芯片、操作系统、终端等关键领域,逐步全面实现国产化,预计会带动数千亿规模的市场,并在未来五年迎来建设高峰。

过去数年,新华三积极地投身这一国家战略,强化技术实力。例如,新华三自主研发的高端可编程网络处理器(NP)智擎660已经启动量产,它是目前业界唯一具备高级语言编程能力的NP。

谈及紫光云未来发展,就离不开云计算本身的演进趋势。于英涛解释,云计算过去一直是两条路线并行发展,一个是以传统ICT厂商主导的私有云,一个是以互联网公司主导的公有云,但是现在两者开始向同一轨道演进,这就是混合云。公有云不能覆盖所有用户的需求,私有云也有自己无法克服的局限,而混合云则兼顾了两者的优势,所以对于To B和To G市场,未来一定是混合云为主。

于英涛强调,中国与美国的云计算发展路径将有很大不同。在中国,公有云和私有云一定会长期并存,并将以混合云的模式融合发展。“甚至用户使用的可能不仅仅是一朵云两朵云,多云并用也会是一种趋势,这也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混合云,紫光云必须要有能力应对这一趋势的发展,为政企客户提供最好的云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