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老北京老炮儿(京城的隐语老炮儿)(1)

北京话中的行业术语,以及江湖隐语,占有一定比重。行业术语,简称“行话”;江湖隐语,也叫“黑话”。通常行话仅限于本行业的人之间的交流,只有极少数流传到社会上,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并成为土语,如:叫板、挑大梁、有范儿、压轴儿、跑龙套、毛跟头、行头、下海、带彩儿,等等。

这些原先都是京剧行当的行话。

黑话,过去也叫“江湖口儿”,它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有的原本是“黑道儿”上的暗语,后来流传出来,人们觉得好玩,逐渐扩散,成为北京土话,如:花了(脑袋出血)、刨坑儿(设置陷阱)、报字号(通报姓名)、前科(之前做过案)、拴对儿(挑拨双方成冤家对头)、放血(拿刀捅人)、底潮(基础不好)、死磕(一拼到底),等等。

有些隐语几经传播,顺理成章的被纳入普通话的范畴了,比如:“碰瓷儿”、“摆平”、“铲事儿”、“潜伏”等,现在也会从央视主持人的嘴里说出来。

隐语跟土话不是一回事儿,它的产生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初只是在很小的范围流传,但由于它新奇,受到年轻人的关注,尤其是中学生对这类隐语非常感兴趣,京城很多隐语是从中学生嘴里流传开的。当然,这类隐语的传播面儿比较窄,有的只流行于某一个时期,过后,这些隐语也就彻底的“隐退”了。

比如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北京流行过的一些隐语,像“老泡儿”、“圈子”、“拍婆子”、“飞帽子”等。现在的年轻人恐怕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2015年,由冯小刚主要的电影《老炮儿》火了一把,但许多人对什么叫“老炮儿”产生了疑问。有人把北京那些局气、有面儿的人叫“老炮儿”;有人把京城地面儿上的“爷”叫“老炮儿”;有人认为老北京人都可以称“老炮儿”,总之,都认为“老炮儿”是个好词儿。

为什么叫“老炮儿”呢?有人认为北京东城有条炮局胡同,胡同里有个监狱,北京的“老炮儿”爱抱打不平,所以大都进过局子(监狱),“老炮”这个词是从炮局胡同这儿来的。

这些说得头头是道,但其实都是望文生义的信口开河。我是在胡

同长大的,“老泡儿”这个词从小就说,只是后来这个词销声匿迹了要不是冯小刚的这部电影,北京人谁会聊起“老泡儿”这个词来呢?

什么是“老泡儿”?说白了,就是北京地面儿上有点资历的老流氓,所谓的资历,就是蹲过大狱,人脉广,在道儿上,即流氓圈里有定威望等。

我小的时候,京城的胡同论片儿,几乎每片都有一个两个“老泡儿”。那时,胡同的孩子喜欢打群架,每逢打架的时候,就会把自己这片儿的“老泡儿”抬出来,狐假虎威。

需要解释的是,“老泡儿”这个词,必须儿化韵,而且应该写成泡”,电影用的“炮”字,在北京话里是不能儿化韵的。

我跟一个80多岁的老北京探讨过“老泡儿”一词。他是老警察,当过派出所的所长,他说“老泡儿”最初是黑话,为什么叫“老泡儿”呢,因为这些老流氓见过风雨,像木头一样泡在水里,轻易不出面。

听他这么一说,我才恍然。因为我接触过的“老泡儿”级的主儿,说话办事都很低调。根据电影里冯小刚扮演的角色,“老炮”应该写成“老泡儿”,这才是北京话。不过现在自撰的词儿很多,写成“老炮儿”也没有更多的人去计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