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培华
“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那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我最初读到《雷锋日记》中这一段话,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我们的人,就是史莲英老师。她首先标出生字,给每个生字注上拼音,领我们读,再教我们按照笔画顺序书写;接着是解词,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解释“青春、力争上游、忘我、谦虚”等生词,逐条写在黑板上让我们抄写;然后,仔细讲明这一段话的含义,勉励我们学习雷锋,热爱劳动,力争上游,保持谦虚的态度;最后,让我们反复朗读,直到下课。光阴荏苒,半个世纪过去了,这段话我至今还记得,熟背如初。
我的家乡温县王庄村,在上世纪60年代初只有小学,能够出村读书的不多,能考上温县一中的,更是屈指可数。史莲英就是这屈指可数的佼佼者之一。1967年,她回到村里,成为一名民办教师,担任王庄小学三年级的班主任,教我们语文、体育。
那时,旧的语文课本受到批判,新课本还没有编出来。小学的两门主课中,算术还好办,涉及政治的不多;语文却很难办,本来挺好的课文,说不定哪一阵风吹来,就变为“毒草”。语文究竟讲什么?只能依靠老师们八仙过海般各显神通了。
为了寻觅适合小学生的课文,活跃课堂气氛,史老师做了多方面努力。她带领我们走出闷热的教室,到凉风习习的柳树林,朗读风靡一时的长篇小说《欧阳海之歌》;她还选择其中的精美段落作为课文,讲解生字、生词,指导我们读、写、造句。一时间,青年战士欧阳海的故事深深吸引和感动了我们。后来,老课本中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还有描写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等英雄人物的课文,她也理直气壮拿来;一些寓言、童话、散文,即使革命色彩不够突出,她也敢于采用;她还把方志敏、杨靖宇、赵一曼等烈士事迹转化为课文。本文开头所引述的,就是她从《雷锋日记》中摘录的多篇课文之一。
农村小学体育器材奇缺。史老师教体育同别人一样,也只是带我们到操场上走走队列跑跑步。有一次,她喊“齐步走”以后,我竟突发奇想:为什么迈右腿不能同时抬右臂,非得抬左臂呢?于是,我试着强迫自己,反其道而行,走了几步被她看见。她就让我出列,走给大家看。我摇摇摆摆走起来,引起哄堂大笑,有几个同学想模仿,却走不成,又引起一片笑声。
她问:“小培,你这样走,别扭不别扭?”我答:“别扭。”
“别扭,为什么还要出洋相?”
我说出了心里想法,等着挨训。她却没有训斥,反而说:“有好奇心,凡事问个为什么,这很好。那么,你想明白为什么别扭了吗?”我说:“没有。”她就讲了物体运动中保持平衡的道理,然后讲:“等你们上了中学,有一门物理课,上了大学,还有物理专业,掌握了事物的原理,不仅做事情顺利,还可以创造发明。我们伟大的祖国,有了更多的创造发明,才能够建设得更加美好……”
一个十七岁的女孩子,在那个时代,虽然她自己升学梦断,却依然憧憬着诗与远方,并以她青春的激情、不灭的良知,点燃了我们童年的梦。
到下个学期,史老师改教二年级了。接替她的张老师对新发行的试用语文照本宣科,不敢越雷池一步。为排遣无聊,我去找史老师借阅《雷锋日记》。她提出:“读过,就要写日记。”于是,在她的督促下,我开始写日记,每周写两三次,周末“交作业”,下周一取回日记本。她认真批改,错别字、病句皆予纠正,好句子下面画曲线,是肯定和表扬的意思。第一次批改,有一段热情洋溢的批语:“小培,你是革命的后代,你要努力学习,做一个有志气、有理想的人……”我捧读良久,热泪盈眶。那时,我母亲是保留公职的“右派”,在外地工作的父亲作为“走资派”正在挨批斗,我已成为“可教子女”,可她,仍然视我为“革命的后代”。有此鼓励,我写日记坚持了几个月,没有再犯三分钟热度的毛病,直到患病休学才中止。
新时期来临,史老师已经结婚生子。作为“老三届”的一员,她被耽误的青春太多,没上过高中,生活负担繁重,不得不与高考失之交臂。
中国农村人口曾高达80%以上,民办教师曾占农村教师的多数,是农村教育的主力军。在新中国教育史上,镌刻着民办教师不可磨灭的成绩。国家尽可能出台优惠政策,逐年划拨指标,把中年民师择优转公办,将年轻民师特招进师范院校,让他们圆了往日的梦想。史老师克服重重困难,考入沁阳师范学校,并顺利完成学业,成为成功的“追梦者”之一。
我自从离开家乡读大学、教大学,又调到省直机关,由懵懂少年到两鬓染霜,与中小学老师相见日稀。一次,回家乡母校,与已担任王庄学校教导主任的史老师久别重逢,她仍然叫我“小培”,依旧像大姐姐一样亲切。这时,在我心中油然冒出诗句:岁月啊,你带不走,那具有恒温的感情……
我曾被聘为省中小学高级职称评委会专家组成员。有一些人,通过各种关系找来,希望评审时帮忙。史老师从未托我办事。她唯恐我惑于人情,见了面还叮嘱:“小培,干到这一步不容易,一定要坚持原则,千万别因此犯错误!”在她退休前,我想帮助她申报高级职称,也被她婉言谢绝。直到退休,她还是中级职称。
她在工作上力争上游,待遇上知足常乐。对于自己的学生,她像母亲对子女,只有付出,不求回报,奉献无私的爱,唯愿我们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她是我的小学老师,更是我终身学习的榜样!
本文刊登于2019年9月21日河南日报8版中原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