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纲内容掌握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教学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能根据教学需要选择使用,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学科知识与能力教学策略?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学科知识与能力教学策略(教学法基本知识)

学科知识与能力教学策略

考纲内容

掌握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教学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能根据教学需要选择使用。

考纲解读

本考点着重于教学法知识。教学法的“法”有两层含义:一是方法论的含义,即我们对语文教学规律的认识和研究;二是语文教学的具体的方法、方式、技能和技巧。本节简述的是后者,即关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教学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基本知识

一、识字与写字

(一)“课标”关于识字与写字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建议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出: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在“第四学段目标”中指出: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

(二)第四学段识字与写字的一般教学方法

1.心中有字表

“课标”新增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共收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字表一共收常用汉字2500个,字表二共收常用汉字1000个。并且指出,“字表一”可作为第三学段识字、写字教学评价的依据。那么,第四学段的识字教学任务就应该是在夯实“字表一”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学生认识和书写“字表二”的1000个生字。

2.独立识字与随文识字

“独立识字”是第四学段的要求,而字典、词典是学生独立识字的重要学习工具。学生要常备字典、词典,能够熟练使用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来查字,养成随手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第四学段识字要和词语教学、阅读教学结合起来,随文识字。要凭借语境,理解词语和句子,在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中强化识字,一般不开设专门的识字写字课。一般的教学程序是:课前预习,利用工具书解决识字难点;在课堂上随文识字,解决识字和词义的问题。

3.规范书写,提高速度

《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2002)》明确指出:“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有效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是学生学习语文和其他课程,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写字教学应该加强,不应削弱。”第四学段要求,“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行楷是楷书的直接快写体,笔道流畅、行笔巧妙,较之正楷,书写速度更快,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应用得最为广泛。

4.姿势正确,培养习惯

第四学段不是学习写字姿势,而是对那些错误的写字姿势、执笔方法一定要下决心纠正过来,不留死角。要养成认真读帖临摹的习惯。读帖是指临摹者在书写前对字帖静观默察,细细体味,对范字形成清晰的印象,以做到成“字”在胸,意在笔先。要养成提笔即练字的习惯,不要将写作业与练字割裂开来。

二、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于阅读教学,我们可以从教学建议、教学过程和方法上来理解。

(一)“课标”对阅读的教学建议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和定义。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二)阅读教学的一般过程

下面从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学生、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几个阶段来研究阅读教学的一般过程。

1.研究“课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课标”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阅读教学要研究“课标”,要明确课程目标的具体内容,要将课程目标充分细化和落实。

2.研究教材

这里的教材主要是指教科书。教科书也称“课本”,是根据“课标”编定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标”的具体化。研究教材要了解本学科教材编排特点,理解单元在整册中的地位,理解本课在单元中的地位,准确解读所教的教学内容。

具体到每篇课文,一般操作过程是:默读或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研究句意段意,概括内容;做做课后练习;确定重点难点,找出突破的途径等。

3.研究学生

“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研究学生是阅读教学的必要过程,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实际学习能力必须予以充分考虑。一是要研究该年龄阶段的学生实际(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二是研究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少部分人的特殊情况,三是通过发现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或课堂中提出的问题来研究学生。

设计教学和实施教学在第二三章有阐述,本章略。

(三)阅读教学的一般方法

“课标”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这里介绍几种阅读教学的一般方法。

1.朗读和默读

“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朗读的目标要求的核心都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好的朗读指导可以比较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并受到情感熏陶,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阅读。默读,即不发声的读。速度快,不互相影响,便于更集中地思考、理解读物的内容。“课标”还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默读的评价,应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阅读教学中要根据学习的需要,灵活运用朗读和默读,做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精读

精读就是对文本进行认真仔细的研读。精读需要对文本的用词造句、段落层次、篇章结构、表达方法等方面进行揣摩品味,细读探究,有时甚至要调动学生已有的阅读和生活经验咬文嚼字,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进而形成自己对文本的判断和评价。

精读的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第四学段侧重考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以及读懂不同文体文章的能力。

3.略读和浏览

略读就是大致地读,其目的在于粗知文本大致内容,优势在于发挥人的直觉思维的作用,整体把握文本的内容,快速捕捉关键信息。浏览就是大略地看,一目十行地读,其意在查找和提取信息,可以采用扫描和跳读的方式。“课标”指出,略读的评价,重在考查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浏览的评价,重在考查学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有用信息。

4.诵读

“课标”还特意提出了诵读方法,而且在这方面规定得很具体。对于第四学段,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诵读就是反复吟读,自然成诵。诵读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一种有益于积累、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一些抒情诗文、文言文就比较适合诵读。诵读更加有助于读者从声韵气律角度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体会其中的丰富内涵和情感。“课标”指出,诵读的评价,“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在不同学段,可在诵读材料的内容、范围、数量、篇幅、类型等方面逐渐增加难度。”

三、写作

常见的写作训练方式有以下几种。

1.单项训练

单项训练又称为片段训练,它是根据对写作能力的分析,针对某一写作要素进行的训练,这是写作教学中的基本功训练。按照表达方式分,有叙述(顺叙、倒叙、插叙等)训练、描写(语言、动作、神态、肖像、心理、细节、环境等)训练、抒情(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物抒情等)训练、说明训练、议论训练等。按照写作过程分,有审题训练、立意训练、选材训练、修改训练等。此外,还有其他的分类训练方式。

2.文体训练

“课标”第四学段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写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同时也对缩写、扩写、改写等写作练习提出了要求,“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这些文体的训练,需要从了解和掌握常见文体的基本格式和要求开始,重视写作的基本规律。

3.题型训练

“课标”在作文的教学建议中提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按照训练时不同的命题方式,一般有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自主选题等。

(1)命题作文训练。命题作文是一种传统的作文命题方式,它的特点是给出了完整的确定的题目,学生必须在同一题目下进行写作。命题作文有利于考查学生审题和选材的能力,也有利于体现教师的训练意图。命题作文的局限性是不一定正好切合学生写作兴趣和实际,同时限定性也比较强,学生积极思维和创造力难以发挥出来。指导命题作文重在指导审题。

(2)半命题作文训练。半命题作文也叫“补题作文”,由于其处在“命”与“非命”,“限制”与“非限制”之间,学生对题目还具有“一半”,甚至是“一多半”的自主选择权,自主发挥、自由驰骋的空间还相当大。这种题目从本质特点上讲,只是划定了一个写作范围,而把选材,立意的自由留给了作者,因此这种命题既有较大的选择性,又有一定的限制性。写好这类题,关键是“补题”。

(3)话题作文训练。话题作文是提供思考的起点和写作范围以及必要的背景或情境,而不提出既定的观点和明确主题的一种作文训练类型。话题作文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又有必要的限制性,一般需要自主命题,文体上无明确要求。话题作文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材料和提示语、话题、写作要求。这四个部分,材料和提示语可有可无,但话题和要求是不可少的。其中,话题是中心,是审题立意的对象;材料的作用主要是引出话题,同时对话题起注释和说明作用;提示语的作用主要是启发审题、立意,打开写作思路;写作要求则是写作时的注意事项,更要仔细审读。话题作文的构思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四个步骤:①发散思维,打开思路;②集中思路,确立主题;③选择合适的文体;④选取适用且新鲜的素材。

(4)材料作文训练。材料作文是提供与作文有关的材料,要求学生依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按照提示和要求进行写作的命题方式。一般需要自主命题,文体上也无明确要求。所给的材料,有文字材料、图画材料、表格材料等形式。写好材料作文,关键是处理材料。第一步是“细”读:读提示,明确写作范围,了解写作要求;读材料,全面把握材料提供的信息。第二步是“深”思:深入分析材料,理解材料内容所反映的本质或道理,提炼主题;展开联想,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相关材料。第三步是“巧”选: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选择感受最深的方面去发挥。第四步是立“新”:要善于依据所给材料选择新的角度。第五步是防“失误”:不能脱离材料,另起炉灶,不能以偏概全,片面绝对。

(5)自主选题训练。教师根据训练计划提供几个作文题或者只规定作文范围,让学生自主选题或者自由命题。这类作文训练开放度最大,对学生束缚最小,易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表达真情实感。

四、口语交际

(一)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

现行多套初中语文教材均把口语交际纳入教学目标,讲述了相关知识,设计了一些活动,有的单设“口语交际”栏目,有的放进“综合性学习”里面。粗作归纳,大致有以下内容:诉说、对话、讲述、讨论、辩论、演讲、采访与介绍、招聘与应聘等。

(二)“课标”关于口语交际的教学建议

关于口语交际教学,“课标”作了如下建议。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

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三)口语交际教学的一般方法

1.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构建创设情境:情景再现法、模拟表演法、情境描述法、即时情境法、游戏激趣法、实物展示法、媒体渲染法等。也可以从多渠道创设口语交际情境,例如:结合课文内容、利用校园生活、利用家庭生活等创设口语交际情境。口语交际情境教学模式一般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进入角色—体验沟通。

2.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

一要设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有话可说;二要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跳一跳”可以完成;三要体现语文学习特色,为学生发展口语交际能力服务。

3.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

“课标”明确提出“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除了讲授法,还可以采用故事会、主题班会、演讲会、辩论会等形式,让学生在实战中学习交际。

4.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语文课是培养口语交际的主阵地。首先,教师要有平等对话的态度,尊重和理解学生的表达。可以采用朗读(听话说话教学的基础)、复述、谈话、讨论、即兴演讲等教学形式培养学生交际能力。

5.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不仅语文课堂,其他学科课堂同样可以训练口语交际能力,特别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例如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辩论比赛、演讲比赛,在比赛中培养口语能力。也可以安排学生模拟对话主持节日、采访先进人物等活动。同时,也可以在一些特殊的节日即将要到来的时候,展开话题,给学生提供锻炼口语交际的机会,例如清明、端午、新年等。

五、综合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综合性学习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一起,构成了语文教学的五个方面内容,但它又是一个特殊的学习领域,不具备单一的内容目标,其综合性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

(一)“课标”关于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建议

综合性学习应贴近现实生活。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在实现语文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对自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认识,追求积极、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增强抵御风险和侵害的意识,增强在与自然、社会和他人互动中的应对能力。

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要加强教师在各环节中的指导作用。

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应开放、多元,提倡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跨领域学习。跨学科学习,也应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

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平台,拓展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空间,支持和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

(二)综合性学习教学的一般过程

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过程和方法,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制订方案

根据专题确定综合性学习的组织方式、活动时间,还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或自主开发课程资源,以顺利完成本次综合性学习,达到预期目标。同时,教师应做好知识的准备、资料准备、校外活动有关事宜的联系等工作。

2.发动布置

公布本次综合性学习的专题、说明开展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意义和目的、时间安排,提出要求和建议等。

3.督促指导

根据反馈信息有效调控综合性学习的进程,采取讲座或个别辅导等不同形式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提出建设性意见。这也是在了解学生学习活动的进展情况,为成果展示做准备。

4.成果展示

采取适当的形式展示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交流学习成果,相互启发,激发下一步学习的动力,加深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为学生间的互评做准备。

5.评价总结

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书面与口语评价相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