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辈子就爱羊,也因为养羊,让曾经穷困潦倒的家庭富了起来,由之前仅有的两只羊,变成现在有近200只羊的羊群,他也成为远近闻名的“羊司令”。他就是甘南州临潭县新城镇东南沟村的蒲永侦。
和驻村帮扶队长、第一书记张愈一起,用了一个半小时,爬到海拔2800米的山顶,才找到我们要见的“羊司令”蒲永侦。
山坡上,羊群悠闲地吃着草;蓝天白云之下,一个皮肤黝黑,却很精瘦的中年人,拿着一根羊鞭老远向我们跑过来,热情地打招呼:“张书记,你们咋跑这么远?”张愈向我介绍:“他就是我们村的贫困户蒲永侦。”我们握手寒暄几句,便盘坐在草地上,迎着习习微风,聆听蒲永侦讲述他两只羊的传奇故事。
女儿饿着睡着了30年前,蒲永侦穿着补丁衣裳,和妻子带着两个只有四五岁的女儿,赶着耕牛在地里辛勤劳作。高原的太阳很毒辣,晒得脊背生疼;两个幼小的女儿在地里捡拾麦穗,看到她们手里捏着一把青稞穗子睡在草地上,两口子才放心继续干活。他们知道孩子是饿着睡着了,而他们也口干舌燥,肚子饿得发虚冒汗,实在没有干粮可拿到地里吃午饭,直到天黑,才摸着山路回家。
家里老小七口人,人多地少,缺劳力,仅靠种青稞、大豆、油菜艰难度日。那时候收成不好,一亩地才收100斤青稞,全家根本不够吃,实在没有办法就向邻居借粮食。
几年前,蒲永侦全家7口人居住的破旧房
两个女儿一年只有一套衣服,缝缝补补一年又一年。有时候只有一条裤子两个孩子换着穿,过年的时候也吃不上肉,但疼爱女儿的蒲永侦哪怕借钱也要给两个孩子买一套新衣裳。
“全家连肚子都吃不饱,姑娘们看见别人家的孩子拿一袋方便面,跑回来问我要,我却办不到,真对不起她们”,蒲永侦似乎在诉说,又好像在自言自语,“我也是一条汉子啊,咋就把日子过成这样了。”
家里有了两只羊蒲永侦看着村里其他人去外出打工,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他也想出去,可家里的庄稼没有人耕种。有一天,他去镇上的信用社把家里三个月的低保款全部取出来,向大女儿借了10块钱,凑够1300元,在市场上买了一大一小两只羊,高高兴兴地赶回了家。
有了两只羊的蒲永侦,如获珍宝。白天抱着一只小羊羔,赶着另一只羊哼着小曲上山放牧;晚上激动难眠,谋划着将来的日子会有多么幸福,经常梦见自己赶着好多的羊,挥舞着羊鞭,追赶着羊群在草地上奔跑。
2014年的一个夜晚,蒲永侦放牧刚到家,坐在地上绑羊鞭,村支书杨迎迎找上门来:“永侦,国家对建档立卡户有五万元的产业发展扶持贷款,你要不要?”“要,要,要,是真的吗?”蒲永侦怀疑自己没听清楚,从地上蹦起来,拉着村支书的手仔细问道:“国家真有这政策?”
拿到5万元国家精准扶贫小额贷款的蒲永侦,当天就跑到集市上买了38只母羊。2018年,政府又为他补助2万元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他又添了18只。“那时候,我走路都带劲,越想越有奔头,我蒲永侦的好日子终于来了。”蒲永侦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
终于有了自己的羊群。蒲永侦躺在草地上,看着心爱的羊儿在身边优哉游哉地吃着草,心里美滋滋地翘起二郎腿,仰望着蓝天白云,开始盘算着啥时候把国家的5万元贷款还了,政府补助的那2万元扶持资金也在他的还款计划中。“剩下的羊就真是我的了,我拿出一部分羊卖了给国家还款,等繁殖到一定数量,我就给父母孩子修新房,让他们享福。”
“刚开始,没有大群养殖经验,一到春季小羊羔死亡很多,很心疼,还是省交通运输厅的帮扶工作队帮我从兰州请来了专家,指导我如何科学养殖,还送了预防焦虫病的药,连续三年帮扶,我的羊羔死亡率大大降低了。”蒲永侦介绍说。
蒲永侦爱养羊,也肯钻研养羊的技术,加上能吃苦,现在他的羊群繁衍到了200只。
“我要退出贫困户”“现在政策越来越好了,交通厅驻村帮扶队每年给我们送化肥,支持我们家发展家庭农场,还送了50只鸡,去地里的路也给我们修通了,还为我们请来医疗队免费体检,政府又给我安排了村里的护林员公益性岗位,每年有5000元的工资,”蒲永侦如数家珍般接着说,“现在我女儿女婿长期在青海、甘南打工,女婿会木工,加上我每年卖的羊,全家一年收入10万元,2018年我把旧房子拆了,修了两层10间的楼房,政府还补助我3万元的重建款,感谢国家的好政策,感谢帮扶队,让我蒲永侦站起来了。”
说到激动处,蒲永侦站起身来,大声说道:“我要退出贫困户。”
蒲永侦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他说要不是政府帮助他、扶持他,没有最初的那两只羊,也不会有现在几百只羊的羊群,更不敢想全家可以住两层的楼房。他时常教育女儿、女婿,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他们接受培训学到了技术,才在外面打工挣到更多的钱,全家人一辈子都要记得党和政府的恩情。
二女儿的希望
离开蒲永侦的牧场,回村的路上,正巧遇见蒲永侦老伴从镇上接女儿回家,原来是二女儿从外地打工回来帮母亲收庄稼。
女儿蒲菊菊今年30岁,在家排行老二,由于那时候家里穷,她姐20岁的时候就嫁到附近的村里,而她22岁时经人介绍和临村的一个小伙子结婚,招的上门女婿。
蒲菊菊回忆说,由于家里穷,父母供不起上学,她和姐姐从小就跟着父母地里干活、放牛。每年的“浪山节”(庙会),她和姐姐拿着爸爸给的5毛钱去镇上,别人家的孩子穿新衣服、买好吃的,她和姐姐只花1毛钱买一根冰棍,怕很快吃完,两人就轮换着舔一下,剩下的4毛钱给爷爷奶奶买点心带回家。
那时候,她和姐姐很懂事,也理解父母的难处,虽然家里穷,但爸爸在过年的时候想尽办法也要给姐妹俩买一件新衣服穿,那是她和姐姐最幸福的时候。
“现在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老公学了木工的技术,我们两个一起在外地打工挣钱,爸爸养羊,妈妈在家看孩子。全家人很和谐,从来没有争吵过”,蒲菊菊说,“我和大姐没有上过学,没有文化,但一定会坚持让自己的孩子上大学,我们计划在县城买套房,让孩子在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父母年龄大了,家里的庄稼我们出钱雇人帮父母耕种,让两个老人安度晚年。”(省交通运输厅派驻临潭县驻村帮扶工作队宣传报道组 陈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