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心得#

最近在学习《黄帝内经》的过程中,引发了很多思考,尤其是关于“教育”方面。

由于近些年“全民养生”的兴起,很多医学或非医学的人们,都在研读《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中的重要观点(黄帝内经中的教育观)(1)

其中第三篇《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被认为是四季养生非常重要的一篇。

【原文】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此篇主要表述了,顺应四季应如何养生,包括了形神身多方面,以及违背了自然规律的养生方式,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那么为什么我觉得这篇也蕴含了“教育”在内,要追溯到十年前我,那时我还在上大学,当时我们的中医内科教授曾经这样告诉我们。

黄帝内经中的重要观点(黄帝内经中的教育观)(2)

中医离不开阴阳五行,可以将阴阳两仪图看做四季,阳鱼代表了阳气,阴鱼则代表阴气。在大自然一年的更替规律中,春天生发,夏季长,秋季收,冬季藏。

黄帝内经中的重要观点(黄帝内经中的教育观)(3)

那么将阴阳两仪图看做是人的一生,阳气初生代表了人出生,阳气逐渐增加视为青年,阳气丰满视为壮年,阳气逐渐下降视为中年,阳气全部潜藏则生命走向死亡。

如果将人的寿命算为80岁,那么在阴阳两仪图的分布就如下:

黄帝内经中的重要观点(黄帝内经中的教育观)(4)

读到这里,许多人疑惑,这跟教育有什么关系?这些图又和教育有什么联系呢?

这就要回到《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春三月,我们理解为0-20岁这段时间,“此谓发陈”即推陈出新,萌发生命的时节,天地万物都在春季生发,欣欣向荣,富含生气。“披散开头发,解开衣带”,在教育上可以理解为,不要过度的束缚孩子,不论形体或思想,都不应该被束缚。要让精神愉快,胸怀开畅,保持万物生机。保护孩子向荣的精气神,顺应大自然的阳气生长,在这个阶段教育孩子,应该引导,鼓励,嘉奖,多施与,激发,肯定,这一系列我们可以称为偏“阳”的教育方式。要用乐观积极的情绪引导孩子。

不要滥行杀伐,不能因为孩子一些小问题就打骂,不能剥夺孩子的好奇心,志向,爱好。要多奖励,少惩罚,这是适应自然万物规律的教育方式。

这段中医上的理解为:如果违逆了春生之气,便会损伤肝脏,使提供给夏长之气的条件不足,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如果我们违背了这一项自然规律,我们从小对孩子大喊大叫,打骂,用消极的情绪对待孩子,那么孩子的“阳”气就会不足,“阳”我们可以理解为一切奋发,向上,开朗等等的情绪。那样孩子的情绪、身体、精神都会出现“阳不足”的表现。

如今有许许多多孩子结束自己生命的悲哀报道。许多孩子在10-18岁这个阶段里,抑郁等等精神类疾病频发,抑郁就是明显“阳不足”,在应该充满积极乐观情绪的时候供给不足。

每当看到这类新闻,我常常觉得大人更应该反思自己。

现代社会的迅速进步,让大人都充满了焦虑、不安、消极等等情绪,这些情绪在和孩子的日夜相处中,不断地影响孩子。

有许多短视频平台可以看到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家长有趣的反应。

但是诸如“不许去,不许动,不要做”,“为什么你这么笨,为什么你这么蠢”“为什么你不听话”“作业都不会写?”,“啧啧啧”这些语气词,甚至在我们成年人与成年人沟通中,一句“烦死了”“工作真是累死了”,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

我们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引导消化自我的消极情绪,引导孩子正向成长在教育中非常重要。

我们不能等到悲剧发生,或者隔阂出现,再去告诉孩子:“没有父母是不爱自己孩子的。”

黄帝内经中的重要观点(黄帝内经中的教育观)(5)

对孩子进行国学教育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希望每一个孩子像春生的小树苗,能建立正向的情绪,建设健全的价值观,健康又茁壮的成长。

诸位家长,任重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