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了却君王天下事下一句话是什么?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了却君王天下事下一句话是什么(了却君王天下事)

了却君王天下事下一句话是什么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寒冷的夜里迟迟不肯安歇,在灯光下一遍又一遍擦拭自己的宝剑,间或又舞一阵子,好不容易睡着了,梦里好像听到进攻的号角声,一下子又惊醒了。大军如风卷残云般行军八百里安营扎寨,坐在士兵的中间、围着跳跃的篝火一起举杯痛饮,突然,悲壮的胡笳声在远方的夜中传来。天刚微明,秋风凛冽,寒沙上结了一层厚厚的霜花,将军和兵士们却已经开始操练了。战马像的卢一样神骏,弓弦犹如霹雳一般奏鸣,又是数箭中的,传来一阵阵的彩声。将军仗剑拄地极目远眺,故国旧土一片苍茫,不由一声长叹,本想了却君王事、赢得身后名,谁知这两鬓已是白发萧萧。

一首《破阵子》仿佛把我们带回那烽火连天的岁月里,虽然边疆仍然不稳定,虽然仍是半壁江山,但赋闲在家的辛弃疾也只能在梦里诗里来奔赴边疆报效祖国,也只能以写作的方式来激励同病相怜的陈同甫,这又何尝不是激励自己呢。那些少年时的英雄往事或许别人已经忘却,可自己又怎会忘记呢。

南宋绍兴十年(1140),金熙宗发动侵略南宋的战争,抗金名将岳飞大破金兀术于河南郾城,乘胜追击到距离开封四十多里的朱仙镇,准备夺回北宋,然而被宋高宗、秦桧以十二道金牌催回,使北伐之功毁于一旦。辛弃疾正是在这一年出生在山东济南。辛弃疾的爷爷辛赞曾经做过几任知县,因此他能够自幼习文练武。他师从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十八岁时,二人一同赴金都燕京赶考,并皆考中。

传说辛党二人中举后曾起卦来测试自己的前途,党怀英得“坎”,因此留在金国做官,辛弃疾得“离”,因此决意南归。须知,那时北宋已经灭亡三十多年,有无数汉族官员在金朝做官,更何况他的祖父也是其中的一员呢?而少年辛弃疾能够立下回归宋庭效力的夙愿实在是难能可贵,从他后来的所作所为来看,这也决不是区区一卦能够决定的,因为它不可能使一个人历经磨难还能痴心不悔,也不可能使一个小官宦的子弟遣散家财走上起义的道路。金兵入侵时,秦桧被俘后潜回南宋做了金国的内奸,张邦昌做了金国的傀儡皇帝,皆为人所不齿。近代溥仪同样做了日本扶持的伪满洲国皇帝,而汪精卫更是为一己私利背叛了整个民族。我还记得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你回望几千年的历史能够做到如此决绝的又有几人。

时至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 那位想要“立马吴山第一峰”的金主完颜亮死后,中原兴起了反抗金国统治的义军狂潮,其中耿京在山东起义,自称天平节度使。辛弃疾也遣散家财纠集一帮上千的队伍人参加该义军并任掌书记。有一个叫义端的僧人,曾经与辛弃疾为友,他也聚集了一支千余人的队伍,辛弃疾劝他并入了耿京的义军,然而在一天晚上,僧义端盗取义军的大印逃跑了,耿京大怒,想要杀了辛弃疾,辛弃疾说:“给我三天的时间,如果抓不到义端,再死不迟”。他带人沿投奔金军大营的大路急追,果然抓到了义端,义端祈求免死,辛弃疾不为所动,斩其首而归,从此耿京更加重视辛弃疾。

绍兴三十二年(1162),耿京让辛弃疾等到南宋联络归顺朝廷。宋高宗接见了他们并授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的官职,随后让他们携带节度使的官印归告耿京。他们走到半路上,谁知传来义军的副统领张安国、绍进乘乱杀了耿京率众投降金国的消息,辛弃疾与南宋统制王世隆等率快马五十骑奇袭济州城,在金营中把正在与金将痛饮的张安国擒住,混乱中斩杀了绍进,并鼓动一万余原义军队伍一起投奔南宋。后来张安国被当众砍头,而辛弃疾官职不变,随即改任江阴佥判。这一年,辛弃疾二十二岁。洪迈《稼轩记》:“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辛弃疾也在自己的诗词中说:“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燕兵夜捉银胡虏,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辛弃疾归宋以后,在几十年漫长的官宦生涯中,他再也没有到边疆领兵作战,也有过领兵的时候,却是领兵“剿匪”,也曾有过上疏朝廷受到皇帝的召见,“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是他后来的总结。

同是绍兴三十二年,宋高宗赵构厌倦了当皇帝的生活,下诏把皇位传给同宗赵昚(音慎),是为孝宗。这位孝宗励精图治,一改高宗的投降政策,积极抗金,想改变几百年来宋王朝纳贡的历史,在隆兴元年(1163),他派遣老将张浚北伐,由于种种原因,经过二十天就宣告失败。隆兴二年(1164),被迫与金国又一次签订了耻辱协议,史称“隆兴议和”。

但是,宋孝宗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他仍然积极备战,整顿朝纲,并任用抗金名将虞允文主持朝政。在这样的背景下,乾道六年(1170),宋孝宗召见了辛弃疾,辛弃疾作《九议》、《应问》、《美芹十论》等向朝廷献计献策,“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由于朝廷议和不久,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后升迁到迁司农寺主簿、滁州知州等职。在滁州任上,他向朝廷申请减少赋税,招募流民恢复生产,又在农闲时候训练民兵,采取了屯田制度,恢复鼓励贸易,构建来往商人居住的驿馆等,促进了滁州的生产恢复。后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看非常重他。叶衡为相后,举荐他做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

淳熙二年(1175),在江西任上他通过正确的围困策略消灭了茶商军的主力,并诱捕了起义首领茶商赖文正,随之将他斩首,因此功绩加衔秘阁修撰。接着调任京西路转运判官、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在湖北安抚使任上,统制官率逢原纵容部下殴打百姓,辛弃疾上书弹劾,朝廷以帅守与驻军不和为由,调辛弃疾任隆兴知府兼江西安抚。其后调动频繁,召为大理少卿,任湖北转运副使、湖南转运副使、潭州知州兼荆湖南安抚使等。其间,两湖暴乱频发,都被辛弃疾平定了,他上疏朝廷说:“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吏以乞取害之,豪民以兼并害之,盗贼以剽夺害之,民不为盗,去将安之?”,由此可见,虽然他平定了暴乱,却指出了暴乱频发的原因,并提出了根治暴乱的方针:“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由此,获得朝廷奖励。荆湖南路安抚使任上,他修水利,赈济饥民,兴学校,选拔人才。鉴于地方军队纪律松弛,缺乏战斗力,经过紧张筹划,创建“飞虎军”,“为江上诸军之冠”。

淳熙七年(1180年),加右文殿修撰,再知隆兴府兼江南西路安抚使。辛弃疾到任时,正遇上大旱缺粮,有商人囤积粮食,民心浮动,乃出榜示:“闭籴者配,强籴者斩”,从而稳定了局面,并组织人员借支官钱外出籴粮,因此稳定了粮食价格,保证了居民安定。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请求借粮援助,幕属不从,弃疾说:“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并把粮食借给他们。因此得到了皇帝的嘉奖。淳熙八年(1181年)十一月,改任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因为谏官王蔺劾奏他“奸贪凶暴,帅湖南时虐害田里”,遂被免职,此后十年,他没有再出任要职,期间,他定居江西上饶。

倘若辛弃疾做官顺风顺水,或许就不会以词闻名后世,也就不会从“人中之杰”变为“词中之龙”了。在江西期间,他把自己的战斗精神寄于山水之间,他写下了二百多首词, 也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当然,前文所提到的陈同甫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淳熙十五年(1188),友人陈亮(字同甫)自浙江东阳来访,辛弃疾在瓢泉新居接待了他,两位词人“憩鹅湖之清阴,酌瓢泉而共饮,长歌互答,极论世事”(《祭陈同父文》),精神上互相激励,文学上互相切磋。陈亮留连十日,飘然东去。陈亮离去的第二天,辛弃疾心中不舍,又跟上去挽留他,行至鹭鹚林,因为雪深泥滑不能前进,便投宿村店,写词寄意,两人更迭答和《贺新郎》,极尽知己之意。鹅湖之会遂成为后人称道的一桩词坛佳话。想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想刘秀严武抵足而眠,想王子猷访戴安道率性而为,辛陈二人亦不多让。

绍熙二年(1191),被起复为福建提点刑狱、大理寺少卿、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他厉行节俭,不到一年积攒了五十万缗,并把这笔钱命名为“备安库”。当时福建地少人多,以前经常到广东买粮食,在最近几年幸而获取了丰收,能够满足宗室和军队的需要,但是为防不时之需,他拟用备安钱在秋天米贱的时候收购大米两万石,那么就有备无患了。又拟用该款项制造铠甲,招募军士补足兵员,进行严格训练来防止盗贼侵袭。还没有做完,御史台王蔺又弹劾他“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因此又被免官。

庆元四年(1199),让他主管冲佑观,后来,又被任命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当时的宋宁宗召见了他,他上疏说盐事,加宝谟阁待制衔、提举佑神观、镇江知府。因错又被贬为朝散大夫、提举冲佑观。宁宗嘉泰三年(1203),召为两浙东路安抚使,遂又被免官。开禧三年(1207),后被任为枢密都承旨,未领而卒,时年六十八岁(虚岁)。

“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在为官大理少卿,同僚吴交如死了,没有棺椁收敛,辛弃疾叹息说:“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既厚赠送其家人财物,又向当朝进言,使其得诏赐银绢。辛弃疾除了和那位陈同甫是至交外,还与大学问家朱熹成为知己。朱熹死的时候,他的学问被当朝宰相韩侂胄禁为伪学,门生故交没有送葬的,辛弃疾作悼文前去悼念:“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由此看,朱熹绝不是道德文章、道貌岸然。

咸淳年间,史馆校勘谢枋经过弃疾墓旁僧舍,大堂之上有疾呼之声,仿佛是不平之鸣,从黄昏到三更不绝于耳。谢枋秉烛做写了一篇文章欲白天去祭拜他,文字写完了声音也没有了。他的少年朋友党怀英,在金国的仕途一帆风顺,历任汝阴县令、国史院编修官、应奉翰林文字、翰林待制、兼同修国史、国子监祭酒、侍讲学士、翰林学士、、泰宁军节度使、翰林院承旨等职。曾参与修订《辽史》,金大安三年(1121)卒,年七十八岁,谥文献。

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与爱国诗人陆游一样是当时的主战派,但是由于历史背景的原因没有达成夙愿,自从过江后再也没有返回故乡。政治上的不成功却成功塑造了一位伟大的爱国词人,把他的豪迈雄壮之风带入词中,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他:“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说到他的词作,不得不提一提那首脍炙人口《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清末民初的著名学问家王国维曾经将该词的最后一句当做求知的最高境界,近来翻看历史书,才逐渐体会其中的点滴妙趣。

在琳琅满目的词人中,我最喜欢的是此人,喜欢“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自信,喜欢“拍手笑山鸥,一身都是愁”的自嘲,喜欢“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的精致,喜欢“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的沉郁,喜欢“以手推松曰去”的醉态,喜欢“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无奈。他的词虽然经常引经据典,却并不晦涩,可看出这个热血青年的豪爽直率,可为良师益友,可肝胆相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