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学校健康教育(三悦走进高校课堂)(1)

广州大学选修课生死学课堂上,老师播放了一段电视剧《三悦有了新工作》的片段。截图来自新京报文娱视频

据新京报报道,近日,广州大学爆火选修课生死学课堂上,播放了一段电视剧《三悦有了新工作》的片段。生死学老师胡宜安是国内第一个在大学课堂里设此课程的老师,他编著的教程也是国内唯一一本生死学教材。课程中关于生死的理性讲述吸引了众多学生,对于在课堂上看到国内有相关题材的电视剧,不少同学表示很惊喜。

在很多国人心目中,死亡仍是一个犯忌的话题。但是,生老病死是所有人都必须面对的自然规律,讳言死亡不仅无法逃避,缺乏相关教育甚至可能还会招致悲剧。

这样说并非危言耸听。两年前,山西某大学曾发生一起学生补考作弊被抓后坠楼身亡的悲剧。补考作弊被抓,后果当然很严重,但解决的方法绝不是一死了之。倘若事先就接触过死亡教育,学会对自己和亲人负责,学会在生死、成败、得失之间取舍,悲剧或许能够避免。

令人遗憾的是,大学生因考场或情场失意等走上绝路的并非个例,其背后所折射的生命教育缺失问题,亟待弥补。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念的进步,死亡话题渐渐脱敏,国内有专家学者引入并研究“死亡哲学”“生死哲学”等课题。近年来,一些高校陆续开设与死亡教育相关的课程,并探索不同实践形式。

名为谈死,实为论生。死亡教育的目的不是美化死亡,不谈死亡的生命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明白向死而生的道理,才能更好地珍惜生命。生死极具个体性和亲历性,任何人都不能够为他人提供某种模式,如何让学生们有所体悟,殊为不易。

四川学校健康教育(三悦走进高校课堂)(2)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安宁疗护中心的护士长孙文喜查看住院病人身体状况。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面对“00后”学生,胡宜安老师在这学期第一堂课上,就将网剧《三悦有了新工作》引入课堂,不失为一种寓教于乐的积极尝试。

该剧中,三悦通过遗容化妆师这份工作,感悟到生死的意义、成长的价值,开始对身边人和事负责。这部以遗容化妆师为视角的剧集,给同学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思考,认为生死学课程有意义且有必要,希望更多大学推广死亡教育。

事实上,一些开设死亡教育相关课程的高校,除了理论知识的教授,写遗书、立遗嘱、参观殡仪馆等课外实践形式也逐渐加入到教学当中。形式虽然各异,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指向创设情境让学生获得体验。

人生每个阶段对生死的理解各有不同,死亡教育也应该是系统的、连续的,不妨及早纳入教育体系。儿童时期,以感性形象地进行教育,引导他们爱惜生命;中学阶段,让孩子们理解何为生死,产生对生命的敬畏感……事实上,国内基础教育阶段,也已经有不少学校开始重视生命安全教育,甚至有幼儿园都开设“死亡课程”了。

“死生亦大矣”,直面死亡,才能更好地体会生命的意义。期待未来生死学,能像文化课、体育课一样成为一门常规课程,不再是少数学校的“网红”课。

“活着还是很不错的”,一位学生引用《三悦有了新工作》的台词来表达学习死亡课程的感受,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传递的意味却十分深长。

撰稿 / 胡欣红(教师)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赵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