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仙道

“方”指仙方,“仙”指神仙。其目的是为了长生不死。主要兴盛于战国后期。代表人物有宋毋忌、徐福、卢生等。(《史记•封禅 书》:“(始皇时)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子高最后皆燕人,为方仙道,)

道教发展极盛时期(道教发展过程形成的不同教派)(1)

黄老道

“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黄老道是托黄老思想而成的一种教团。兴起于战国,盛于西汉初,先是在政治上作为一种指导思想,后流入民间,形成太平道和五斗米道。

符箓派

又称符水道教,是以符咒驱鬼治病为主的各派通称。

丹鼎派

又称金丹道教,是以炼丹服食成仙,或以求长生为主的各派通称。隋唐以前外丹为主,宋元之后以内丹为主。对我国古代化学冶炼和气功养生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道教发展极盛时期(道教发展过程形成的不同教派)(2)

太平道

东汉张角所创,奉《太平经》为经典,曾发动黄巾起义。后被镇压而失败,以后在民间仍秘密流传。

五斗米道

也称米道、鬼道。因入道须出五斗米,所以称为五斗米道。因尊张道陵为天师,也称天师道。(另一说是张修所创。《三国志》“修法略为角同”“鲁遂袭修杀之,夺其众。”)道教四大天师另三位是:葛玄,许逊,萨守坚。

帛家道

早期首都派别,传为帛和所创。南北朝时流行于江浙一带。

李家道

魏晋时期的一个流派,三国时在吴地广泛传播,东晋时仍在江南盛行,晋后消失。

重玄派

以“重玄”为思想注解《道德经》的一个学派。是魏晋玄学影响下的产物。唐代是鼎盛时期。主要有成玄英、李荣等人。

上清派

奉魏华存为祖师。主修《上清经》,以存思为主。长期与灵宝派并行天下。

道教发展极盛时期(道教发展过程形成的不同教派)(3)

灵宝派

东晋时,葛洪传《灵宝》经文于世。至南朝陆修静增修,使灵宝派大行于世。北宋出现的阁皂宗也出于此。

道教发展极盛时期(道教发展过程形成的不同教派)(4)

净明道

东晋豫章南昌道人许逊为其祖师。许逊与张道陵、葛玄、萨守坚并称道教四大天师。

茅山宗

也称茅山派,南朝梁陶景所创。主修《上清经》,兼习《灵宝经》。并吸收儒释思想。是三教合一的产物。与之后的龙虎宗、阁皂宗同称道教符箓三宗。

道教发展极盛时期(道教发展过程形成的不同教派)(5)

楼观派

相传楼观为尹喜迎接老子之处。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内外丹兼修,又以符篆召神劾鬼,为人治病。曾力主老子化胡说。

北天师道

北魏嵩山道士寇谦之除去三张伪法和租米税等。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以服食闭练,称为新天师道。后人为区别南天师道,称之为北天师道。

南天师道

南朝宋庐山道士陆修静整理三沿经书,道教典仪因此完备,为与北天师道区别,称其为南天师道。

龙虎宗(正一派)

冠谦之和陆修静等人改革后的天师道被官方认可后。张道陵后人在江西龙虎山一带以龙虎宗之名传教。宋代时与茅山宗、阁皂宗并称符箓三宗。至元成宗封张与材为“正一教主”。 又称正一派。

清微派

唐末产生由内丹与符箓相结合的新符箓派。此派主张内丹为本,符箓为用。宗旨与神霄派接近,但所用符箓不同。与神霄派、天心派同为道教三大雷法派别。

阁皂宗

北宋时,阁皂山出现灵宝经。随形成阁皂宗。此派多活动于社会底层。与茅山宗、龙虎宗并称符箓三宗。

东华派

北宋从灵宝派分化出来的一支,创始人是宁全真。至林灵真时,提出内丹为符篆之本。

道教发展极盛时期(道教发展过程形成的不同教派)(6)

天心派

北宋道士饶洞天得《天心经正法》而创立。道教三大雷法派之一。另两派为清微派和神霄派。

神霄派

创始人为北宋江西南丰道士王文卿。其派还以萨守坚为主法祖师。(张道陵、葛玄、许逊、萨守坚为道教四大天师。)至元代,该派受全真道和儒学影响,逐渐重视道德实践,守持戒法,以忠孝为先。

太一道

金初卫州人萧抱珍创立。崇尚符箓,所传为太一三元法箓。

真大道

又称大道教。沧州乐陵人刘德仁创立。以《道德经》为本,教人以忠君孝亲。后分为天宝宫一派和玉虚观一派。

道教发展极盛时期(道教发展过程形成的不同教派)(7)

全真道(南北宗)

也称全真教,全真派。创始人为金朝王重阳。主张性命双修且先性后命的内丹修炼。所尊有北五祖(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和南五祖(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也是丹道的北派和南派(性命双修,道以养性,术以延命)。王重阳有七大弟子,号称“北七真”。七人弘扬师教,各立宗派。

遇山派

全真道支派之一,为北七真之一长玄真人马钰所创。

南无派

全真道支派之一,为北七真之一长真祖师谭处端所创。

随山派

全真道支派之一,为北七真之一长生真人刘处玄所创。

道教发展极盛时期(道教发展过程形成的不同教派)(8)

龙门派

全真道支派之一,为北七真之一长春真人邱处机所创。传至明代,出现以戒律密传的“龙门律宗”。至今,全真道仍以龙门派为盛。

嵛山派

全真道支派之一,为北七真之一玉阳真人王处一所创。

华山派

全真道支派之一,为北七真之一广宁祖师郝大通所创。

清静派

全真道支派之一,为北七真之一清静散人孙不二所创。

道教发展极盛时期(道教发展过程形成的不同教派)(9)

武当派

因武当山而得名。敬奉“玄天真武大帝”。与全真派教义、教制不同,世称武当派。

玄教

元代天师道道士张留孙所创。形成了与龙虎宗不同的天师道道派。

中派

道教内丹功法一派,元代道士李道纯所创。李道纯为南派白玉蟾之再传弟子,其功法融汇三教,主张中和。

金山派

也称崂山派。龙门派支派,明代崂山道士橘子汁玄清所创。

东派

道教内丹功法一派,明代陆西星所创。

三一教

又称三教,或夏教。明代林兆恩所创。供奉老子,如来和孔子。

伍柳派

明代伍守阳和清代柳华阳合称伍柳派。主张心性合一是仙道合宗的基础。

碧洞宗

龙门派支派。清代陈清觉所创。为近代四川道教主要派别。现青城山,青羊宫属此派。

西派

道教内丹功法一派,清代李涵虚所创。将性功分为九层炼心,又将命功分为四层。

仙学

陈樱宁(1880-1969)提出的一个理论。面对当时国力羸弱,列强武力文化侵略,提出以积极方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期达到拯救中华民族的目的。

道教各派的分法有很多。比如易心莹(1896-1976)从一个道士的角度对道教门派进行了梳理。有:古仙宗(黄帝)、金液宗(女娲)、聚玄宗( 左玄真人)、长淮宗(犭巨神)、葆和宗(容成子)、调神宗(素女)、南宫宗(一真)、苍益宗(巫彭)、健利宗(伏羲和神农)、科醮宗(高辛氏)。这十家是正传,宗中有派各分先后。括号里的都是神仙。之后又介绍了犹龙派(老子)、儒学派(孔子)、治道派(河上公)、茅山派(鬼谷子)、方仙派(西王母)、太平宗(于吉)、正一派(张道陵)、玄学派(何晏王弼)、豫章派(兰公)、南北宗(张伯端王重阳)、律宗(元始天尊)、炼丹宗共十三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