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坤堂

进入冬季就有要回家看看的念头。

我的老家在济南的邻市也不是太远。原先,交通不是很便利,可是我回家还是一往情深,愿意回家看看。当我踏上回老家的归程心中会热血澎湃激动万分。因为那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那愉快的天真的童年、留下刻骨铭心记忆的青年时代都是在那里度过。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一个依山傍水的山野庄子。所谓依山傍水是说我的村庄后面是几座不大却是连绵起伏的山梁,村子的西侧就是一个小型的水库。可算得上有山有水了。

回到老家第一件事情,先看看久违两年的老房子,那最熟悉不过院落、门窗依然那么温柔可亲,好像在含情脉脉地迎接主人的归来。这房子承载着我最浓烈的乡愁,村庄后面开采下来的花岗岩石打的地基,村南自家责任田里的土打的胚,简陋的土胚房是当年我和叔叔修建而成,当时几乎没有占用劳动的时间,全是起早贪黑建造起来的。院子里几株梧桐树挺立在密密杂草丛中,还是那样高大挺拔,显得古朴敦厚;墙角的老槐树又粗壮了不少,饱饮雨水后皴裂的树皮更加清晰可见。这一切印证着老宅老院的沧桑。

我带上一张铁锨和妻子向村北的寨山走去。村后的这几座不是雄伟的小山之所以叫寨山还是有来头的,据说当年有农民起义军曾经在这里安营扎寨,由此而得名寨山,至于什么农民起义军则不得而知。走出村庄不远就是一道山梁蜿蜒而上,聪明的先人们自然把山路修在这山梁的脊背上。

故乡的原风景(家乡的山野)(1)

不知道经过多少年的踩踏和雨水的冲刷,这条山梁凹陷成一道浅浅的小沟,人们就把这里当做进山的道路,即便是下多大的雨也不会泥泞不堪。脊背两侧则是大小不一,参差错落的梯田。祖祖辈辈就是靠着这些山坡田地赖以生存,生生不息地发展着。其实,在我的记忆里山不是很高,勤劳的人们会把山坡地开垦到半山腰以上,直到把你不能再开采为止,甚至有的梯田仅有一张席子大小。剩下的那一部分山坡会种植一些耐干旱的树木,其中松柏树就占了一大半。

时值寒冬,朔风凛冽。对于这座有着深深情节的寨山,我还不会感觉寒冷。来到半山腰向四周眺望,熟悉的寨山沟壑纵横,崎岖的山路逶迤而上。一排排的梯田依山而建,错落有致,这些山坡地沙土混合,是种植花生的最佳土壤。现在已经成了一片片收获后的黄土地,在地堰的低洼处有一些残留的花生叶。农民们知道歇季如施肥的道理,让那些瘠薄的土地得以休养生息,来年就会有足够的养分使得庄稼长得更好。

我的目光停留在下面的一座方塘上,这是一座水泥砌成四四方方、大约有十几米长宽的水池。那是勤劳的人们为了蓄下天上来水,而不白白流失而修建的。过去,当雨季来临,雨水都顺着山势哗哗流走了,而进入干旱的时节,却无水浇地,有了这个蓄水的方塘就会解决缺水浇灌的问题。看看池中积蓄了不少的水,微风吹过荡漾着一圈圈的涟漪,倒也充满情趣。方塘周边长出几株粗壮的土桃树,这些树木是耐寒耐旱的树种,依然有不少微微发黄的叶片挂在枝头,仿佛在与严寒做着抗争。

跨上几步再向山头眺望,高处的山腰怪石嶙峋,那些凸起的石块并不锋利,经过常年的风雨侵蚀变得更加温柔。山坡的树木虽然失去了夏季的威盛,可是还在那里亭亭玉立,傲霜斗雪。那些生长多年的松柏树依然那么苍翠挺拔,有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在一片树林丛边有几个红色的野果子挂在枝头飘曳在半空中,煞是好看。沟沟坎坎长出的小树、山草,它们也会为这寂静的山野增添一份妩媚。山顶的蓝天与青黛入云的寨山浑然一体,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我站在这里并不感觉萧条和冷落,而是产生一种敬畏的情怀。因为我的脚下是一片我曾经流汗的热土。有人说汗珠子掉在地会摔八瓣,殊不知汗珠子落下会稍纵即逝,不会再看到踪迹,是因为汗水很快就被粗犷干涸的山地所吸收。那些汗水被大地所吸收后,也在滋润温暖着这片山野。

眼前这条弯弯曲曲高低不平的山路,就是当年我参加生产队劳动的必经之路,它记载着我那最幼稚的梦想和希冀。那些不知名的野果曾经为我饥饿时裹腹,淙淙的山泉水曾经为我干渴时补充给养。呼啸的风儿有劲地吹动着树枝,发出有节奏的声响,多么像我当年在这里往山上推车喊出的号子。

那些长在山坳、乱石堆的已经发黄野草也在摇头摆尾,翩翩起舞,又多么像今天那些年轻人跳出的街舞啊,迎接着久违的老朋友。你再看那山坳避风处和石堰下有一些小草毅然在顽强地生长着,那些微微发青的关节就是最好的见证。它们不畏严寒,在孕育着新的生命,来年又是一个欣欣向荣美丽的春天。

这座山留下我的多少足迹,洒下我的多少汗水,虽然已经过去几十年,在我的心中历久弥新。如果没有当年的那些经历,不可能可演绎出我今天的梦想。感谢这默默无闻的山野,感谢这里的每一寸风景。家乡的山野不仅留在了我的记忆中,更深深地根植于我的心中。

故乡的原风景(家乡的山野)(2)

作者简介:张坤堂,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区政协文史委员、麒麟读书会副会长。曾在《济南日报》《齐鲁晚报》《杂文选刊》《东风文学》等报刊发表文章。

壹点号山东金融文学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故乡的原风景(家乡的山野)(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