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坏消息和一个好消息

先说坏消息:

春茶往往是销路最好的,可今年2月以来,贵州多地受低温影响,春茶采摘时间较往年晚,茶青有所减产。

再说好消息:

由于之前办理了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按照“气温低于2℃,不用查勘定损,保险公司就给理赔”的约定,今年5月,在损失还未大面积扩大之前,保险公司便对贵阳市37家茶企、合作社总计支付了526万元赔款,有效兜住了茶企、茶农的基本再生产能力。

农业是看天吃饭,

“天公不作美”怎么办?

气象指数保险就是一种应对措施。

气象指数保险(也称天气指数保险),是指把一个或几个气候条件(如气温、旱涝、风速、光照等)对农作物的损害程度指数化,每个指数都有对应的农作物产量和损益,保险合同以这种指数为基础,当指数达到一定水平并对农产品造成一定影响时,投保人就可以获得相应标准的赔偿。

贵州的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就属于农业气象指数保险。

气象指数保险:有什么不一样?

说起农业保险,大家并不陌生,甚至有人觉得它很“鸡肋”,这是因为传统农业保险受灾理赔的程序是农户受灾后需要勘察定损,而且一般要看最终的产量损失再进行赔偿。

这里涉及到赔付不及时,以及得到赔付概率的高低问题,由于整个理赔过程比较长、手续比较复杂、标准比较主观,所以农户和保险公司之间的摩擦也比较多。

农业怎样才能搞好(搞农业天公不作美)(1)

而气象指数保险的理赔,是以客观的天气指数作为赔付触发条件,不以实际损失为赔付依据,因此不需要实地勘察,只需参考理赔触发指数(如气象部门检测到的数据)进行定损,信息透明度高,同时免除了损失勘验、赔偿核实、赔付争议等问题,中间成本比传统保险要低得多,理赔效率高。

如何让保险“买单”?

以贵州正在探索的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为例,简单介绍一下。

农业怎样才能搞好(搞农业天公不作美)(2)

2017年起,贵州省开展了山地茶叶气象指数保险试点工作,以地理信息、气象要素、遥感数据,茶叶萌芽等模型为支撑,构建了保险气象指数平台,实时监控“茶叶气象指数”。

传统的茶叶保险,一旦发生恶劣天气导致茶园受损后,还要观察、查勘和定损,程序较为复杂。

现在,有了大数据技术等科技手段支撑,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的理赔依据就是气温数据

茶叶受冻 如何理赔

按保险合同,以约定的气象监测点日最低气温作为赔付依据。

2019年是将2℃作为起赔点,那么在2月11日至4月30日这个约定时间段里,只要气象站的数据显示气温低于2℃,即达到赔付条件,保险公司就开始根据约定的赔偿标准赔付理赔,企业和农户不用申报,更无需等待查勘,就能得到赔付资金。

目前在我国,气象指数保险也是一种政策性农业保险,以保险公司市场化经营为依托,政府通过保费补贴等政策进行扶持。

保费有补贴

2017年在贵州省遵义市试点时,每亩地的保费是40元,省地市财政补助36元,茶企或茶农只需交纳4元就可享受“茶树冻坏,保险买单”。

首笔赔付由正安县的一家茶企获得,该企业投保了5500亩茶园。2017年2月22日,当地出现一场气温低至零下3.8℃的倒春寒,5天后,茶企获得159万元赔偿。

这些年,贵州省气象指数保险的服务也得到了优化,从信息收集到公布都由权威第三方处理,是否理赔、能够得到多少赔款,农户自己都一清二楚。当出险时,无需报案,保险理赔系统会根据价格跌幅自动触发理算,直接赔偿到户,让农户体验到零资料收取,“零天”赔付到位。

气象指数保险有哪些?

2007年,上海市南汇等4个区县开始试点“西甜瓜梅雨强度指数保险”,以降雨量为保险标的,拉开了我国气象指数保险探索与实践的序幕。

截至2017年12月,我国天气指数保险试点产品40余种,涉及十多个省份。

除个别险种向全国推广试点,大部分试点险种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试点产品保险标的主要以水稻、玉米、橡胶、果蔬、茶叶、牛羊、水产等农产品为主。

农业怎样才能搞好(搞农业天公不作美)(3)

一个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的设计流程包括需求分析、实地调查、资料收集与处理、天气指数构建、天气指数-灾损模型建立、理赔触发值确定、纯费率厘定、产品设计与服务等环节。

为了构建合理的天气指数,要参考承保区域10年以上的气象资料,以及多年农作物产量资料、农作物生育期资料、重要气象灾害灾情资料、基础地理信息、生产记录资料、试验观测资料等。

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在积极对天气指数保险试点产品进行保费补贴。

从试点经验看,天气指数保险具有减少成本和降低风险的显著优势,提升了农户抵御自然风险、保障生产稳定的能力,随着农业保险与农业生产的逐步贴近,保险与农民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近。

来源:农民日报、贵州省新闻联播、中国天气网、我国天气指数保险实践探析

目前这类保险还处在试点和推广中,这样的保险你是否会使用?对于农业类保险,你最需要的又是哪种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