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首席记者 戎钰综合报道
全球首个在泳池上架设冰壶赛道,首个冰上、水上项目皆可运行的双奥场馆——这是“冰立方”国家游泳中心施展的魔法;
“冰立方”冰上运动中心内景(图片来源:新华社)
揣着“智慧芯”,备有“超级脑”,让来自全世界的速滑运动员感受“最快的冰”——这是“冰丝带”国家速滑馆暗藏的玄机;
北京冬奥会赛场内外,闪耀着科技创新的耀目之光。在这些令人惊叹的高科技辅助下,奥运健儿们在本届冬奥会赛场上“飞”得更高了。
1月28日,国家速滑馆开放训练,意大利、比利时、爱沙尼亚等代表队的选手来到场馆体验赛道。
科技冬奥,谁不说咱有点牛
科技办奥,技惊四座。北京冬奥会应用了燃料动能、人工智能、5G、云计算等212项技术,为实现北京冬奥会的“简约、安全、精彩”提供科技支撑。
这里有“最快的冰”。2月5日,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比赛在“冰丝带”开赛,荷兰选手伊雷妮·斯豪滕在女子3000米比赛中获得速滑首金,并打破了20年之久的冬奥会纪录,“冰丝带”由此被誉为“最快的冰”。
1月28日,俄罗斯奥委会速度滑冰运动员在训练中。当日,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正式对媒体开放。
这块“最快的冰”,是世界最大采用二氧化碳制冰的速度滑冰场馆冰面,场馆内配备了由中科院等单位联合研发的“超级大脑”,会思考的人工智能,让“冰丝带”在本届冬奥会期间声名鹊起。
这里有“最牛的冰”。对于“水立方”,多数国人都不会陌生。2008年北京奥运会,44枚金牌在这里诞生,留下了无与伦比的奥运记忆。而14年后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水立方”惊艳变身“冰立方”,通过可拆卸结构,在游泳池上架设冰壶赛道,表演了一出犹如魔术般的“水冰转换”,实现水上项目、冰上项目赛事两种功能并存和自由转换,向全世界展示了前无古人的中国智慧。
这里有“最暖的冰”。脱了战衣的“钢铁侠”,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富翁,但当他穿上“钢铁衣”,便成了超级英雄。而在本届冬奥赛场上,很多中国运动健儿也拥有了科幻电影里所想象的战袍。
在机械工程 (摩擦学)、热物理、生物力学等6大学科的交叉碰撞下,国家冬季运动服装装备研发中心为冬奥健儿们带来竞速类项目服装、防护材料及装备、耐低温保障材料及装备等领域的研发成果,让短道速滑队运动员更快、更安全,也让花样滑冰队运动员更美、更保暖。
冰雪奥运,奏响暖心协奏曲
科技支撑的闪光点,赛事运营的“零差错”,半个多月的冬奥会,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方案、中国科技和中国智慧。
2月19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向中国人民颁发奥林匹克奖杯,向中国人民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支持表示感谢。他满怀深情地向中国人民表白道:“如果没有中国人民的支持,北京2022年冬奥会不可能达到如此出色的水平。即使是在闭环中,我们也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支持。”
2月19日,双方选手在比赛中。当日,在北京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举行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女子冰壶铜牌赛中,瑞典队对阵瑞士队。(图片来源:新华社)
温暖、活力、热情和支持——这是巴赫在北京冬奥会期间所感受到的关键词。“来自各行各业、出生在不同年代的中国人民,以及中国的文化界人士、艺术家、科学家、工程师、学生和成千上万的志愿者,都非常热情地欢迎运动员和我们。这真的很暖心,这也对北京冬奥会的成功至关重要。”
巴赫的感受,同样也是各国运动员的奥运收获之一。
美国单板滑雪运动员特莎·莫德赛后回国,在美国发了一条“我迫不及待地想回到中国,想在中国到处转转”的视频,表达了她对此次中国行的恋恋不舍。在中国比赛期间,特莎发布了许多体验式视频,记录着中国人民的热情、自信和友爱,在海内外引发关注。
厄瓜多尔史上首位冬奥女选手、高山滑雪运动员莎拉·埃斯科巴尔的北京体验更为珍贵。她的生日恰逢中国虎年春节,奥运村为她准备了各种惊喜,陪她度过了最难忘的一次生日。这些暖心花絮在全世界的社交平台上流传,拉近了观众与北京冬奥的距离。
2021年12月4日,刘莉在北京服装学院内的国家冬季运动服装装备研发中心服装展示区域处,展示团队研发出来的冬季运动服装。新华社记者马晓冬摄
赛场上感受北京冬奥的科技力量,赛场外感受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全世界聚焦更高规格、更高科技的北京冬奥,这一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