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施陶芬贝格 从信任到怀疑施陶芬贝格不满希特勒(1)

用兵人重述经典,中华网军事倾力推出二战“偶-像剧”《永恒的瞬间》,其第二十一集《独狼上校 喋血狼穴》将于近期上映。本集着重描述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虽然纳粹横行,但仍有有识之士不断策划并实施暗杀希特勒的计划。其中一起最为著名的刺杀时间,便是由本集的主角施陶芬贝格所在集团策划的。虽然这次暗杀希特勒行动没有成功,却标志着第三帝国已是穷途末路。

施陶芬贝格于1907年11月15日出生在斯图加特附近的一座小城叶廷根,施陶芬贝格家族世居于此。其父母都属于斯图加特的符腾堡宫廷的成员,母亲出身伯爵并且是符腾堡王室的宫女,父亲则是符腾堡国王的将军。其家族渊源可以追溯到13世纪。克劳斯施陶芬贝格的父辈祖辈曾经以教堂管理者、政府职员和高级军官的身份在德国的历史上书下自己的印记。

在一所私立小学施陶芬贝格接受了最初的教育,由于品学兼优很快转进斯图加特的精英中学与两个哥哥一起就读。一战爆发时,他刚满7岁,一方面他为德国军队在战场上的胜利欢呼,并且写下诗歌颂扬德国精神;另一方面他也见到自己的母亲为在战场上的亲人担忧的神情。施陶芬贝格经历了在贵族家庭的奢华生活,当1918年德国一战失败,帝制被取消的时候,他深深的感到难过,“我的德国不能这样沉沦下去,如果它现在真的沉下去,总有一天一定会重新强大的。”

对于文学的热爱并不能改变一个沉沦的家族和沉沦的德国的命运,施陶芬贝格最后选择了从军作为振兴家族和德国的道路。1926年他加入了具有悠久传统的第17骑士兵团(班贝格)。他的军官生涯开始于在德累斯顿步兵学校的培训,在学校里他通常是老师的模范学生。年轻稚嫩的面容并不能掩盖施陶芬贝格的才华,1929年他以最优的成绩从军校毕业返回位于班贝格的兵团,并在1930年被擢升为少尉。

希特勒1933年上台之后,为施陶芬贝格的职业生涯提供了发挥才干的空间。年轻的施陶芬贝格也被纳粹所宣扬的希特勒“个人魅力”感染,成为冲锋队的成员,反对虚弱的魏玛共和国。他对于帝国军队和民族运动之间的联系深信不疑。1936年施陶芬贝格全家迁往柏林,他也在柏林军事学院接受了进一步的培训(1936-1938),1939年被从第6装甲旅调至总参谋部。

1939年当德国以进攻波兰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施陶芬贝格开始怀疑希特勒:在他看来希特勒不过是一个小市民。但作为帝国军队的军官他陷入了两种感觉的斗争中:一方面要在战争中证明作为士兵的价值,而另一方面他也意识到希特勒在军队准备并不充分下实行的“闪电战”的危险性。希特勒的胃口愈来愈大:在成功地占领了波兰之后,1940年初开始攻打法国,一年之后开始进军苏联。施陶芬贝格对于希特勒的“领袖才能”作如此评论:作为士兵我们首先得赢得战争(士兵的职责),当我们凯旋的时候,我们要清除家里的瘟疫(希特勒)。

虽然最后经过精心策划后刺杀行动还是失败了,但施陶芬贝等人停止战争的义举,却将永久的载入史册。正如汤姆·克鲁斯在《刺杀希特勒》这部影片中所表演的一样,施陶芬贝那正义且沉着冷静的军人形象再次出现在了世人面前,正如影片最后宣示的那样“你们无需羞愧,你们曾奋起反抗。你们为自由、正义与荣耀而献身”。

什么是“偶-像剧”?

“偶-像剧”不是通常意义的青春、爱情或励志的电视连续剧,而是集成创新的脱口秀形式--“偶”指借用1:6的兵偶(人偶)描述的人物、“像”指1:1的真人讲述故事的视频图像、“剧”指根据剧情的评述,总之、是一种集聚新介质、新媒体,穿越时空、还原历史的脱口秀组合。

更多阅读:

澳二战老兵迎来百岁生日:经历过战火和被俘入狱

让敌人防不胜防!解放军开展陆空破袭联合演练

重炮群出动!解放军第41集团军炮兵团精确打击

文章来自中华网军事频道,如想浏览更多精彩内容可前往App store 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