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说起苏轼,大家都不陌生。毕竟宋代词坛虽然高手如云,但苏轼却是可以被视为“执牛耳者”。当然,苏轼除了文采,他最被大家所熟知的就要属他跌宕起伏的宦海生涯了。

从“乌台诗案”发生后,苏轼就开始了各种被贬谪。别人最多是一贬再贬,苏轼则是一贬再贬还贬又贬……好不容易等到新帝登基,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终于得以东山再起。本来他被新党排挤,旧党执政后,倘若他能好好合作,那么无疑对他的仕途是大有裨益的。

苏东坡经典诗词定风波背景(苏轼半夜被雨惊醒写首凄美之词)(1)

奈何苏轼实在太过正直,旧党执政后不仅拼命压制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党,还将之前颁布的新法尽数废除。其中一些行为和措施让苏轼看着很不满,于是他又开始抨击旧党。这直接导致他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和旧党和睦相处。于是只能自求外调。

在杭州过了没几年安稳日子,苏轼又被召回京城。满以为是“守得云开见日月”,不曾想没多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先后被贬颍州,扬州和定州。公元1094年,宋哲宗继位,新党再度执政。苏轼又从定州被贬往英州,还未到任,在路上又收到诏书,原来是他又被贬了。这一次他是被贬到惠州。这样的坎坷的经历,让他内心充满幽愤。

苏东坡经典诗词定风波背景(苏轼半夜被雨惊醒写首凄美之词)(2)

在赴任惠州途中,他经过江西虔州,登上郁孤台,夜晚借宿在造口。三更半夜,窗外风吹雨打声将他惊醒。他想起一路的坎坷,内心忧愁浓郁到无法排遣。于是他不由怀念起胞弟苏辙,于是便提笔写了下面这首凄美之词,全文无一“愁”字,却句句写愁,令人动容。下面就来和笔者一起走进苏轼这首雨夜之作。

《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

(北宋-苏轼)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

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

苏东坡经典诗词定风波背景(苏轼半夜被雨惊醒写首凄美之词)(3)

这首词起首一句化用了唐代文人温庭筠《更漏子》中的名句“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同样是被一场不期而至的秋雨惊醒,温庭筠是被离情萦绕,再难入眠。那么苏轼又是因何难以入眠呢?“无觅处”三字给出了答案,苏轼除了和温庭筠一样被离情困扰之外,他还有前路茫茫不知往何处去的困扰,这里无处觅的是他对于仕途的理想,一次次被贬已然让他不知自己该何去何从。

苏东坡经典诗词定风波背景(苏轼半夜被雨惊醒写首凄美之词)(4)

上阕后两句则是描写这秋夜给予词人的凄凉之感。睡在竹席上,感受着渗进身体的丝丝凉意,词人也意识到秋天来了。耳边传来寒蛰不绝的哀鸣,这不由让词人想起自己即将赴任的惠州的织妇,这寒蛰的鸣叫就像在催促她们快起来织布劳作。诗人被贬惠州本是身不由己的凄凉处境,但是即便如此,他还未到任便已经开始关心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这样的苏轼,让人不由心生敬意。

苏东坡经典诗词定风波背景(苏轼半夜被雨惊醒写首凄美之词)(5)

下阕描写的是词人一路走来的风尘仆仆。梦里自己走过的遥远而漫长的路途历历在目,还记得在清江畔的歌舞亭中接受好友的宴饮送别,那时是多么美好。但过往描写的越美好,越说明词人此刻忧愁之深。在那场酒宴上,还遇到了知己,把酒言欢之际他们都曾问及胞弟苏辙,互道心绪,共话兄弟情和未竟业。当时的词人已经57岁,但仍然壮心不已,历经波澜却不改初心,这样的苏轼怎能不让人钦佩?

苏轼这首词虽无一“愁”字,却句句言愁,让人读之也不免心生戚戚然。对于这首词,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