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8日,陈景润获得“激励青年勇攀科学高峰的典范”。陈由伟看着电视上母亲由昆替父亲陈景润领奖,顿时激动不已,一股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陈景润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和教育科研工作者,他对于“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至今仍被公为筛法理论的光辉顶峰,在全世界范围内也依旧保持着领先水平。
那么作为陈景润唯一的儿子,陈由伟现在又有怎样的发展呢?
- 【“数学天才”陈景润】
1933年5月22日,陈景润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他的父亲是一名邮政局职员,每个月拿着微薄的工资养活一家人,而陈景润的兄弟姐妹众多,因此他的家庭条件并不好。
1947年,陈景润的母亲去世,这对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但陈景润十分争气,他自小便成绩优秀。1948年2月,他考入了福州英华书院的春季班,那时的他还没有太深刻的钻研数学,直到遇上了沈云。
1948年,国立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沈云先生因为私事回到家乡福州,当时正赶上解放战争白热化,沈先生不得已暂时留在福州,也因此接受了母校英华书院的邀请,回去教学。
沈先生在教学期间给学生们讲了这样一道题: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但200多年来,这个猜想一直没有被证明。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台下意气风发的少年们听后,踊跃发言说他们可以证明。
沈先生和蔼地说:“你们有这样的雄心自然是好的,但是自古以来大事难成,不仅要付出很多心血,还要忍受很多艰辛,若是谁都能轻而易举地证明世界难题,那骑自行车上月球岂不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了?”
学生们被沈先生的幽默都逗笑,一时间,氛围轻松起来。而在这一群学生中,有一个学生默默记下了沈先生的话和这道难倒世界的数学题。这个学生就是陈景润。
小小年纪的陈景润没有把沈先生的话当做笑话,而是当成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为了解开这个世界难题,他一头扎进数学的海洋,没日没夜地研究数学理论,因此同学们都亲切地称他为“书呆子”。
这件事,也让陈景润与数学结缘,从此,陈景润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49年,陈景润提前考入了厦门大学数学系。1953年大学毕业后,陈景润被分配到北京市第四中学任教。
但由于陈景润并不适应教学生活,再加上他教学时口齿不清,因此被停职。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知道了陈景润的处境后,无比惊讶,惜才爱才的他将陈景润调回了厦门大学工作。
在厦门大学期间,为了研究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陈景润将书本撕成几页随身携带,哪怕是躲避空袭也要带在身上,随时随地都能忘乎所以地学习。
1956年,陈景润发布了一篇论文,这篇论文改进了华罗庚在堆垒素数论领域的科研成果,后来他将这篇论文寄给了华罗庚,华罗庚和几位专家审查过后,发现陈景润竟然是对的,这让华罗庚十分震惊,同时也十分兴奋发现一位可造之才。
在华罗庚的推荐下,陈景润参加了北京“全国数学论文报告会”,并得到了与会者的一片好评。之后,华罗庚又推荐陈景润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实习,这对陈景润来说确实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
陈景润的成功必然跟他自身的优秀有关,但同时也不能否认华罗庚这位“伯乐”的赏识,若是没有华罗庚的极力推荐,恐怕陈景润这颗“金子”还要被淹没许久。
即使陈景润已经有了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他依旧没有放松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
陈景润在厦门大学的室友林群曾问过陈景润,对“哥德巴赫猜想”有没有什么计划,陈景润坚定地说:“我要打倒维诺格拉多夫!”
林群大吃一惊,他没想到平时腼腆内在的陈景润,一开口就要打倒苏联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的坚定和自信让林群为之动容,而陈景润也很快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并非口出狂言。
1973年,陈景润证明了“1+2”,这个理论被称为“陈氏定理”,而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记录也被定格于此,至今没人能打破。
陈景润的名字从此响彻数学界,成了一座难以翻越的高峰,而他也为我们的祖国迎来了荣誉。但陈景润也因为长年累月的艰辛工作,导致身体出现状况。
1977年,陈景润因病住进了309医院,也是在这里,他遇见了陪伴自己一生的姑娘。
- 【偶遇真爱】
由于陈景润那时已经名声大噪,成为了一个响当当的人物,所以当得知陈景润在医院的时候,有不少小姑娘够都跑去他的病房外偷看他。由昆便是那群女孩中的一个。
由昆大学毕业后就被分配到了武汉156医院,这次是来309医院进修的。
陈景润虽然此时已经年近半百,但醉心学术的他却还是光棍一条,那些姑娘们来看他的时候,对他的第一印象便是:一个住院也要捧着书看的“书呆子”。
这同样也是由昆对陈景润的第一印象。
那日,陈景润察觉门口有人,一抬头就看到了好奇的由昆,陈景润突然眼前一亮,竟主动打起了招呼。得知由昆的名字后,陈景润默默将这个名字记在了心里,后来每次遇到由昆,陈景润都会亲切地上前打招呼。
由昆刚开始还觉得纳闷,陈景润和她只见了一次面,竟然能将她记得那么清楚,甚至连她只提过一次的156医院,陈景润也记得清清楚楚。此时由昆不知道的是,这是陈景润第一次对一个女孩如此上心。
陈景润每次见到由昆,除了发自内心的开心,就是在想,这么好的姑娘会不会已经有男朋友了?这个问题不像数学问题一样可以根据逻辑推理,这也成了陈景润的一个心病。
后来由昆被调到陈景润的病房值班,两人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陈景润立刻抓住这个好时机,问由昆有没有结婚?有没有男朋友?
在得到由昆说“没有”的答案的时候,陈景润高兴得差点跳起来。既然如此,陈景润自然就不再有什么顾虑。随着两人的深入接触,由昆也渐渐明白了陈景润的心意,只是不敢轻易迈出这一步。她不明白,为什么陈景润一个著名的大数学家会选择自己。
直到有一天,由昆终于鼓起勇气问了陈景润这个问题。
陈景润不懂得如何对女孩子说甜言蜜语,因此脸憋得通红,半晌才憋出来一句“若是不和由昆结婚,那他宁愿一辈子不娶”的话。由昆被陈景润直白的爱意所感动,这才接受了陈景润对自己的感情。
即便两人相差18岁,也不能成为阻碍两人的理由。1980年,在大家的见证下,陈景润与由昆喜结连理。这一年,陈景润47岁,由昆29岁。
婚后第二年,两人生下了儿子陈由伟,一家三口度过一段幸福的时光。
但令人痛惜的是,1996年,在陈由伟15岁的时候,陈景润就因为得了帕金森氏综合征不幸病逝,只剩下由昆与陈由伟母子相依。
- 【陈由伟:我也是学数学的】
陈景润和由昆的儿子陈由伟出生于1981年,陈景润当年也是出了名的疼儿子,但稀奇的是,作为大数学家的后代,小时候的陈由伟却对数学一点也不感兴趣,这件事后来也通过陈由伟本人证实了。
2019年,正值壮年的陈由伟回到陈景润的母校厦门大学,他坐在厦门大学里的“陈景润雕像”旁边,回忆着和父亲的点点滴滴。
陈由伟此次来厦门是要参加研讨会,后来才应了厦大的邀请来做一次座谈会,厦大充满了关于陈景润的回忆,尤其是那座“陈景润雕像”,更是让陈由伟感触颇深。座谈会一开始,陈由伟就对在座的学弟学妹们说:“我现在也可以自豪地说,我是学数学的。”
陈由伟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小时候的他其实是很“叛逆”的。大家时常说“子承父业”,作为大数学家陈景润的儿子,陈由伟一出生就被人理所当然地认为一定会学数学。
但是陈由伟并非如此。他讨厌人们问他“你数学好不好啊?”“有没有参加过竞赛?有没有得过奖啊?”人们越是这样问,陈由伟就越是反感,因此也就更加不喜欢数学。
对于儿子这样的态度,陈景润反而觉得没什么。
陈由伟自小喜欢拆卸玩具,由昆很生气地批评了他,但陈景润却觉得这是孩子有求知欲,不应该扼杀,而是要正确引导,在陈景润的教导下,陈由伟不仅不再拆解玩具,还成了一个十分懂礼貌的孩子。
陈景润曾和好友曾林开玩笑说,他也巴不得儿子一生下来就会做事,他也希望将来儿子能当科学家,但他更知道这和孩子本身的兴趣是分不开的。
陈景润夫妻并不是没给陈由伟报过数学班,但陈由伟对数学很是抵触,怎么也不愿意去,陈景润知道这件事后并没有责罚他,只是说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自己不愿意学,别人勉强也没用。
后来陈由伟对音乐有了兴趣,便报了小号的兴趣班,陈景润对这些不太了解,就把小号叫做“小喇叭”。
陈由伟在座谈会中回忆道:“其实父亲也不是没想过让我继承他的衣钵。他曾经还对母亲说不送我去上学了,他亲自教我数学和英语,再外聘一名语文老师,不过这个想法被我母亲扼杀在了摇篮里。”
少年时期的陈由伟面临了太多来自父亲光环的压力,他也从未想过继承父亲的衣钵,直到后来陈景润去世,陈由伟在悲痛之下选择了去加拿大留学,这一次他仍然没有选择数学,而是选择了商科。
学习了商科一年之后,陈由伟发现自己的数学成绩竟然还不错,因此陈由伟做了一个决定:他要转去数学系。
陈由伟下定决心之后,给国内的母亲打了个电话,由昆在电话那头沉默良久之后,淡淡地说:“行吧。”
就这样,陈由伟信心满满地转去了数学系。但当他真正开始接触数学的时候,他才发现原来当初在商科学的数学简直就是冰山一角,隐藏在海平面之下的那片冰域,才是真正的数学。
但此时陈由伟已经没有回头路了,他只能硬着头皮学下去。最开始的时候,陈由伟只能用最笨的刷题办法,只要没课,陈由伟就会泡在图书馆里刷数学题。
每次陈由伟学习的时候,都会在旁边摆上一本《数论》,因为那里面有陈景润的“陈氏定理”,他会在学习的同时,默默地祈祷父亲保佑自己考试不挂科。
那时的陈由伟就像当年废寝忘食的陈景润,陈由伟觉得这是自己逃不掉的命运。同时,他也发现了数学的魅力,通过学习数学,陈由伟觉得父亲似乎就在自己的身边,而自己也能和父亲隔空对话。
那艰难的一年,陈由伟靠着坚强的意志跟上了大家的步伐,数学成绩也慢慢好了起来。在读研究生的时候,陈由伟萌生退意,他想换个专业,但最终还是在老师的建议下继续进修了数学。
不过,陈由伟的学术之路也就停在了研究生,他明白博士的学业难度已经不是他能完成的了。陈由伟很诚实地告诉大家:实在是太难了!
当时陈由伟并没有将自己的身份告诉加拿大的师生朋友,所以他们也不知道他是陈景润的儿子,这让陈由伟的学习压力减轻了不少。
受父亲的爱国思想影响,陈由伟在毕业后选择了回国,不过他并没有从事和数学有关的行业。最开始的时候他是在银行工作,后来又单独创业,因为母亲由昆是医生,所以陈由伟就开了一家医疗公司,做一些和健康有关的行业。
陈由伟清楚地记得,上一次回厦门大学是1998年,厦门大学还表示这里就是陈由伟的家,只要陈由伟愿意,随时都可以回来。
2006年,厦大在数学学院所在的海韵校区,为陈景润打造了一座雕像,陈由伟在离开厦大之前,专门去那座雕像旁坐了一会儿。
陈由伟身材挺拔,将旁边的“父亲”衬得更加瘦小,陈由伟穿着写有“景润青年”的马甲和雕像合影,而陈景润雕像则“微笑”地看着陈由伟,仿佛一个和蔼的父亲......
- 【结语】
人生可以有很多种选择,并不用拘泥于一条路。
陈景润为了祖国的数学科研工作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的艰苦奋斗、不畏困难和勇于攻坚克难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铭记和学习。
而陈由伟的选择也无可厚非。正如陈景润所说,除非自己愿意学,否则别人也无法改变什么,陈由伟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后来也学习了大家都对他寄予厚望的数学,无论结果如何,他都战胜了自己,敢于取舍,敢于面对自己,这便是他身上最珍贵的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