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有一口双子井(筱坝有一口神井)(1)

筱坝“神井”

上犹江与南安江(蓉江)合流的地方,叫三江口。章江主流就从这里开始。由此顺流沿经博罗坝,切断博罗岭,不过三、四里水路,就是筱坝河岸,由河滩、河坝构成了一块大的沙坝地。离开河边大约有两三里的路程,陡然升高二十多米的黄泥土墈限制了沙坝土的扩张。高墈之上,是一块七八里长,三四里宽的平坦开阔地,庭院、房屋、树木、水沟、水塘、水渠、水田、旱地、道路……形成一座座村落,一片片田垅、一块块大塅。郭氏筱坝村就是坐落在这里最大村庄。

筱坝,位于湖头圩4.5公里,章江南岸的堤坝西端,肖姓开基,郭奇从赣县攸镇锡州岛迁此,改为筱坝已近六百年。

明洪武八年(1375年),郭奇与同住锡洲的表兄弟萧邦佐两人,结伴沿江行到三江口,便有留下安家之心。最初,肖邦佐住筱坝地界,郭奇住章江最头上的博罗坝,以博罗岭相隔。肖邦佐居住的地方以姓为名,故叫“萧坝”,后沿用谐音,又为纪念开基祖来自“攸”镇,加上地方多竹,就以“竹”“攸”演变为现在的筱坝。住了一段时间,以船运为业的肖邦佐觉得筱坝居住地不如博罗下河方便,两表兄弟就换地而居,筱坝就成了郭氏的居住地。

六百多年来,博罗萧氏家族多以撑船为业,筱坝郭氏家族以耕者众,印证了这个表兄弟换地立基的传说。相传筱坝村原本没有水井,村里人喝水要到三里远的章江河里去挑。

很早的时候,筱坝郭氏出了一位特别爱干净、对饮水特别讲究的祖先,用个水都要选个时辰日子、选个东南西北、上游下流什么的。这还不算,更让家人疲惫不堪的是:每次挑回的水要倒掉一桶,只用人挑在前面的那桶水,说后面那桶水是“打屁水”,不干净。

有一次,正挑着水回家的主人女儿,遇见一个乞丐模样的老人讨水喝。女孩看到老人可怜的样子,也就同意了。女孩被父亲“打屁水”的说法洗脑了,特意让老人喝挑在前面的那桶水。被乞丐折腾一阵,自然就耽误了父亲规定的时辰,少不得挨一顿斥骂。第二天,老人又来了讨水喝,女孩想起自己昨天挨训,又看到老人可怜的样子,感到十分为难,最后竟急哭了。老人询问怎么回事?女孩抽泣着把昨天挨骂的事说了一遍。老人听后笑了:别哭,我陪你回家,和你父亲说说这件事。筱坝这位爱干净的祖先,原本也是一位向善之人,见到乞丐老人,不但没有鄙视,相反尽显怜悯之情。说起为净水责备女儿一事,竟然固执己见。老人便邀主人到村前青草茂盛的地方说:“此处有甘泉,可养千万孙。”说完,将杖往草丛中一戳,只见一大圆井豁然生成,清泉徐徐涌出。筱坝郭氏祖先霎时惊呆,等到回过神来,早已不见了老人踪影。

神井今仍在。青色花岗岩石井栏,高一米,直径一米有二,石壁厚度近二十厘米,由完整的圆形石柱在中间凿空而成。水面到竖井壁下缘有三米左右高,从中间开始,高空向四周逐渐变低,好像一个倒置的打酒漏斗。东南西北方向,空间方向各有不同,西北方向的空间比较宽大,边缘到中间大约有十米,东南方向只有三四米。井底中间有水上涌,北面偏西的斜倒壁上一处有如雨水不停渗注而出。

炎热的夏天,井里的水冰冷透骨,冬天寒冷的时候,井里却是一股蕴热之气上冲,在井口上都能感觉到温暖。

筱坝村里人多,都用这口井的水,生产队时,一般家庭用水每天六担,约180公斤,一百户人家合计有18吨,加上井前洗桶洗脚,约占20%,即有20吨水被吊离水井。这样的用水量,却看不到井中水位的变化。1975年,村里人在消防队借了两台抽水机同时抽水十二个小时,才让得以水少见底。“神井”之神,可见一斑。

文/郭小山、文瑞,图/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