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午 东邪西毒的小迷妹
最近与香港有关的新闻与讨论,满是纷扰与争吵。让我很是怀念,那些内地与香港携手创造出的美好时光。
前段时间我写了一篇《“四大天王”27年同台往事,一部香港乐坛狂想曲》,一位同学在留言里,提到"四大天王"共同参演的《豪门夜宴》。
这是一部阵容和意义都非凡的电影。
《豪门夜宴》云集了上百位当红明星客串。而群星参演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内地遭受水灾的同胞们筹备善款。
全香港的明星都来了
所有参演明星的名字可以从B排到Z
电影上映的同时,“忘我大汇演”大型音乐会在跑马地马场举行,共同为水灾灾民筹集善款,全港随即掀起捐赠救助华东水灾的热潮。据有关方面统计,短短十天时间,香港的赈灾筹款总额已达到4.7亿多港元。
回看这部电影与这些数字,让人不禁想起,在群星璀璨的80、90年代,奔涌着一股光芒万丈的理想主义浪潮。
不论中外,明星们联合在一起做一件事,往往都是为了歌唱爱与和平,为了给陷入苦难的穷人送去温暖,为了明天会更好:
1985年,Queen、Paul McCartney、David Bowie、Bod Dylan、Michael Jackson等殿堂级乐队、歌星,在美国与英国两地共同举行LiveAid演唱会,为埃塞俄比亚难民筹集善款;
同年,罗大佑、张艾嘉、李宗盛、苏芮、蔡琴等60位来自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华语歌星合唱《明天会更好》;
1986年,郭峰、崔健、韦唯、常宽、付笛生、杭天琪、蔡国庆、程琳、陶金等百名内地群星携手登台“让世界充满爱——百名歌星演唱会”,合唱公益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时间进入90年代,香港回归进入倒计时。彼时,香港歌坛、影坛巨星云集,繁花似锦;内地流行歌坛开启市场化脚步,毛宁、解晓东等初代偶像派歌手正当红。
1993年4月18日,依然是在爱的感召之下,为西部贫困地区同胞筹集善款,“减灾扶贫创明天”大型义演在人民大会堂上演。
群星合影
群星在天安门广场前的合影,横幅上写着“中国人关心中国事”
这是人民大会堂第一次举行海内外慈善义演活动。同时也是香港和内地一线级别的艺人第一次同台献艺。香港的明星阵容堪称另一部《豪门盛宴》。
参加演出的演职人员达到了800人,在当时绝对是顶级规模。演出当晚,CCTV、香港TVB乃至北美地区同时进行转播,收视人群达到10亿。
截至第二天(4月19日),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就收到了360多万人民币和400多万港币的捐款。
在华人的演出历史中,这是一个辉煌的记录。
多年以后再看这次演出,虽然影像十分模糊,舞台也不够酷炫,镜头切换稍显凌乱,但我们依然可以无比清晰地看到,内地与香港群星留下的最可爱、最温暖的模样。
我们更可以确定,这是一场让很多电视机前的人们,相信“明天会更好”的美妙演出。
一.武·侠1.
回头再看演出名单里的香港明星,每一个名字都能带出一段深刻的声音或影像记忆:
林子祥、成龙、许冠文、梅艳芳、谭咏麟、张学友、林忆莲、叶倩文、张曼玉、李连杰(当时在香港影坛打拼)、梁家辉、刘德华、郭富城、李克勤、黎明、曾志伟、陈欣建…
内地明星阵容,则反映着内地歌坛开始走向市场化的历史进程:
毛阿敏、那英、成方圆、毛宁、解晓东、杭天琪、陈红、林萍这些初代歌星,携手京剧大师秦占宝,以及黑土大爷的“梦中情人”倪萍、白云大妈的“心中偶像”赵忠祥共同参与这次义演。
开幕舞曲结束后,参加减灾扶贫的两岸歌手、演员被陆续邀请上台。
经由主持人的一番介绍后,演出正式开始。
刚开场时,两位央视主持人正气昂扬,气场强大,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字正腔圆。
而两位香港主持人曾志伟与陈欣建,画风则诙谐幽默,说着拗口的港普。
两组主持人形成强烈对比。
当节目逐渐进行到后部分,四位主持人的风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赵忠祥不再那么紧了,变得活脱,倪萍也谈笑自如,不那么严肃了;
曾志伟与陈新建开始适应内地的舞台气氛--从讲普通话开始。
正如内地与香港的交流一样,双方开始逐渐向对方靠拢,适应对方的风格和气质。
哪怕刚开始时有些别扭,却也不是不可能合拍。
2.
首先出场的明星,是"黑白双雄":成龙、李连杰。
李连杰奉献了一段顺口溜Rap表演;在80年代末就唱过Funk风歌曲的成龙,则清唱了《满江红》。
两位不愧被称为"黑白双雄",他们不仅是香港动作片的代表人物,还都凭借实力走向国际。
1994年,成龙凭借电影《红番区》成功打入好莱坞,此后更是称为家喻户晓的国际巨星。
1991年,李连杰通过"黄飞鸿系列"在香港站稳脚跟,并连续塑造出了方世玉、张三丰、霍元甲、陈真、令狐冲等经典角色。1997年后到美国好莱坞发展。
不过两位“大侠”的登场,在这次义演中,只是牛刀小试的前菜。
3.
随后出场的是梁家辉、张曼玉和被绳子串在一起的黎明、郭富城、李克勤。
梁家辉和张曼玉刚在《东成西就》里放飞自我,盘完自己,现在又来盘"四大天王"。(误)
那时的曼神还没玩摇滚;大梁还是帅气幽默的靓仔一枚。
作为演员的他们,正如梁家辉所说:虽然不是歌星,讲话也不是很灵光,却也想尽出自己的一份心。
心意很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梁家辉和张曼玉在92、93年期间,一同出演了多部电影,《新龙门客栈》、《阮玲玉》、《东邪西毒》和《东成西就》,都是影史上浓墨重彩的几笔。
《新龙门客栈》主演合照
1992年,《阮玲玉》让张曼玉成为国内第一位获得柏林影后的女明星。
同年,梁家辉也通过《情人》蜚声国际。
《东邪西毒》和《东成西就》,由王家卫、刘镇伟操刀,是根据金庸的《射雕英雄传》改编的姊妹版。
东邪西毒
东成西就
同样,这两部的阵容也是奇绝。
想来,也只有墨镜王有这个能力,可以打包起这么多巨星,放在一起"折磨"。
王家卫的《东邪西毒》播出后,金庸看完直言不喜欢,用他的框架,讲古龙的故事--用金庸的瓶子,装古龙的酒,于是再也不把版权卖给他了。
网友对《东邪西毒》的评价
而这部《东邪西毒》,也是中国电影史上,最特别,最奇异,最生涩,却也最憾人,意蕴最浓且长的唯一的一部武侠电影。
不知是幸或不幸。
4.
经过几番热场的游戏,才是正式的演出。
林子祥一开唱,便极具武侠风骨。
一首《男儿当自强》,与中国武术队的表演相配合,豪情万丈,尽显男儿魅力。而叶倩文演唱的一代神曲《潇洒走一回》,亦是铿锵玫瑰,巾帼不让须眉。
今日看来,阿Lam夫妇的分别演出,都是侠骨柔情,极具中国武侠风。
同时也不难看出,香港和内地在武侠方面的情怀与探究,毛阿敏演唱《完整的我们》时也是一身古装长裙。
相较现在粗制滥造的武侠剧,当时无论是香港抑或内地,对武侠、对侠义的认知还是心存敬畏。
当年影视作品在服道化方面,虽比不上现在的精致制作,却能把握其神韵和底蕴--大笔一挥,长剑一拔,清酒一壶入肚--尽显英雄气概,儿女情长。
二.交·流1.
两位主持人也没闲着,硬是把一段诙谐的"打锅",演成小品版"架子鼓"。
当然,最出圈的要算"四大天王"的《青春舞曲》。四位认真地唱着民歌,脱去"情歌王子"的外衣,显露出可爱且接地气的一面。
但个人认为,四位此次同台,最让人眼前一亮不是这首《青春舞曲》,而是在40位小提琴手的配乐演奏下,分别演唱各自代表作的表演。
张学友的《吻别》与十位小琵琶手的演奏相配合,堪称惊艳。琵琶如流水般倾泻,清丽无比,与张学友的歌声搭配,动人又动情。
黎明演唱《今夜你会不会来》时,第一句低音一起,就激起一串掌声。
此后便是郭富城的《到底有谁能够告诉我》搭配小提琴演奏,及刘德华的《来生缘》配上二胡演奏。
当时,刘德华一人便以累计推出60张唱片的成就,收获无数歌迷。
香港艺人们的台风感染力极强,的确有把义演开成个人演唱会的能力。
由此可见,真正的聚拢,不是刻意融合。而是各展所长,和协搭配,展示出同根同源的艺术感染力,从而表现出高度的共鸣与和谐。
正是这一年,张学友以唱片销量达300万余张的成绩,成为唯一一位进入"世界十大畅销歌星"的亚洲歌星。
2.
其后,毛阿敏、杭天琪、陈红、张学友四人的歌曲串烧,不仅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流变,还展现了内地音乐的发展轨迹。
合唱《明日世界终结时》
毛阿敏的《完整的我们》、《思念》和林萍的《爱的主题》等歌曲,体现了当时本土化的唱腔、词曲,虽然没有完全脱尽老一辈风貌的状态,仍有70、80年代歌手的余韵,但已然属于新时代的流行歌曲。
可见改革开发后,内地的音乐开始朝本土化与全球化的方向发展。两岸的交流增多,与国外的交流也开始变得频繁。
创作者们在创作时,会学习、借鉴外国的音乐技法与风格,从而丰富内地音乐市场,满足不同听众的需求。
解晓东在演唱《打开电视》时,所展现的台风有香港歌手的影子,也展示了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潮流印记。
毕竟在当年,电视才是我们看世界的必需品和奢侈品。
内地音乐在吸收了不同音乐风格后,在蹒跚前进中暗自摸索。
由大上海时期的风格演变,汲取香港、台湾两地的音乐养料,同时接受"欧风美雨"的洗礼,洗去"土腥气"。
杭天琪的《心舞》是"大上海"歌唱风格融入内地的代表;
陈红的《分手以后》偏向台湾歌手的演唱风格;
毛宁的《晚秋》是根据黄凯芹的同名粤语歌改编而来,两种版本,不同的风格,前者柔情,后者深情。
以上歌曲,全都承载着无数人关于90年代的记忆。
成方圆演唱的《卡萨布兰卡》是一连串情歌里清亮的一抹,内地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会吸收国外音乐的长处,来求取进步。
内地与香港在交流融合过程中,带着不适应和可适应:
不适应处,如部分内地歌手虽曾到香港演出,如毛阿敏、那英等,但由于内地歌手的演唱风格比较保守,观众接受度并不高。
可适应处,是由于艺术与血脉的相通。如,此次节目中解晓东与林忆莲合唱的《当爱已成往事》,让人想到早一年的《霸王别姬》,亦是通过内地港台,两岸三地人员的共同努力,获得了迄今为止中国的唯一一座金棕榈。
更不用提,时隔一年之后,那一场震撼香港红磡的“中国火-摇滚中国乐势力演唱会”。
3.
节目最后,压轴出场的是谭咏麟和梅艳芳。
真正的、毫无争议的实力派"歌王"、"歌后"。
此前,他们一位宣布不再领奖,一位宣布退出歌坛,但都为这次义演破例。
当主持人说出两位的名字时,台下观众一片欢呼,足可见二人的影响力。
1984至1987年,谭咏麟连续四届夺得香港十大劲歌金曲"最受欢迎男歌星"奖及香港十大中文金曲IFPI大奖,1988年宣布不再领奖。
至1996年,谭咏麟获得香港乐坛最高荣誉金针奖 ,亦是一位分别以歌手及乐队成员身份两次拿到"金针奖"的歌手。
同样,梅艳芳更是有连续五年获得香港十大劲歌金曲"最受欢迎女歌星"的傲人成绩。1998年获得"金针奖",《女人花》、《亲密爱人》、《一生爱你千百回》、《夕阳之歌》等代表作,在内地颇受欢迎。
这二人的搭配可谓动感十足,天衣无缝。
两人本就是多年好友,在音乐方面的造诣更是不凡,一出马,便显出香港乐坛实力唱将之风貌。
义演落幕前的那一曲《明天会更好》,更是相当于中国版《We Are The World》的存在,不仅唱出了那个时代的团结和期颐,遇到灾祸时众志成城,更是象征着当时乐坛的朝气蓬勃地畅想未来,努力向前不知疲倦。
这场义演中,两岸携手向前的有爱态度,在倪萍与郭富城的对话里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倪萍:“郭富城,满头大汗。你怎么想? ”
郭富城说:“我觉得中国人帮中国人,非常有意义。”
而在那个一切都是新的,一切加速向前的时代,每一个普通人也会相信,明天会更好。
三.情·怀这一场香港与内地群星携手留下的经典演出,已经过去了26年。
同年香港出版的《减灾扶贫创明天》特刊
在这次义演之后,内地与香港乐坛向着不同的轨迹发展:内地乐坛马上迎来了辉煌的1994年,掀起黄金时期的序幕;
而香港乐坛,却在繁荣之下显现出危机,音乐内容本身让位于偶像包装。四大天王开始了长达数年的“统治”,王菲成了港乐最后一位天后。
如今,不论是香港乐坛还是影坛,都已不复当年辉煌,让我们知道一切盛景终有落幕时。
对比眼下香港的乱局,老一代港星与内地明星在义演中留下的欢乐记忆,“携手向前共创明天”的呐喊,更是令人唏嘘。
有人可能会认为,在内地流行文化产业崛起之后,香港在失去往日优势的同时,并未放长眼光,把握好机会。
在很多人眼中,香港人短视,不看前路,只顾眼前利益,只顾使蛮劲往一个方向发展,而至消耗殆尽的行为,如作茧自缚般断绝了他们的后路。
但事实却不只是如此,与其认为是"已死",倒不如说是新生。
港乐虽已淡出大众视野,但爱港乐的人却依然还在。
只不过是变得小众。
当时港乐的蓬勃发展,多有"天时地利人和"的缘故。且当时港乐的类型单一,多以情歌为主,经过大批量制造,造成滥觞。
而到现在,虽无以前如火如荼般热烈绽放,却也细水流深、另辟蹊径。
虽无可能再出顾嘉辉、黄霑那样的大师,但却依然涌现出伍乐城、江志仁、柳重言、郭伟亮、梁翘柏等等有着独特风格的中坚力量。
同样,也有如麦浚龙、蓝奕邦、周柏豪等等,有创作能力的歌手。
由原来的大众,朝着小众方向发展,艺术性加深,音乐门槛加高,类型也更丰富和独特,不失为一种再生。
那年的灿烂星光,即便渐渐远去,但也会如《永远记得》的歌词一样:"到头来,物换星移,唯有风采,会留低(会留下)"。
到未来 物转星移
仍见星光灿烂时
是时候相信 纷扰不过闲事
到头来 谁都可以
云淡风轻 过日子
明日岁月里 留住今天的根据
就象细水 逐年来凝聚
时代跌宕里 谁又永远记得谁?
但愿记忆 象霓虹
是不朽的证据
是时候张看 一身璀璨华丽
到头来 时光洗礼
唯有风采 会留低
最后,还是俗套地说一句,祝福香港的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黄霑:
粤语流行曲的发展与兴衰:香港流行音乐研究(1949-1997)
何慧中:
全球化与本土化视野中的香港流行音乐研究
王祺:
析论80年代后"五声性十二音"在当代中国音乐中的创作与发展
张淼:
20世纪80、90年代"新潮音乐"评论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