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一门学问的时候,有的东西是手段,有的东西是目的。

在儒学中,用来达到目的的手段被称为“工夫”。

徐爱是王阳明的学生,他曾经记录过王阳明教学生的六种工夫。

徐爱说:先生诸如此类的说法,一开始都觉得难以领会,思考得久了便会有所领悟,高兴得手舞足蹈。

那么,这六种工夫究竟是什么,到底有什么魅力,能使人领悟之后如此愉快呢?

格物是诚意的工夫

格物出自儒家经典《大学》(《大学》和《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

《大学》首章讲“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诚意就是意念真诚的意思。意念真诚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说即使行为没有不善,我们也有可能有不善的念头,只是没有去做而已。人们常说“论心不论迹,论迹无完人。”,然而这只是俗说,不足为道。

格物为何意,历来众说纷纭。王阳明认为格就是去其不正的念头,端正人的心思。物就是事,这个事,不但是我们一般认为的行为,想做一件事的想法也是“事”。格物就是要去除不好的念头和行为,以到达意念真诚的地步,正如孔子说“思无邪”。

王阳明还补充到,《大学》的工夫就是“明明德”,“明明德”就是“诚意”。“为善去恶”就是“格物”。

王阳明成功的六条标准(王阳明的六种工夫)(1)

明善是诚身的工夫

明善诚身出自《中庸》“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这就是说明善是诚身的手段,诚身是明善的目的。

诚身就是要以真诚无妄立身行事

王阳明认为,《中庸》的工夫是诚身,诚身的工夫做到极致是“至诚”,而《大学》的工夫是诚意,诚意的工夫做到极致是“至善”。

王阳明成功的六条标准(王阳明的六种工夫)(2)

穷理是尽性的工夫

和朱熹不同,王阳明不认为穷究外界事物的道理有价值。

他认为,不认识自己的内心,反而去追逐外界无穷无尽的学问,是本末倒置

在现今社会,有一些高级知识分子家中只有自己所研究学科的几本书,完全不学如何做人处事,为善立德,甚至突破了做人底线,这就是典型本末倒置的行为。

王阳明先生说,心的本体是天性,天性就是天理。穷尽仁的道理,就是要使仁达到极致,穷尽义的道理,就是要使得义达到极致。仁和义是人的天性,所以穷理就是尽性的手段。

王阳明成功的六条标准(王阳明的六种工夫)(3)

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工夫

自宋代以来,新儒学的主流分为了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和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

理学和心学的一个重要分别就是,道问学和尊德性何者在学习中更加重要。

陆王认为尊德性比道问学(学习文化知识)更为重要。一个人可以不读书识字,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读书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行为,并且从他们的功过得失中知道是非对错。

然而,如果过于强调读书,反而不注重自己生活中的行为时,就本末倒置了。

读书是为了明善,明善却未必需要读书。这就是陆九渊和王阳明一派的观点。

王阳明成功的六条标准(王阳明的六种工夫)(4)

博文是约礼的工夫

王阳明说,“礼”就是“理”字,“理”表现出来就是“文”,“文”隐藏起来不为人所见就是“理”。两者是一个东西。

“约礼”是要达到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让人的心中纯粹都是天理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在“理”能被人所看见的地方下功夫。

“博文”就是“博学之于文”的缩写。博是广泛的意思,文的本意是花纹、纹理,引申为表现出来的行动。

“博文”指导我们,在具体的事物上去学习存养天理,无论有所作为还是无所事事,与人交谈还是静默之中,没有一处不是这样。

只有在每一次行动中都考虑到行善,最终才能达到使人心纯粹至善的目的

王阳明成功的六条标准(王阳明的六种工夫)(5)

惟精是惟一的工夫

“惟精”就是精研的意思,“惟一”就是专一的意思。

王阳明说,精是米字旁,可以用米来比喻。我们要达到的目的是使大米纯净洁白,这就是专一。但是如果不对米进行舂簸筛捡精选,那么大米便不能纯净洁白。

舂簸筛捡就是“精研”的工夫。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都是为了达到“惟一”的手段。而“惟一”,本质是专一于善。

王阳明成功的六条标准(王阳明的六种工夫)(6)

原来,做个好人并不难,只要有心,然后去做好事就行了。

简简单单,无愧于心,自然心情愉快。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点赞、转发、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