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武汉大学校园,在校史馆旁有一座闻一多先生的雕像。那是在1986年,武汉大学为了纪念闻一多逝世40周年,特意为他建立的雕像。雕像由半身头像和巨大的基座组成,闻一多目光如炬,凝视前方,那是在为国家、民族的命运忧心如焚。
闻一多先生与武汉大学有什么关系呢?
闻一多雕像
简而言之,有两点。一、闻一多是武汉大学筹建人之一,又是武汉大学首任文学院院长。二、闻一多在武汉大学开启了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历程。
闻一多是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又一度远涉重洋,到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珂泉科罗拉多大学、纽约艺术学院等知名院校留学。1925年,闻一多回国,先后到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吴淞国立政治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等高校任教。任教之余,闻一多从事新诗创作,并以第二部诗集《死水》闻名遐迩。
闻一多画像
1928年7月,国民政府筹办国立武汉大学。时任湖北省教育厅长刘树杞奉命担任筹备委员会主任。刘树杞希望聘请一批知名学者前来武汉大学任教,便想到了湖北老乡闻一多,盛情邀请他参与筹建武汉大学,并担任文学院院长。
闻一多欣然同意,从南京回到了武汉。武汉大学最初的校址位于武昌城内东厂口,为了今后更好的发展,决定搬迁到武昌东郊的罗家山一带,建设新校舍。当时,武汉大学在罗家山一带圈定的3000亩土地上,人烟寥寥无几,荒山旱地居多,水田池塘较少,主要是一些农田、村落、坟墓等,拆迁成本不大,因而湖北当局认为,“将来收用,只要依法办理,谅无重大困难”,便同意了武汉大学的请求。
珞珈山
罗家山,又名逻迦山、落驾山等。《江夏县志》记载:“逻迦山在(武昌)县东北二十里湖滨。”湖北当局在实地考察武汉大学新校址时,回复称:“查得该地内包落驾山、狮子山、团山、廖家山、郭家山等处,惟南面落驾山稍高大,面积约占千亩余……”这里的东部、西部和北部三面临水,环境幽静,风景秀美,实在是教书育人的绝佳场所。
闻一多等人在选定罗家山为武汉大学新校址时,以诗人的敏锐灵机一动,建议将“罗家山”3个字改为“珞珈山”。“珞”,指一种坚硬的玉石;“珈”,是古代妇女佩戴的一种精美华贵的装饰品。闻一多用“珞珈”两个字来形容这座山的秀丽,富有风味。
大家一致赞成了闻一多的建议。于是,原有的不登大雅的旧时代祖传地名,顿时变得风情万种,富有诗情画意。
闻一多
后来,珞珈山与武汉大学闻名天下。很多时候,人们会以“珞珈山”“珞珈”来代指武汉大学。比如,人们将时任武汉大学外文系教授袁昌英、中文系教授苏雪林和文学院院长陈源之妻凌叔华称为“珞珈三女杰”。1998年所征集,由陈望衡作词的武汉大学校歌,歌词的第一句就是“东湖之滨,珞珈山上,这是我们亲爱的学堂……”武汉大学首家学生创办的IT社团,被取名为“珞珈网”。如今,无数从武汉大学走出来的学子,以“珞珈人”自豪。
闻一多为武汉大学所作出的贡献,当然不仅仅是改名。
国立武汉大学
闻一多担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时,还不到30岁。在文学院中,与他共事的著名教授有徐天闵、刘赜、陈源、袁昌英、陈登恪、游国恩、谭戒甫等人,年龄都比他年长。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黄焯曾经对学生说:“一多先生学贯中西,淹博古今,长文学院老少咸服,政通人和。”
闻一多为学生开设了“英诗初步”课程,每周3课时。闻一多才华横溢,在授课时座无虚席。连其他院系的学生,都慕名来听课。
在担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期间,闻一多还开始涉猎中国古典文学领域的研究,首选的研究对象便是忧国忧民的唐朝大诗人杜甫,还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一卷一期至四期上连载“杜少陵先生年谱会笺”论文。这也是闻一多研究古典文学的成果第一次公开发发表。
从此,闻一多走上了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不归路”。
珞珈山
闻一多在武汉大学地位很高,在全校教职员工中仅排在首任校长王世杰、第二任校长王星拱之后,排名第三。不过,受各种原因的影响,闻一多于1930年6月提出辞呈,辞去了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一职。
闻一多送给武汉大学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山名,又在武汉大学完成了从诗人到学者的华丽蜕变。这是武汉大学的荣幸,也是闻一多的荣幸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