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亦作“扶胥”。小树木,又说是花名。古代兵车上的藩盾。可做花名、武器名、人名。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桥松,隰有游龙。

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扶苏真实的结局(扶苏)(1)

扶苏(?~公元前210年),嬴姓,名扶苏,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人。秦朝宗室大臣,秦始皇长子。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虽为嬴姓,却不叫嬴扶苏,称公子扶苏,或扶苏公子。

扶苏真实的结局(扶苏)(2)

公子扶苏生母不详。一说扶苏生母为郑国人,喜欢吟唱当地民歌《山有扶苏》,秦始皇便将二人之子取名为“扶苏”。“山有扶苏”即指树木枝叶茂盛的样子。从名字来看,秦始皇对扶苏算得上寄予厚望。

秦始皇共有23个儿子,十个女儿。但留有名字的仅四人:公子扶苏,公子高、公子将闾、胡亥。

胡亥,秦二世,生母不明。一说胡亥生母为羌人,称胡姬,为亥时出生,取名胡亥。

扶苏真实的结局(扶苏)(3)

对比胡亥,公子扶苏的名字,已是深得秦始皇重视。同时,秦始皇对扶苏亦是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欲将之培养为继承人。

扶苏身为始皇长子,受过父亲的宠爱、十几年读书明理和刻苦练功,为人宽仁,有政治远见,刚毅勇武,信人而奋士。

扶苏真实的结局(扶苏)(4)

但秦始皇和扶苏二人,在思想上,存在一个分歧。秦始皇历来奉行法家思想,实施严苛的政治管理方式,偏偏扶苏怀有一颗仁义之心,更倾向于儒家的治国理念。导致父子二人在处理政务上,常有摩擦。最为严重的一次,就是扶苏反对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一事,据《史记》记载,扶苏劝谏 “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扶苏此举触怒了秦始皇,《陈涉世家》中提到:“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即被贬至蒙恬所在的长城军团作监军。

扶苏真实的结局(扶苏)(5)

如若扶苏不去长城,留在咸阳,留在秦始皇身边,或许还有望被立为太子。扶苏去了长城,和蒙恬成为挚友,此举引起了李斯的忌惮,失去了李斯的支持。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始皇死后,李斯、赵高和胡亥篡改了诏令,列举扶苏和蒙恬的罪过,命令他们自杀。而扶苏对这份伪诏书的反应是:“扶苏泣,入内舍,欲自杀。”

公子扶苏,满腹才华,宽厚仁德,本该成为秦之明君。可偏偏愚忠愚孝,缺乏政治阅历,缺乏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无力辨清事实的真相,决然拔剑自刎,秦国痛失明君,造成千古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