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生存的必备要素(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本能需求出发)(1)

推荐序 推荐序

张蔚同学又出新的译著了,高产的牛人,必须给他点赞。特别是这本译著的原书名还有点儿“雷人”——《为什么不说谎我们就活不下去》(Why We Can't Live Without Deceit),这种将说谎上升到人生观高度去认识的提法我在过去看过的文献中还真没见过。细细品来,未必是作者别出心裁,只是喊出了一句大实话,一句你我不大好意思在大庭广众下承认的话。

我们习惯于在分辨谎言时给出恶意与善意的“二分法”判断,由于标签的不同,可预期的结果也就必然有了损失与收益两种截然相反的可能性,又在人类趋利避害本能的驱使下引发消极或积极的不同应对。其实,给谎言打标签的方式挺没劲的,谎言就是谎言,假的永远不可能是真的,善意的谎言也未必在蝴蝶效应下一定导致与善意者动机一致的结果。我也同意在说谎的问题上,我们更应该追根溯源地去考察其源、流、变,因为没人不说谎。

本书的作者采用了从宏观到微观逐步聚焦的方式证明他的假设,由此也就形成了历史的厚重感。

首先他高举高打,用进化心理学和社会生物学起势,并且邀请了亚当、夏娃作为主要演员,剧终时我们发现上帝说了谎,因为吃了苹果并不会死,仅可以孕育新的生命,既然上帝都无法免俗,何况你我这些凡人,说谎也就成了可以理解的事情。实际上,作者希望传递的就是一个理念:既然人类包括个体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与环境的互动、与人的交往,那么也就必然会因自我保护之类的种种原因而说谎。说白了,不说谎,你就无法适应你必须面对的情境。当然,如果用诚实就可以解决问题,大多数人是不会选择说谎的,因为说谎会让你产生焦虑、内疚、防御的心理负荷,会感觉不舒服,绝对没有光明正大令人踏实。但无论人类还是动物,无论远古还是当下,说谎都无法避免。

然后作者从神话回到科学,对谎言、虚构的心理机制及背后的脑机理进行了微探,以期向读者说明,真正难以矫治的病理说谎者是有独特“硬件”也就是生物学缺陷的。在此基础上,作者话锋一转,进入影视作品比较感兴趣且读者同样感兴趣的领域——如何从身体语言识别一个人是否在说谎、如何在审讯中揭露谎言,以及如何用生理多导仪开展测谎等我比较熟悉的领域。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观察匹诺曹鼻子的长度以判断对方是否在说谎这事儿真的有实验室价值,而在实践中,尤其是审讯当中使用肉眼真不如测谎仪准确,而且误报率高,风险比较大。当然,作者并没有强调教人如何破案,只是介绍了谎言识别的方法与原理。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作者以认知心理学、决策心理学、心理健康、心理调适等理论为基础,从个体和微观的层面论证了说谎在认知协调、身心平衡这些事关你我人生幸福问题上的作用,让我们领略其核心主题——你想活下去,就必须适应,适应就免不了说谎。我就想有没有不说谎而只说真话的人呢?真有。幼儿早期的孩子,他们为所欲为,想咋地就咋地;还有另一种可以为所欲为的人,就是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人。说白了,不说谎是一种完全的自由,说明没有什么可以来束缚你。人类社会几千年历史上演的所有剧目,其实都是个人、国家、族群用财富、武力、计谋等方法追寻上行社会流动,以获得对环境的控制、垄断,获取自由最大化也就是利益最大化的过程。想想挺可怕的,为了不说谎,人类会付出生命。仅仅将说谎视为道德讨论的范畴真的太out了,而从人类生存与发展之本能需求出发,认识到说谎是你我适应环境的一项生存技能,虽然我们都希望事事诚信,但这只是希望。

十分欣赏张蔚同学的选择,他将一本通俗易学的科普专著奉献给读者。了解谎言的进化,探究其背后的科学,让我们不仅能够了解自身,也可以更加宽容他人。作为当下犯罪心理学领域的前浪,我真诚祈盼像张蔚这样的后浪更加汹涌澎湃,早日赶超前浪。你看,这其实也是谎言,没有哪拨前浪不希望自己永远在潮头当引领者的,但这不现实,历史不允许。

中国心理学会法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