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谷正规说:"文化虽然不像文明那样具有地区的广泛性,但是,它相应地和各个国家的每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具有更深刻的联系。"

自古以来,文化和地区的关系就是紧密相连的。比如,人们常说中国文化以中庸和平为根本精神,西方文化以崇力竞争为根本精神。而中西方不同的地区文化,不仅塑造了中西方"中庸和平"和"崇力竞争"这样典型的价值目标,更重要的是还形成了中西文化性格的迥然不同。同时,中西方文化性格的不同,还对中西方文化艺术的审美特色产生重要影响。

中庸之道的基本精神及现实意义(中庸和平与崇力竞争)(1)

中国精神的"中"与"和"

处于东方的中国文明是农耕文明,农耕文明的特色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而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使得中国形成了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社会结构,并渐渐发展为依存于血脉的宗族社会。如此一来,中国人就处在了群体社会中,连带着价值取向上也倾向于得到群体社会的认同,为了更好地在群体社会发展,中国文化把协调人际关系放在首位。比如,《论语》中所说的"礼之用,和为贵","允执其中",中国文化精神的典型特点就是:"中"与"和"。

中庸之道的基本精神及现实意义(中庸和平与崇力竞争)(2)

儒家思想,影响中国文化精神的"中庸"

中国文化深受儒家影响,而儒家思想提倡"中庸"。《论语》中这样讲:"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甚矣。"意思是,"中庸"要求思想和行为都十分适度。首先,在个人的道德方面,儒家提倡要为人庄重谨慎,不要肆意妄为。对于自己的一些不合理欲望要有规制之心,但是也不能偏执地执着于一些事,要彻底地贯彻"慎独"之念,以求成为儒家提倡的通达圆融之人。

中庸之道的基本精神及现实意义(中庸和平与崇力竞争)(3)

其次,在统治者的道德方面,儒家"中庸"思想提倡惩恶扬善,用善与恶的中和来统治万民。提出用"礼乐教化"来让百姓不苟且、不争、不怨、不越,还要知足、慎德,目的就是为了构建一个和睦相处的社会法则。所谓"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即是对此的体现。

中庸之道的基本精神及现实意义(中庸和平与崇力竞争)(4)

需要注意的是,儒家提倡的"中庸"并非是让人们毫无原则的随波逐流、迎合他人,而是强调"和而不同"。儒家渴求的是人与人之间既有各自的差异,又有各自的原则,以求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目的是建立一个人人知礼的礼制社会。因为,自汉武帝后儒家千百年来被封建统治者重视,所以儒家思想对中国的文化性格有很大的影响,"中庸"也成为中国民族性格的一部分。

中庸之道的基本精神及现实意义(中庸和平与崇力竞争)(5)

道家思想,影响中国文化精神的"不争"

除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外,中国文化也受道家文化的影响,而道家思想提倡"不争"。老子这样认为:"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和人们常说的"敢为天下先"不同,提倡的是不做出头之人,核心理念就是不争。而道家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自汉初形成以来,在很多朝代都被统治者尊崇,比如唐朝。因为受到统治者的推崇,所以也对中国的文化性格有很大的影响,"不争"也成为中国民族性格的一部分。比如,人们常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就是道家"不争"思想的最好体现。

中庸之道的基本精神及现实意义(中庸和平与崇力竞争)(6)

儒道两家的"中庸""不争"思想,铸造了中国人和平文弱的文化性格

而上文所讲的儒道两家"中庸""不争"的思想,铸造了中国人和平文弱的文化性格。一方面,汉民族喜好和平,不喜欢征战,也抵触穷兵黩武的扩边战略。比如,在处理民族关系的时候,不喜欢武力征服,而是喜欢"修文德以睐之"的怀柔政策,经常用不动刀兵的"和亲"策略来稳定边关的安宁。即便是发生冲突,中国人也喜欢"先礼后兵"。

中庸之道的基本精神及现实意义(中庸和平与崇力竞争)(7)

另一方面,中国历史上的对外战争多是抗击侵略的被迫应战。即便是遇到异族入侵,所采取的的对策也是退让妥协为主。历史上的宋夏之战、宋辽之战、宋金之战,便是最合理的诠释,宋辽之战,宋朝是获胜方,仍然给了辽国每年三十万的岁币。即便每朝每代都有能征善战的大将,但是中国的统治者仍然倾向于偏安一隅来获得和平,比如南宋岳飞善战,但是南宋统治者却不重用他。故此,中华民族战胜异族的方式,不是武力致胜,而是喜欢用文化来同化对方,比如清朝入关后,就被同化了。

中庸之道的基本精神及现实意义(中庸和平与崇力竞争)(8)

再者,这种不爱武力致胜的文化性格,才形成了历代普遍重文轻武的现象。比如,宋朝的一个大儒叫张载,年轻的时候特别谈论兵事,范仲淹跟他说"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直接导致张载弃武从文。同样,一般老百姓心中崇拜的也不是战功赫赫的猛将,而是文武并能的儒将,比如人们对于张飞的态度多是戏谑,而对于诸葛亮的态度则是佩服和敬仰;百姓所尊崇的帝王,也不是成吉思汗那样的霸主,而是德徕天下的尧舜。最后,"中庸""不争"的思想,还形成了中国人注重节制、求稳、老成持重、世故圆滑、退避居中、明哲保身、适可而止等等警言。这都是中国人和平文弱文化性格的表现。

中庸之道的基本精神及现实意义(中庸和平与崇力竞争)(9)

中国中庸和平的文化精神,形成了中国文化艺术特有的中和之美

而中国中庸和平的文化精神渗透到在文学艺术的创造中,形成了中国文化艺术特有的中和之美。"中和之美"的具体特征是平淡和婉的审美,在中国古代艺术的精髓——诗歌艺术中,它表现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艺术风格。比如,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虽然远离朝堂,但是仍然过得惬意。中国文化艺术的代表琴棋书画等等,都是蕴含宁静悠远的中和之美,书画有留白,琴有余音,棋本就是节制的艺术。所以,中国代表思想塑造了中国文化精神中的思想原则,而这种"中庸""不争"的文化精神,铸造了中国人和平文弱的文化性格,进而形成了中国文化艺术特有的中和之美。

中庸之道的基本精神及现实意义(中庸和平与崇力竞争)(10)

西方价值观的"利"与"力"

与中国的农耕文明不同,西方的文明是海洋文明,西方海洋文明以个体商业活动为经济基础,使得西方社会的人始终把"利"与"力"放在首位。如此一来,西方的社会,最注重的是个人的利益,个人的得失,在价值取向上也倾向于个人的肯定。但是个人利益的多少,取决于经济实力的多少,需要人们在竞争中击败对手,获得坚实的实力做后盾。于是,便形成了西方文化精神的典型特点:"崇力"、"竞争"。

中庸之道的基本精神及现实意义(中庸和平与崇力竞争)(11)

西方文化精神,奉行功利主义的原则

首先,西方文化精神,奉行功利主义的原则。如上文所说,西方的社会价值注重个人利益的得失,对他们来说,合理地趋利避害,追求自己的最大幸福是毫无争议的个人追求。比如,哲学家穆勒就提出:"幸福就是人类行动的唯一目的,而促进幸福,便是用以判断人类幸福的一切标准。"经由此,西方文化倾向以是否有用来作为判断是非善恶的前提,这也是受上文所提到的西方商业的影响,西方的海洋商业文明,为功利主义下的自由竞争提供了依据,毕竟商人的特性就是"自己功利的最大化"。

中庸之道的基本精神及现实意义(中庸和平与崇力竞争)(12)

西方文化精神,推崇强烈的竞争意识

其次,西方文化精神,推崇强烈的竞争意识。由于上文提到的西方文化中的利己主义,加上商业文明中的经济活动和商品价值是会经常变换的,以及西方的商业文明是以个体为生产单位的,并不依赖家族,欧洲人与人之间不重亲情关系感薄弱,互相竞争是常事。同时西方国家的前身城邦的建立就是多种族的杂居,没有中国安土重迁概念,也让人与人之间可以无顾虑的互相竞争。

中庸之道的基本精神及现实意义(中庸和平与崇力竞争)(13)

西方近代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更是将竞争意识发挥到了极致。在生死攸关之际,商场上的和平交易,也会演变为真刀真枪式的对抗。比如,城邦与城邦之间的吞并,宗教之战时的血腥。连改变欧洲中世纪历史的"文艺复兴运动",其根源也是新兴的银行家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生。

中庸之道的基本精神及现实意义(中庸和平与崇力竞争)(14)

所以欧洲的文化中,强烈的竞争意识从古至今都在,比如早期的建立殖民地,以及直到现在欧洲一些国家的边界线都在不断改变。只不过,商业的竞争到战争的对抗和征服,西方文化中的竞争意识发展为了好勇尚武的冒险精神。比如后世的"骑士精神"、就是尚武精神的遗传。这些都是西方文化中推崇竞争意识的表现。

中庸之道的基本精神及现实意义(中庸和平与崇力竞争)(15)

西方文化精神,盛行对力量的崇拜

再者,西方文化精神,盛行对力量的崇拜。与中国与外族交往时,喜欢"以文德以徕之""推崇德徕天下圣王"的观念不同,西方人所奉行的是以力服人的强权统治策略。故此,实力成了西方人竞争中国的重要条件,也形成了西方文化中力量崇拜的传统。比如,西方文化中受到推崇的人物,都有超越常人的力量:宙斯用武力推翻了自己父亲的统治,赫拉科斯勒用自己的英勇完成十二项伟大的功绩。

中庸之道的基本精神及现实意义(中庸和平与崇力竞争)(16)

总之,西方人把勇敢和有力量,看作是极大的美德。因此,西方历史上那些勇武的君主受到了人们的喜爱,比如,亚历山大大帝,凯撒大帝,拿破仑,都是 武功卓著的将帅和君主。以至于对武力的崇拜渗透了西方后世的生活中,他们喜欢强壮健美的体魄,也愿意为此付出精力。比如,经典的雕塑《掷铁饼者》,宣扬的就是力量之美。这些都是西方文化精神中盛行力量崇拜的体现。

中庸之道的基本精神及现实意义(中庸和平与崇力竞争)(17)

西方"崇力尚争"的文化精神,形成了西方文化艺术特有的崇高之美

最后,西方"崇力尚争"的文化精神,形成了西方文化艺术特有的崇高之美。"崇高之美"表现在西方艺术中的激情、力量特征,比如,米开朗琪罗的《大卫》,表现的就是男性肌肉的强健和勇武有力,是西方艺术中"崇力"的体现;《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两大家族的决斗是一大特色,也是西方文学中"悲壮""尚武"主题的体现。西方的艺术中,人类对于命运的抗争,以及雕塑美术中的阳刚之美,都是与中国艺术中的"中和之美"完全不同的艺术特色。所以,西方的海洋文明塑造了西方"利己主义"的价值观,而这种"利己主义"的价值观,塑造了西方文"尚武崇力"的文化精神,进而形成了西方文化艺术中的"崇高之美"。

中庸之道的基本精神及现实意义(中庸和平与崇力竞争)(18)

中西方不同文化精神的形成原因

比较中西方不同文化精神的形成原因,可知,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精神,是因为中西方的文明类型不同,才形成了中西方各具特色的文化精神。而,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精神,形成了各自文化中的价值目标:中国文化以"中庸和平"为价值目标,西方文化以"崇力竞争"为价值目标。中西方不同的价值目标,形成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精神,塑造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性格,最终影响中西方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审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