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 灶

撰稿 成宇

“腊月二十三,糖瓜祭灶。”民谣有云“今年腊月二十三,打发灶爷上青天。骑红马,备金鞍,打马扬鞭一溜烟。到天宫,见老天,抛米撒面你要瞒。初一五更你回来,多带五谷少带灾。多带跑马射箭的(指男孩),少带抽针扯线的(指女孩)。”

祭灶和春节的关系(谚语与春节民俗之二)(1)

灶君的来历,一种说法是上古帝王死而为神,《事物原会》说:“黄帝作灶,死为灶神。”《淮南子·泛论篇》:“炎帝作火而死为灶。”《五经异义》:“祝融为灶,姓苏名吉利,妇姓王名抟颊。”另外一种说法大约也是流传较广的说法,就是人死而为灶神,《酉阳杂俎》云,灶神姓张名单,貌如美女。明嘉靖年间《张氏统宗世谱》记载,黄帝的第五子名挥,因发明弓矢而被赐姓为张,他的十一世孙张单,发明了“灶”,张单也成了至今人们供奉的“灶君公”。关于张单,民间还有个传说,张单外出经商发了财,移情于妓女海棠,于是休了贤惠的原配夫人丁香,丁香无奈改嫁。海棠好吃懒做,不善持家,后来又失火烧光了家产,丢下张单改嫁了。张单只好流浪讨饭。腊月廿三,他到丁香家讨饭,被认出后羞愧难当,一头钻进灶门里憋死了。因为他是玉皇大帝的本家,所以玉皇大帝封他为灶王。有一段民谣是这样说的:“灶王爷本姓张,摇摇摆摆下了乡。白天吃的油盐饭,晚上喝的烂面汤。岁末上天言好事,年初下界降吉祥。”

祭灶和春节的关系(谚语与春节民俗之二)(2)

灶君是玉皇派驻在各家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是一家的保护神和监督神,在民间被当作一家之主,掌握着一家吉凶祸福。每年腊月二十三(另有二十四一说),灶王爷要升天汇报一年的情况,正月初一(也有初四之说)返回。因此,二十三这天要摆上供品“辞灶”,正月初一(或初四)再把灶王的神像贴上,这就是“接灶”。北京俗曲《门神灶》中说:“年年有个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当中摆上二桌供,两边配上两碟糖,黑豆干草一碗水,炉内焚上一股香。当家的过来忙祝贺,祝赞那灶王老爷降吉祥。”

祭灶的一个重要祭品就是糖,又称为糖瓜、关东糖。糖瓜为麦芽糖所做,状如南瓜。灶君吃了一家人供奉的糖瓜,在向玉帝汇报一家人的善恶时,嘴上像抹了蜜糖一样,只言“好事”。

祭灶和春节的关系(谚语与春节民俗之二)(3)

关于祭灶还有一句谚语,就是“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男不拜月”,是因为男为阳,而月属阴,阴阳相冲。而“女不祭灶”,则是因为祭灶历来被人们重视,是一个家庭的大事,《论语》中说:“与其媚于奥(室内西南隅,古时祭祀设神主或尊长居坐之处),宁媚于灶。”古代妇女地位低下,如此重大的祭祀,妇女是没有权力参与的。宋代范成大作诗说“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清代顾禄的诗中也说“媚灶家家治酒筵,妇司祭侧莫教前。”这两句诗都是“女不祭灶”的佐证。

祭灶和春节的关系(谚语与春节民俗之二)(4)

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又被称为“年关”,这天债主大多要到欠债的人家清算一年的债务,难以还债者只好躲出去,谓之“躲年关”,到年三十贴了对子后再回家,民俗有“年三十儿贴花门”之后外人不可进家的规矩,因此,又有一句谚语叫“要命的祭灶,救命的春联”。

祭灶,是人们对神灵的敬畏,更是对美好生活的祈盼,也意味着春节的脚步更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