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拍摄的纪录片《中国梵高》突然在网上火了起来这部纪录片讲的是深圳著名的油画村大芬村的故事,主人公赵小勇是个没有受过正规艺术教育的画工,在大芬村画了几十年梵高的作品,买家都说他的画可以乱真,终于有一天他在欧洲的博物馆第一次看到了梵高的真迹,却发现跟他自己画的完全不一样,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与浩瀚相遇追寻梵高眼中的星空 坚持仰望星空你也能成为?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与浩瀚相遇追寻梵高眼中的星空 坚持仰望星空你也能成为

与浩瀚相遇追寻梵高眼中的星空 坚持仰望星空你也能成为

几年前拍摄的纪录片《中国梵高》突然在网上火了起来。这部纪录片讲的是深圳著名的油画村大芬村的故事,主人公赵小勇是个没有受过正规艺术教育的画工,在大芬村画了几十年梵高的作品,买家都说他的画可以乱真,终于有一天他在欧洲的博物馆第一次看到了梵高的真迹,却发现跟他自己画的完全不一样。

一位大芬村画家在接受采访时,用“外面的”和“里面的”来描绘大芬村的现状。“里面的”都是流水线的画工,“外面的”都是有身份的画家。画工从事流水作业,不需要阳光,可以一直在潮湿逼仄的出租屋里年复一年地仿制同一幅名画,用辛苦的劳动换来微薄的收入。他们只是画工,缺少专业基础,没有艺术理想,只是流水线上的工人。画家则不同,科班出身,专业基础扎实,有艺术理论,有身份,有生活情调,不屑于与画工为伍。鲜少有画工能转型为画家,因为这不仅需要专业水平,也需要社会声望。

《中国梵高》记录了赵小勇是如何蹚出了一条艰难的由画工向画家的转型之路。这部纪录片最令人震撼的场景是他去荷兰观瞻梵高真迹时受到的来自纯粹艺术的精神冲击。一个长期从事流水线作业的画工,在见到梵高原作之后突然领悟到艺术的真谛,而这种艺术感悟是在流水线作业中根本不可能获得的。赵小勇明白了艺术真谛是画家在用心创作,这种“心”源自自由的灵魂。他理解,如果梵高像他们一样为生存而画画,就不可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赵小勇回来之后就开始创作原创作品,将少年时代的艺术梦重新焕发起来。尽管原创之路并不顺利,但是毫无疑问他已经跻身真正的画家行列。

自大芬村以批量仿制油画出名之后,针对这种流水线模式的批评就不绝如缕。然而这些批评都绕不开一个基本的问题:画家在没有出名的情况下怎么养活自己?一切不考虑生存的理想最终都会被生活打败,画家必须先养活自己才有从事纯粹艺术的条件。大芬村为画家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由谋生到搞艺术的产业环境。仿画虽然不是艺术创作,但也的确为画家们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许多零基础的年轻人进入流水线,最初也只是将其当做一种谋生的职业。但其中不乏有艺术梦想的有悟性有天分的,随着收入增加生活安稳,极有可能走上艺术道路。赵小勇的成功说明流水线也能诞生艺术家。

当然赵小勇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流水线与自由艺术之间的沟壑就那么容易跨越。一边是工业制造,一边是自由艺术,两者遵循完全不同的价值。工业制造以满足消费需求并获得收益为目的,艺术创作以符合艺术欣赏、追求艺术价值为旨归。许多科班出身的画家尽管有很扎实的基础,却往往因为没有知名度画作卖不出去而陷入生活困境。早年来到大芬村的科班画家大都没有什么名气,为了生存放下身段一边接单一边搞自由创作,有的画家还身兼画家、商人和老板多重身份,成为大芬村文化建设的中流砥柱。

画室里的打工人与开工作室的画家虽然身份不一样,但在谋生这一点上构成了交集。然而,赵小勇这个个例说明,打工人只要坚持对艺术的追求,也能够跨越身份的鸿沟。只要能坚持仰望星空,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中国梵高”。 □ 肖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