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快,转眼间就到了春天。
黄土高原的春天总是来得迟一些,石楼县地处黄河边,真正的春天是进了农历三月。这一时节,远远近近满目黄土的山峦渐渐生出绿色,纵横交错的沟壑和川道中,残雪消融,桃杏花红,春耕在即。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这座小城确诊病例数一直为零,现在交通出行已恢复如常。除了疫情,这里人们说得最多的还是脱贫的事。不久前,连同石楼在内的山西省17个县摘掉了多少年来压在头上的“穷帽子”,但摘帽不是大功告成,也不意味着鸣金收兵,事实上,至今石楼县还有161户299口贫困人口没有脱贫,稳贫机制还不完善,巩固提升的任务依旧艰巨。摘帽之后如何防止返贫,也成为众多扶贫干部的工作重点之一。
眼下,石楼县的产业项目大多已复工复产,团中央驻石楼扶贫工作队的第二批创业青年扶持计划也拉开序幕。工作队从全县9个乡镇统计梳理出31个农村青年创业项目,特邀县扶贫办、团县委等相关部门同志一同展开了一次热烈的内部讨论,主题就是怎么将“好钢用在刀刃上”,用有限的资源撬动、激励全县青创项目发展。最终商讨决定,一改去年自主评定、选拔的方式,5名工作队员分片包干对以上项目挨个入户走访、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后,会同县里有关部门共同开展一次黄土塬上农村创业版的“非你莫属”。其目的一是选拔,二是想鼓励扎根农村的青年创业者主动推介自己、推介乡村创业项目。
农村创业与大城市有所不同,在工作队关注扶持的创业项目中,大多与种养殖、农产品加工有关,这对不少城里来的扶贫工作人员也是一种考验与历练,要想真的帮到创业者,就需要认真学习农业知识,多跟创业人交流,了解当地的农耕文化以及相关的农业专业知识,说专业话办专业事。
入村走访是最能帮助工作队快速掌握农村真实情况的重要手段之一。下乡路上鸟鸣鸡啼,春风荡漾,只是春天的气息也难掩黄土高原的贫瘠与荒凉,以记者扶贫驻点地曹家垣乡为例,这是石楼最偏远的乡镇,离县城40多公里,一路上途经千沟万壑,一天只有一班公共汽车。这趟车清早从乡里发车前往县城,一天一个来回,一旦错过就得留下过夜。如果自驾下乡,从县城到乡镇,再到记者走访项目所在的曹家垣乡道堡村,就需要近两小时车程。尽管乡镇公路已修的很平整,奈何山路十八弯,即使是老司机也头疼。
曹家垣乡的地貌,同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对于故乡的描述非常接近,因为这里同路遥故里、陕西省清涧县隔黄河相望,地形地貌非常接近。全乡登记在册共有2374户7201口人,几年来因地处偏远、生活艰苦,大多都搬住至县城周边,实际常住人口不过千人左右。
驱车赶到乡里已是晌午光景,除了两家小卖店开着门,整条街道空无一人,不少沿街门面大门紧闭,还有个别屋子无门无窗,空置着。据了解,2018年因当地适龄生源快速减少而撤销了乡里的小学,返乡创业者也是少之又少。越是如此,这些扎根深山的青年创业者越显珍贵,县里一名返乡创业青年说,他要做“振兴家乡的种子选手”。
在曹家垣乡道堡村,记者见到了创业者刘彩虹、刘辉,俩人沾着亲,是吕梁市近年来生态扶贫的受益者。2017年,经推选刘彩虹成为石楼县郁森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法人,该合作社由20户社员组成,其中建档立卡精准贫困户16户,带领人们开展荒山绿化、育苗育种等项目,贫困户因此分红收益。
28岁的刘辉自小在曹家垣长大,上初中时,因为村子距离县城太远,最终家人选择了让他步行去离村25公里开外的柳林县三交镇上学,每次去学校要在山里兜兜转转大半天时间,一周回家一次。尽管当年上学如此艰难,他还是觉得家乡好。毕业后,刘辉在外打了一圈工后,决定回乡创业,“不管怎么说,还是家乡人情味儿重,能照应家人,熟人也多。”
过去3年,该合作社的绿化队伍先后在曹家垣、义碟两乡镇造林2300余亩,其中60%的收益将分给贫困户。2020年他们计划再育苗育种200亩,承揽退化林工程1000亩,预计带动劳务人员120人,人均劳务费12500元,预计年社员人均分红2500元。
这样的项目在工作队看来,带动贫困户效果比较明显,本身也属当地政府的扶贫举措之一,项目内容距离“创”字略远。不过,这个项目同乡村实际结合紧密,受益的贫困户也不在少数,因此被列入了此次扶持计划的备选项目中。
目前,工作队的创业项目评审即将开始,连日来工作队先后接到几位创业者来电,有的想让帮着琢磨琢磨推介词;有的想来工作队宿舍,给大家提前预演一下看看效果如何;还有的精心准备了ppt,反复追问想让提提修改意见。工作队成员与扶贫办的同志都认为这是好事,可能一时的参评会为这些本就在生产上连轴转的创业者增添些许压力,但既然是大家主动报名参选,那“是骡子是马,就得拉出来溜溜”,这对创业青年个人、创业项目的发展都有好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