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搞垮校园足球。” 张路曾经的一句话堪比范大将军:“输越南缅甸”。

但不同的是,在张路眼里,校园足球,是被“用心”练垮的。

在张路近期的直播中,对他曾经提出的“三年搞垮校园足球”再次做出了解释。也再次表达了“小学不能搞校队,全世界都不搞就中国搞”

校园足球开展之初,目的性非常明确:“吸引更多的孩子参与到足球中,为中国足球发掘人才。”但目前的形式上看,前者实践者,少之又少。聚焦后者的越来越多。小学的学校陈列室里堆叠的奖状、奖杯越来越多,张路老师的脸上的愁云却是越来越重。

为什么张路老师对小学建设校队如此反感?在早年,他曾经也是校队建设的先行者。

小学校队,三年必死的预言

在早期的校园足球发展设计中,专业足球人士不自觉的将职业层面的思路,直接套用进了校园当中。学校成了一个小俱乐部,学生成了俱乐部海选的小球员。通过层层筛选,选出了俱乐部的最佳阵容:校队。然后学校为单位,办比赛,比排名。最终榜单一列,谁校园足球办的好一目了然。从领导班子到夺冠球队脸上都挂满着笑容。

两年前曾经写过类似的文章,不少人在说“张路是老顽固”、”时代变了,还在拿三集中看世界“。却忽略了张路对校队的界定是”小学不要搞校队“。

这时候也会有人问:”日本咋就没有小学校队了?那足球小将不是骗人的吗?“

对于现在校园足球的看法 欧洲日韩全不干的小学校队(1)

日本的小学年龄段比赛不以学校为单位

对于现在校园足球的看法 欧洲日韩全不干的小学校队(2)

日本确实没有小学的足球校队组织,日本在小学阶段的队伍更多是以地方为单位的”少年团“和”少训队“(俱乐部队伍)。日本U12的全国少年足球大会也是”少年团“与”少训队“之间的较量,并没有小学校队这个概念。

即使在《足球小将》的前期剧情里,大空翼和他的小伙伴代表的是南葛这个地区的一支队伍,也就是“南葛FC”而不是南葛小学。只是当时的国语版直接翻译成“南葛小学”让大家都被绕进去了。

小学为什么不能组校队?为什么我国需要小学校队。

首先,在低龄段,我国依然推崇举国体制中得心应手的方式:从小苦练,勤能补拙,天才是99%的汗水 1%的天赋。而这样的训练模式让我们在许多单双人项目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10岁一天多少次挥拍等榜样级的故事里将大部分人的逻辑下了定式——

“足球,这么练才能赢在起跑线。”

但这是早年体工队队伍的理念,甚至职业级也不会在这么小的年龄段下这么狠的手。

对于现在校园足球的看法 欧洲日韩全不干的小学校队(3)

图片来源:橙子足球

例如我们惯于在小学就频频安排的战术跑位,这些实际上是过早的灌输给了他们。给一个还没断奶的孩子喂起了牛排。在欧洲的职业级梯队都没能做到的事情,中国的小学领先了全世界,却剥夺了球员最快乐的足球时光,也成了“为什么孩子再也不热爱足球”的重要原因。

“足球训练是一次长途马拉松,过早的发力意味着过早的耗尽体力,最终达不到终点”

无论是欧洲的启蒙训练,日本的学校“少年团”,他们在遵循的规律都是:在正确的年纪教正确的内容。与中国校园足球小学阶段最相近的“少年团”更注重在这个时期足球对于孩子多方面的启发、创造、以及人格健全。

日本启蒙足球的基石——“少年团”

对于现在校园足球的看法 欧洲日韩全不干的小学校队(4)

本田圭佑就是出身于少年团的巨星

在日本,小学是没有校队编制的,启蒙足球训练就交给了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组织:“少年团”和“商业俱乐部”,而少年团由于门槛低,开放性广泛,成为了许多巨星梦开始的摇篮。

对于现在校园足球的看法 欧洲日韩全不干的小学校队(5)

对于现在校园足球的看法 欧洲日韩全不干的小学校队(6)

少年团的相关知识:

1、并非免费,学员每月需交付1500-3000日元团费,折合人民币200。团费会随着球员年龄增长增加。

2、教练由拥有三级或四级的裁判资格的社会人员担任,并非大部分教练拥有职业球员经历但必定参加过高中联赛且有辉煌的经历。少年团教练是一份兼职工作,大部分教练拥有自己的主业,一般是拉面店老板。体协对教练的素养要求及其严格,如果在带对过程中出现“バガやる”一类的言行会遭到解职。

3、少年团的训练场地一般为公共用地而非学校足球场地,器材需要俱乐部自备,场地画线、除草、整平也交由俱乐部球员完成。球员在俱乐部不仅仅只需要练球,更要参与到团内的各方面杂物事务。

4、球队的财政等琐事管理由球队家长负责,其中包括每次训练全体成员的水与午餐。甚至本团出版相关刊物也需要家长负责。

5、少年团的训练不同于俱乐部,会以多组织小比赛,再从比赛中寻找问题针对性进行训练。

6、少年团的年龄上限是12岁,12岁之后的球员脱离启蒙阶段选择自己上升道路。

7、少年团参加全国少年足球大会可以以本团名义,也可以本地多个少年团挑选球员组队,以本地地区名义参赛。但全国大会必然先经过县大会选拔。

8、少年团虽然不是学校直属机构,但受到学校、体协的监督管理。

商业俱乐部则比较像我们国内现在常见的青少年U8-U12的培训机构,训练内容规范有计划,在此不再做赘述。但商业俱乐部虽然成为商业,其本质并非赢利性质机构,这一点和国内有一定的区别。

有如此庞大的基层,覆盖了普及以及第一次拔尖挑选,小学的足球资源就更无须被少数学生占用。

由于欧美国家没有专门的校园足球政策,足球普及训练完全依托于社会俱乐部,就更无从比较。

我们为什么会变成搞小学校队?

千言万语,汇成三个字——没场地。

对于现在校园足球的看法 欧洲日韩全不干的小学校队(7)

足球场不是用来踢球的新闻仍历历在目

我国的城市规划初期几乎没有考虑社会公共足球场概念,小区、公园的绿化多数设计成山坡状无法摆成球场使用。足球场的资源,全都集中在校内,因此在社会足球场尚未多点开花前,我们被迫采取以学校作为单位进行足球活动。而为了在校园中更好的寻找和发掘人才,小学校队的建立只能说时势所趋。

对于现在校园足球的看法 欧洲日韩全不干的小学校队(8)

但小学的校队赛事在国内却并无以学校为单位的全国性赛事,更多的是在地区范围内的赛事才会以小学为单位,全国范围的赛事则类似于日本以地区为单位。例如中国足球发展基金会主办的”城市少儿足球赛“这样的比赛。

在张老师的看法中,小学校队的建立,导致资源严重向校队的少数人集中,球场资源在放学后完全被校队使用,让其他学生无法使用场地资源。最终导致足球活动在小学的参与数量减少。

但在那个时期,即便没有校队,北京国安的招生仍然报不满额定的300人,全国适龄的踢球孩子依然也只有1w人上下。我们的误区并不是单纯的锦标主义错误,锦标主义确实让很多的孩子离开了足球场,但我们同样也没有把锦标之外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做好。在早期的启蒙中,我们缺乏调动孩子积极性和兴趣的手段,反之则是灌输大量枯草的训练的战术。比起锦标,这些才是让孩子厌恶足球的“元凶”。

对于现在校园足球的看法 欧洲日韩全不干的小学校队(9)

孩子的创造力体现在比赛中他灵光一闪的发挥

对于小学年龄段的孩子,创造力被认可的喜悦是他们梦想延续的助力。

在小学年龄段的比赛中,我们也会随处可闻教练的大声呼喊,有言重者称:场上10分钟,教练呵斥球员的时间长达8分钟。球员比赛中完全感受不到轻松的氛围,一个失误下一秒就会面临教练的怒吼。

如果这是一场U15级别的赛事,可以理解。但这是U10、U9、U8的赛事。一旦教练员只希望球员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赢下比赛,而忽略了让孩子在这个年龄去享受比赛。在这个年龄段过分强调胜负、排名、强弱。等于在一个变数极大的年龄区间对孩子下了定论。这在任何地区都不是科学的方法。

在日本无论少年团还是商业俱乐部,这些情况完全不会发生,如果哪位教练对球员用喝骂或咆哮,面临他的就是解职。同理,欧洲在17岁以下的赛事中甚至不进行排名榜单。这些都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愿意参与足球,从中寻找自己热爱足球的初衷。至于选材,一个成熟的体系的选材绝不仅限于单一年龄段层面。低龄段的球员观察身体协调性、创造力,这比他完成了什么样的基本传接战术要更重要。

错不在于搞小学校队,而是我们对待低龄段球员启蒙的方式做错了。我们没有做好区分普及和精英的方案,但现在我们在努力修正这个错误。如今,社区足球场的陆续建设带动了社会启蒙俱乐部的发展(费用较高普及化还需要时间)。小升初特长生的取消对小学精英化校园足球的走向也有一定的削弱作用。寻找低龄段球员训练体系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