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临沂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2021经济社会发展盘点”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浙大山东(临沂)现代农业研究院2021年重点工作进展情况新闻发布会。

临沂农科所(运行已两年)(1)

2021年, 浙大山东农研院围绕临沂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乡村振兴“三步走”战略,充分发挥浙大优势,聚焦对接特色产业,积极充实人才队伍、搭建合作平台、凝练重大项目、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临沂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为提高服务临沂的能力,浙大山东农研院重视高端人才引进,构建高端人才蓄水池。截至目前,柔性引进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青年拔尖人才等高端人才共计22人(其中,设施农业研究中心主任喻景权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全职引进博士、硕士共计26人,另有6名博士已通过年底面试。成功备案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依托浙江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拟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3人。作为浙江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联合招收2020、2021级硕士研究生10名。

探索科研人才培养工作机制新模式,组织科研人员至浙江大学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学习。通过到浙大培训,开拓了科研人员的工作视野,学习了先进的实验技术,明确了科研方向,建立了更密切的工作联系,为全面推动浙江大学科技成果在临沂地区的示范、推广以及加快地方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农业现代化要集中各方力量,为此,浙大山东农研院研究建立浙大山东农研院和临沂市农科院两院融合发展机制,推进双方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共同促进临沂市涉农产业提升。在两院融合发展的基础上,由两院发起并联合地方院校、农技推广部门、农业龙头企业等主体共同成立了“临沂市农业科技服务创新共同体”,强化区域性、行业性科技协同创新及服务产业能力,助推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与临沂市重点企业及地方政府合作共建速冻蔬菜、食用菌、金银花等八个产业研究院、中农天泰设计育种研究院、兰陵农业科技转化与展示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共计11个,共同促进成果转移转化。开展“浙大山东农研院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项目”,2020和2021年面向临沂市高校、科研机构和合作企业等单位,投放630万元科研经费,用于研究临沂市现代农业发展普遍存在的典型生产关键技术问题,取得一系列进展。

大力开展优良品种选育及引种工作。在浙大山东农研院郯城水稻设计育种试验站,初步试种了100余种水稻,筛选适宜临沂地区种植的优良品种;选育的新品种“浙鲁哈勃21”已参加山东省新品种区域实验,试验结果显示在山东水稻产区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建设分子育种玉米试验基地1个,开展玉米新品种选育工作;目前,研究中心已选育作物新品种10个,且已申请作物新品种权保护。引入红美人柑橘在兰陵县试种。

加快推进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研发的水稻专用营养剂“真打粮”在临沂市示范推广3000余亩,实割测产比对照区增产6.57%;喻景权院士的SAS无土栽培技术在沂南县、费县等地示范推广,与传统土壤栽培相比,应用该技术亩均投入成本降低6000-8000元,增产17%以上,大幅提高了设施蔬菜的品质和产量;数字农业研发团队开发了沂蒙山区全域数字化农业服务平台、沂蒙农产品区块链溯源服务平台、空天地一体化数字农业服务基础平台等数字农业服务管理平台,相关成果获得软件著作权5项,部分成果在平邑九间棚金银花标准化种植基地应用,实现金银花种植标准化管理。

积极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转型升级。开展果蔬罐头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研究,且已联合企业成功申报山东省技术创新项目计划;受青援食品有限公司委托,开展婴幼儿米粉、功能性八宝粥等新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研发推广速冻蔬菜商品化处理与智能供应链体系,该项研究获得“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资助,资助经费300万元;运用化学及生物信息学等多种研究手段,开展山楂、金银花、银杏叶及牛蒡的健康价值研究,山楂口红、山楂速溶粉、山楂果冻等产品开发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中。

农研院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顺应临沂乡村振兴三步走战略,积极推动临沂农产品融入长三角。通过配合市农业农村局举办临沂优质农产品推介会,现场宣传沂蒙大樱桃等沂蒙特色农产品,提高“生态沂蒙山 优质农产品”品牌影响力;通过编制对接长三角市场《粮油系列全产业链管理技术规范》,策划“国储监制,浙储粮油”系列食品供应链,助力临沂粮油进入“长三角”;通过开展“临沂市对接长三角中心城市100家农产品供应基地”绩效评价,加快推动基地高质量建设;紧密对接浙江农合、明康汇、叮咚买菜、胡庆余堂等大宗、生鲜、药用农产品供应链优质企业,联络临沂当地农发集团,共同谋划推进打造长三角中心城市农产品供应基地的品牌与声望。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杜辉升 纪伟 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