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歇后语文化一直被我们津津乐道,现在我们常说的“牛套马,累死俩”就是一条歇后语。

歇后语文化中蕴藏着劳动人民通过社会实践总结出来的丰富人生哲理。

据资料现实,歇后语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

但歇后语文化,作为一种语言文化现象,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其中出自《战国策.楚策四》的“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就是一条歇后语文化,由此可见,歇后语文化也算是很久远的传统文化了。

黄歇后语讽刺人专用(歇后语牛套马)(1)

那么“牛套马,累死俩”的歇后语是什么意思呢?

这个歇后语的意思是说自然界中,牛和马的脾气性格大不相同,一快一慢,如果强绑在一起,有劲难能一块使,还会互相牵制,最后活活把牛和马累死,常常用来形容彼此不同步的合作关系。

古人的歇后语的人生哲理都是从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如果想要知道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那么首先就得知道,“牛套马,累死俩”中的牛和马是怎样累死的。

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牛套马,累死俩”中,到底是牛先累死了马?还是马先累死了牛?

黄歇后语讽刺人专用(歇后语牛套马)(2)

首先,我们分别分析一下,牛和马之间的异同点。

牛和马都是食草动物,都能用来拉车,这是两者之间的相同的地方。

牛的脾气温和,行动缓慢,但是力气大,马的脾气活泼,轻快矫健,但是力气小,这是两者之间不同的地方。

如果牛和马共同拉一辆车的话,会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空车。

黄歇后语讽刺人专用(歇后语牛套马)(3)

马跑的快,牛走得慢,两者一起拉车,马的拉力会通过车给牛一个推力,马用的力度大,牛因为走得慢,然而给了马一个相反的力,拖慢了车的行走速度,马先累死。

生活中的夫妻中,如果一个慢一个快,也必然会出现一方给另一方一个推力的现象,那么就会出现,一方很累一方被累的结果。

如果是丈夫的脾气性格慢,会被妻子督促、唠叨、指责,此时妻子累身累心,必然身心疲惫。

如果是妻子的脾气性格慢,丈夫的事业更容易成功,因为妻子不但不操心,反而有种被人从后面推着走的悠然,其实这种“牛套马”的婚姻还挺幸福。

但是“牛套马,累死俩”的歇后语放在职场中,就会充满利益色彩。

如果把一个追求速度效率的领导,放在一个孺子牛的团队中,会把这个领导逼疯,如果一个追求质量、深度的领导放在一个万马奔腾的团队中,会把整个团队逼疯。

第二种情况,正常负荷。

这个时候,马用了更大的力,但是速度降低了不少,牛加快了速度,勉强撵得上马,牛受到来自马的推力消失,但此时牛的力气主要用在追赶马的速度上剩余的力气用在了拉车上,由于马用的力气大,只要路程无限长,最后马肯定会被先累死。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事社会中,平衡永远是最佳的自然规律。生活中夫妻能够各退一步,能极大限度地避免物极必反规律的出现,无论是生活中还是职场里,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也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工作中,只要都在出力,就会走得更远。

第三种情况,超负荷。

黄歇后语讽刺人专用(歇后语牛套马)(4)

这时的马,火力全开也无法提高车的运动速度,牛不但不需要提高速度协调马,还能把主要力气用在拉车上,此时牛的优势突显出来,由于马一直在用尽全力的拉车,最后马先被累死,然后牛因为超负荷运转,最后也被累死。

由此可见,马因为脾气急,力气小活活被累死,而牛行动慢,但气力大,能量多,最后因为孤军奋战才被累死。

于是,劳动人民就从“牛套马”的实践生活中,总结出了这个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

黄歇后语讽刺人专用(歇后语牛套马)(5)

在生活上,“牛套马,累死俩”说明了一个生活节奏快的人和一个生活节奏慢的人很难融洽的生活在一起,如果这两种性格的人组合成婚姻,会互相消耗感情,令对方疲惫不堪,意在说明生活中的俩人应该懂得互相包容与谦让,才不会散伙。

在职场上,“牛套马,累死俩”说明了,如果把无法达到最佳配合的人放在相同的位置上,那么每个人都无法凸显优势,只会最大限度地暴露出弱点,还会互相指责,意在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在团队里,需要懂得配合,才不会把团队累趴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