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读者对举人参加吏部“大挑”后被授予知县的制度表示质疑,说进士太多县官职位有限都安排不了,举人是不可能直接当知县的我们今天就简单了解和分析一下进士的授官制度明清时期,会试三年一次,每次大概录取进士300人左右而全国大概有1500个县,每三年考核一次,好的升官重用,差的罢官和退休,这样的大概占五分之一约300人,和录取的新进士正好持平问题是这300名新科进士并不是都去做知县,给他们授官是有定制的《清典实录》:“二甲一至五十,位部主事(部委处长);五十一至三甲十名,位中、行、评、博(小京官);十一至二十,位知州;二十一至五十,及推官(中级法院院长);其余知县”而一甲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另外能通过翰林院考试的,授翰林院检讨(从七品)通过以上渠道的分流,能直接授予知县的进士大概只有100多人了,相较于每三年腾出来的300个知县职位,仍有较大的空缺所以这些空缺只能由资深的举人们通过参加吏部“大挑”的形式来填补了,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进士相当今日的官位?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进士相当今日的官位(进士的授官制度)

进士相当今日的官位

前几天,有读者对举人参加吏部“大挑”后被授予知县的制度表示质疑,说进士太多县官职位有限都安排不了,举人是不可能直接当知县的。我们今天就简单了解和分析一下进士的授官制度。明清时期,会试三年一次,每次大概录取进士300人左右。而全国大概有1500个县,每三年考核一次,好的升官重用,差的罢官和退休,这样的大概占五分之一约300人,和录取的新进士正好持平。问题是这300名新科进士并不是都去做知县,给他们授官是有定制的。《清典实录》:“二甲一至五十,位部主事(部委处长);五十一至三甲十名,位中、行、评、博(小京官);十一至二十,位知州;二十一至五十,及推官(中级法院院长);其余知县。”而一甲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另外能通过翰林院考试的,授翰林院检讨(从七品)。通过以上渠道的分流,能直接授予知县的进士大概只有100多人了,相较于每三年腾出来的300个知县职位,仍有较大的空缺。所以这些空缺只能由资深的举人们通过参加吏部“大挑”的形式来填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