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和秦朝的共同之处(秦朝和隋朝这对难兄难弟)(1)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与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非常强盛,且短命的统一王朝。两个朝代从如日中天到灰飞烟灭居然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其速亡的历史原因与教训不仅一直为后世统治者所借鉴,更是历代史学家津津乐道,争论不休的话题。

01

倘若仔细观察历史就会发现秦、隋二朝有着诸多的相似点。首先两个朝代都是结束了几百年的分裂,建立了统一的帝国。秦始皇灭六国,终结了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战乱。而隋文帝统一南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分裂。他们都完成了大一统,在中国古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两个王朝均亡于二世(子婴、杨侑不算真正的帝王),且末代君主都被宠臣所杀。秦二世胡亥死于赵高之手,而隋炀帝杨广则被宇文化及所弑。如此巧合真令人不可思议。

两个王朝分别所创立新的政治制度,均由后代王朝所遵循。秦朝的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都被西汉所继承。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也是大唐的立国之本。最重要的是,继承他们遗产的王朝,都是无比强大、繁荣且长寿的朝代。

两个王朝都出现了天下大乱的局面。秦朝严刑峻法、苦役重税。隋朝则是横征暴敛、行政苛刻,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最终导致遍及全国的农民暴动爆发。而且不但是底层民众,不少统治集团内部的人也参与到起义的队伍中。

两个王朝帝王都建造了伟大工程。秦始皇修建长城,阿房宫,隋炀帝则有大运河的伟业。无论是长城还是大运河,不但功在千秋,更为中国留下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

两个王朝都具备对外扩张的特征。秦始皇北伐匈奴、南讨南越。隋炀帝东伐高丽。尽管前者功业较大,但这些战争的发动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也使不少人失去了生命。

隋朝和秦朝的共同之处(秦朝和隋朝这对难兄难弟)(2)

02

秦朝与隋朝如此多的相似点,实在令人感到不可思议。而他们如此快速地由盛而亡,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根据传统史学家的阶级史观分析,两个王朝的开国之君从小都生长在贵族家庭,与平民百姓缺少来往,对民间疾苦缺乏深刻的了解。他们虽然统一了全国,但在统一过程中却没有经历过大规模农民战争的洗礼(六国皆是周朝贵族之后,北周、南陈亦是统治阶级),对民众的伟大力量估计不足。正是在以上两个因素的作用下,使统治者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对安天下必须先存百姓的道理体会不深。

应该说这种史观在一些人看来显得陈旧,甚至有削足适履的问题,不过也并非毫无道理。在古代君主制中,帝王的性格与见识,对于国家的兴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秦朝和隋朝的统治者,确实跟出身草莽、熟知民间疾苦的刘邦、赵匡胤、朱元璋不同。也与见识过天下大乱,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李渊、李世民、爱新觉罗家族等等有差异。因此两个王朝的统治者,在善用民力上,就与这些帝王存在着较大差别。正是两个王朝统治者的局限性,直接导致了轻视民众、横征暴敛、滥用民力等政策的出台。这种做法从好处看,就是能够做成一些“伟大事业”,但消极面非常明显,就是引发全国民众的公愤,从而动摇了王朝根基。

在忽略民众上,秦始皇、隋炀帝不必多说,即使被称为“励精之主”的隋文帝也是如此,他虽也采取一些利国利民的措施,诸如:躬行节俭、推广均田、减免赋役等。但其措施的广度和深度不及唐初,例如: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在歧州修建奢华的仁寿宫,竟不恤民力,耗资巨大,使上万民夫累死。第二年,关中因发生大旱灾引起饥荒,此时全国粮食储备充足,但隋文帝却不允许开仓赈灾,反而要百姓到山东谋食。唐太宗对此批评道“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

更为致命的是,秦、隋的统治者不但忽视民众的呼声,而且独断专行,听不进大臣的正确意见,且残害忠良、宠信小人,严重破坏君臣关系。这一方面使不合理的政策得不到改变,加剧社会矛盾,引发了大规模农民暴动(如:秦末之大泽乡起义,隋末之瓦冈义军)。另一方面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使不少贵族官僚为求自保都投入到起义的洪流中去(如:秦将章邯、李渊父子)。在这种众叛亲离的局势下,再强大的王朝也将分崩离析。

隋朝和秦朝的共同之处(秦朝和隋朝这对难兄难弟)(3)

03

所以,尽管秦、隋是强大的,做了不少开创性大事。但由于帝王自身存在的种种局限,让民众并未从帝国的辉煌中获得好处,反而是水深火热、民不聊生。在生存意志的作用下,铤而走险揭竿而起就成为了最后选择。

汉、唐的帝王则恰好相反,他们吸取秦、隋的历史教训,又经过天下大乱的洗礼,认识到滥用民力的危险。因而采取较为宽松的政策,与民休息,不夺农时,全力恢复社会经济。其结果是民众得以安居乐业,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社会生产力大幅度发展。开创了我国历史上辉煌的太平盛世。

策划:鱼羊史记 监制:鱼公子

撰文:鼓浪隐士 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