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今天我们来看看唐人每逢这一天,是怎么过的。

来时三月春犹在, 到日端阳节又临。 珍重主人意勤腆, 满槃角黍细包金。 ——杨巨源《谢人送粽》

这首《谢人送粽》出自唐代诗人杨巨源之手,在唐代星斗般闪现的诗人才子中,杨巨源这位大唐贞元五年(789)的进士,诗作不多,诗名也并不显赫,但他这首《谢人送粽》还是带着诱人的粽香和温暖的友情,一直留存到了今天,“珍重主人意勤腆,满槃角黍细包金”,千年以后,当我们读着这样的诗句,眼前满盘小巧可人的粽子仿佛已在眼前。

五月五是端午龙舟下水擂战鼓(射角黍赛龙舟端午时节去唐朝)(1)

大家都知道,我们今天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两千多年前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当他被奸人陷害,报国无门,最后一路悲歌,在汨罗江投水自溺,人们担心这位伟大的诗人会葬身鱼腹,于是就用苇叶裹了粘米投进江中,希望鱼儿们吃了它们,就不会去惊扰长眠于水下的屈原了。久而久之,每到屈原投江的阴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便吃粽子、赛龙舟,用这样一种特别的仪式,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而当这个风俗渐渐融入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尤其是到了诗风劲吹的唐代,端午节作为了一个特殊的民间节日,内容已经变得更加丰富。

五月五是端午龙舟下水擂战鼓(射角黍赛龙舟端午时节去唐朝)(2)

除了杨巨源的这首《谢人送粽》,唐代诗人关于粽子的描写还真不少。“杂莼多剖鳝,和黍半蒸菰。绿粽新菱实,金丸小木奴。”这是元稹眼中巴蜀地区的粽子;“蒲叶吴刀绿,筠筒竹粽香”、“渚闹鱼歌响,风和角粽香”,这是沈亚之、姚和眼中的江南地区的粽子……可以说,到了唐代,随着端午节的民风演变,各个地区的粽子也是五花八门,琳琅满目,而除了我们寻常可见的白玉粽,唐朝著名的粽子还有“百索粽”和“九子粽”。“百索粽”来自于缚粽子的丝线,“九子粽”源于一种蒲草———九子蒲,粽子与种子谐音,寓意得子,除此之外,这样的寄寓之物还有很多:如“长命缕”,是用丝缕结成人形,既有装饰性,又寓意长命百岁;再如“五时图”,则是将五毒蛇、蝠、蜍、蜥蜴之类绣在绢帕之上,以求除灾祛病,身体安康。

五月五是端午龙舟下水擂战鼓(射角黍赛龙舟端午时节去唐朝)(3)

端午这一天,唐人依循着传统,在一枚枚热气腾腾的香粽、一束束高挂门楣的艾蒿中,寄托着禳灾祛疾、祥和安康的愿望,但同时,唐人也将他们的戏谑态度和好勇争胜的个性也融入了这个悠久的节日,从而进一步提升了端午节的趣味性和狂欢色彩。《开元天宝遗事》载,“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以小角造弓子,纤妙可爱。架箭射盘中粉团,中者得食,盖粉团滑腻而难射也。”会玩的唐人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节俗,文中提到的角黍正是唐宫里的粽子,只不过这种粽子已然成为宫人们娱乐戏谑的道具,一支小箭射去,只有中者得食,什么都要斗上一斗的唐人总能在传统的节俗中创造着竞技的快乐。

当然,在端午节,赛龙舟这个民间体育项目一定是必不可少的。唐玄宗时期的监察御史储光羲,曾作“落日吹箫管,清池发棹歌。船争先后渡,岸激去来波”,一时成为龙舟竞渡的名篇;而在唐朝,皇帝还有端午大宴群臣、颁发节日礼物、推恩及众的惯例。开创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曾这样写道,“广殿肃而清气生,列树深而长风至”,迎着盛唐的暖风,这位志得意满的皇帝心中的骄傲已跃然纸上。

五月五是端午龙舟下水擂战鼓(射角黍赛龙舟端午时节去唐朝)(4)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 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 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 竿头彩挂虹蜺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 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只将输赢分罚赏, 两岸十舟五来往。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 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不思得岸各休去, 会到摧车折楫时。 ——张建封《竞渡歌》

张建封,中唐封疆大吏,能文能武,而之所以全文录入他的这首《竞渡歌》,也是因为在《全唐诗》里描写端午龙舟竞渡的诗歌中,这首诗是最有气势也是最注重细节的,诗里无论是竞渡的划手还是助阵的观众,都刻画得相当生动传神。“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作为一个纪念屈原的节日,阴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作为端午的一项重要活动——龙舟竞渡,同样也是世代传承。《隋书》载:“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到洞庭不见,……因而鼓棹争紧,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如果说当年端午节的缘起还透着缅怀屈原的伤感,那么当这一节俗沿袭至唐代,已经成为唐人狂欢精神的外化呈现。

当然,最充满烈度的竞技之乐,还是流行于江南水乡的龙舟竞渡,每到端午节这一天,生活于南方水乡的唐人们便汇聚于江边水畔,观赏着一年一度的竞渡赛事。在祭祀过屈原之后,随着鼓声骤起,泊在江边的龙舟立时有如万剑齐发,向着终点冲去,但见龙舟上的众划手个个奋力划桨,白浪翻腾,而亢奋的击鼓手更是用密如雨点的鼓声,和岸边欢呼的人群形成热烈的对应,“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当最快的龙舟夺得锦标,挥汗如雨的唐人,欢呼胜利的唐人,已经将他们奔放的个性、好强的精神悉数抖落进浪花腾动的江水之中。

一个以祭奠诗人的名义开始的节日,最终在诗歌最鼎盛的时代,遇见如此之多的诗歌和诗一样的民俗民风,我想,投江而死的屈原,九泉之下,应当会发出欣慰的一笑。

本头条号"唐诗宋词有风云”已签约维权骑士,严禁盗用,违者必究;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