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为什么多夜雨(旱季浓雾锐减至消失)(1)

西双版纳为什么多夜雨(旱季浓雾锐减至消失)(2)

清晨浓雾弥漫,久久不散,走在乡间小道,能听到前方的行人之声,却不能见其形,走上十数米,头发、眉毛上尽是小水珠,树冠上的雾露水落在地上嘀嗒作响,这是西双版纳十数年之前旱季最常见的景观,比“月光下的凤尾竹”迷人多了,而今浓雾被霾取而代之,空气污染成了“家常便饭”。

同样在西双版纳,同样是旱季,浓雾这一自然景观已不再常见,长达半年的旱季,西双版纳比十几年前更加干旱,小溪断流或干涸,江河流量锐减,山箐不见涓涓细流,到了需要打旱井的地步,丝丝凉风成了阵阵热浪,旱季的早晨浓雾缭绕、全季溪流潺潺的自然景观已成为奢侈品。

西双版纳为什么多夜雨(旱季浓雾锐减至消失)(3)

被蚕食的雨林

旱季浓雾锐减甚至消失,警示着雨林生态系统已退化、生态环境已恶化,不容乐观,如果还沉浸在美好幻境中不采取实质性措施,这片难得的绿洲将被葬送。

浓雾之于雨林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海陆位置及其热力性质差异,旱季受内陆吹向海洋的东北季风影响,雨季受海洋吹向陆地的西南季风影响,这样的热带季风气候,全世界只有亚洲拥有,分布于印度半岛、中南半岛、菲律宾群岛和海南岛,地处中南半岛北部的西双版纳,也处于热带季风气候的控制之下。

西双版纳为什么多夜雨(旱季浓雾锐减至消失)(4)

西双版纳的热带季风气候,雨、旱两季分明,5月至10月为雨季,90%左右的降雨集中在这半年,期间多对流雨,还偶有台风雨,表现为高温多雨、电闪雷鸣;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降雨量最多不足于全年的13%,但在雨林生态系统营造的区域小气候调节下,空气相对湿度很高,因此全年80%以上的雾发生在这半年,频繁光顾的浓雾可产出全年8%~30%的降水量(雨水 雾露水)。

在旱季,雾露水是极其重要的水文和化学输入项,雾露水在形成过程中凝结水汽、沉降养分进入森林,会释放凝结潜热,由此减弱降温强度、消减蒸发散,西双版纳的雨林是在纬度、水分、热量、海拔都达到极限条件下,热带季风气候边缘的季节雨林,深受季节干旱和冬季低温的影响,此时,浓雾就是甘露,就是保护层。

西双版纳为什么多夜雨(旱季浓雾锐减至消失)(5)

云雾缭绕的山野

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等原因,西双版纳属于静风区、多雾区,旱季多起浓雾,浓雾给旱季的森林系统带来必要的水分,减少蒸发与蒸腾,它形成所释放的潜热,可减缓辐射降温速度、消弱地表辐射冷却,它弥补了西双版纳水分和热量的不足,塑造了区域小气候的温湿环境,旱季浓雾是雨林存在的关键。

迅速锐减的浓雾

曾经,可以把西双版纳称为“热带雾都”,其年雾日数大于170天,最多的年份年雾日数多达240天,80%以上于旱季发生,在雨林覆盖区,除雨天外几乎每天都起浓雾,雾日之多、雾时之长、量雾量之大,实为罕见。

西双版纳为什么多夜雨(旱季浓雾锐减至消失)(6)

曾经的旱季浓雾

但是几十年来的监测表明,西双版纳的雾日数以每十年10-27天的速度在锐减,特别是浓雾,已是难以看到的天气现象。以州府景洪市为例,50年代平均年雾日数最多时多达184天,30年后平均年雾日数减少到76天,再30年后平均年雾日数仅28天,其中2009年创下有监测以来的最少值,雾日数仅3天,总时数不足3小时,当时的警钟是否被敲响,已不得而知。

要弄清西双版纳的旱季浓雾何以锐减,就得从西双版纳为何多浓雾说起,这里群山连绵,常年风速较小,有利于浓雾的形成;西双版纳森林植被茂密,江河众多,塑造了水汽充足的下垫面,充分的水汽条件利于浓雾的形成;旱季昼夜温差大,在夜间,坝区和山间低地多出现辐射逆温,充分的热力条件利于浓雾的形成。

西双版纳为什么多夜雨(旱季浓雾锐减至消失)(7)

西双版纳依然是静风区,辐射逆温依然如故,但下垫面发生了很大变化,水汽不再充足,故空气相对湿度降低,这就是西双版纳的旱季浓雾锐减的原因,在自然状态下,空气相对湿度达到或接近100%,才会有浓雾形成,入夜后相对湿度升到或接近100%,后半夜至早晨就会起浓雾,反之就无法形成浓雾了。

如今的西双版纳,旱季时空气相对湿度降低的原因有三:降水同比减少、气温同比升高、环境同比干旱,一者减少对大气中的水源供应,二者提高大气的饱和水汽压,三者减少大气中的水汽含量,所以相同的大气温度、相同的大气水汽含量、相同的地理环境,空气相对湿度不复以往,水源减少、气温升高、环境干旱同时发生,相对湿度降低造成的浓雾锐减就更加明显。

旱季浓雾消失的背后

空气相对湿度降低使西双版纳浓雾锐减,降水减少、气温升高、环境干旱使西双版纳的空气相对湿度降低,造成此三者的原因有客观、也有主观。

西双版纳为什么多夜雨(旱季浓雾锐减至消失)(8)

客观原因:全球气候变化是其一,不再复述;大气环流有所变化是其二,在厄尔尼诺发生前后和发生时,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印度洋季风对西双版纳影响减弱甚至中断,同时海洋增温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向西延伸,使西双版纳的降雨量减少,出现更加高温干旱的现象。

主观原因:第一,城市化过于粗放,城市城镇边缘林区过度开发。这一现象在州府景洪市最突出,当地居民都深有感受,城市热岛效应加剧气温升高,过度开发改变原本保水保湿的下垫面使环境变得更干旱,两者叠加下空气相对湿度就下降了。

西双版纳为什么多夜雨(旱季浓雾锐减至消失)(9)

削山盖楼

仍以景洪为例,随便打开一款卫星地图,会发现城市四周的群山已经没有原始半原始森林,坝子东面隔着一列山,森林公园孤立地落在那里;这座没有好好规划的小城市,削山盖楼随处可见,各片建筑区鱼龙混杂,城市内森林公园、绿地园林寥寥可数,城市相对湿度锐减,加上高楼破坏水汽的凝结条件,以及吸热性建筑材料广泛使用,吸收的太阳辐射就增加了,气温随之升高,浓雾锐减、雾时缩短正是湿度下降和气温升高的综合反映。

第二,森林覆盖率下降,表现为原生雨林面积锐减。雨林是西双版纳的珍宝,为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所无,雨林是西双版纳生态系统的支柱,其区域小气候需要雨林来维持,当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污染、净化空气等多功能的雨林消失,雨林生态系统退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缓冲能力就减弱了。

西双版纳为什么多夜雨(旱季浓雾锐减至消失)(10)

公开资料显示,西双版纳的森林面积为15463 km²,其中天然林面积约9700km²,各级自然保护区面积约3880.96km²,保护完好的原始雨林约466.66 km²;80%的森林覆盖率背后,各级自然保护区仅占其中的25.1%,所以当下的西双版纳,天然林覆盖率不足50%,各级自然保护区覆盖率仅20%,保护完好的原始雨林覆盖率仅2.4%。

雨林所营造的温湿环境,为浓雾生成创造最佳的条件,雨林是浓雾的资源库,而橡胶树、茶树和其他经济林木的涵养水源和水分循环利用功能终究不如原生的雨林,雨林锐减使西双版纳气温升高、环境干旱,空气相对湿度锐减,而当相对湿度达到或接近100%时才会有浓雾,相对湿度为80%-90%时,是以霾为主的薄雾与灰霾的混合物,80%以下的相对湿度只会有霾。

西双版纳为什么多夜雨(旱季浓雾锐减至消失)(11)

橡胶林下草木难生

在长达半年的旱季中,西双版纳降雨稀少,没有浓雾来弥补稀缺的水分,环境变得更加干燥,空气相对湿度降到一定程度,别说浓雾缭绕,薄雾也很难形成了,即使起雾了也会因水汽不充足而无法稀释、吸附、沉降空气中的灰尘、烟尘等极细微干尘粒,同样的地方、同样的地形、同样的逆温条件,出现的不是雾,而是霾,外部的烟尘再进来,空气污染只会雪上加霜。

西双版纳为什么多夜雨(旱季浓雾锐减至消失)(12)

灰霾笼罩的“新城”

旱季浓雾锐减甚至消失,意味着西双版纳雨林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环境恶化的警钟早已敲响,多少人还沉浸在“森林覆盖率80%”的美好幻境中,殊不知西双版纳的天然林覆盖率不足50%,原始雨林覆盖率仅2.4%,再不采取强硬措施来扩大保护区、退耕还林而给予雨林自我修复的空间和时间,待雨林生态系统退化到极限,这片绿洲将会陷入万劫不复。

西双版纳为什么多夜雨(旱季浓雾锐减至消失)(13)

同一纬度带上难得绿洲,雨林资源过于稀有,西双版纳只有以高质量的雨林生态环境为根基,才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才会成为旅者向往的、高质量的、难以被复制的旅游胜地。


参考资料:

西双版纳为什么多夜雨(旱季浓雾锐减至消失)(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