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飞凫叶令,驾鹤缑仙刘晨采药,周颐观莲,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卷四公孙丑章句下?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卷四公孙丑章句下(龙文鞭影四卷下)

卷四公孙丑章句下

一先:

飞凫叶令,驾鹤缑仙。刘晨采药,周颐观莲。

【注】叶令:叶县令。指王乔。传说中的仙人。汉叶县令王乔。应劭《风俗通·正失·叶令祠》:“俗说孝明帝时,尚书郎河东王乔 迁为叶令。乔有神术,每月朔常诣台朝。帝怪其来数而不见车骑,密令太史候望之,言其临至时,常有双凫从东南飞来。因伏伺见凫,举罗,但得一双舄耳。使尚方识视,四年中所赐尚书官属履也。”

《后汉书·方术列传第七十二上》:“王乔者,河东人也。显宗世,为叶令。乔有神术,每月朔望,常自县诣台朝。帝怪其来数,而不见车骑,密令太史伺望之。言其临至,辄有双凫从东南飞来。于是候凫至,举罗张之,但得一只舄焉。乃诏尚方诊视,则四年中所赐尚书官属履也。”

刘向《列仙传·卷上·王子乔》:“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呜。游伊、洛之问。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巅。’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亦立祠于缑氏山下及嵩高首焉。”

缑(音钩):缑氏山,山名。在河南偃师县。

刘义庆《幽明录·卷三》:“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迷不得返。经十三日,粮食乏尽,饥馁殆死。遥望山上有一桃树,大有子实,而绝岩邃涧,永无登路。攀援藤葛,乃得至上。各啖数枚,而饥止体充。复下山,持杯取水,欲盥漱,见芜菁叶从山腹流出,甚新鲜,复一杯流出,有胡麻糁。相谓曰:“此知去人径不远。”便共没水,逆流二三里,得度山,出一大溪。溪边有二女子,资质妙绝。见二人持杯出,便笑曰:“刘、阮二郎捉向所流杯来”。晨,肇既不识之,何缘二女便呼其姓,似如有旧,乃相见而悉。问:“来何晚耶?”因邀回家。其家筒瓦屋,南壁及东壁各有一大床,皆施绛罗帐,帐角悬铃,金银交错。床头各有十侍婢。敕云:“刘、阮二郎,经陟山岨,向虽得琼实,犹尚虚弊,可速作食!”食胡麻饭、山羊脯、牛肉,甚甘美。食毕,行酒,有一群女来,各持五三桃子,笑而言:“贺汝婿来。”酒酣作乐,刘、阮欣怖交并。至暮,令各就一帐宿,女往就之,言声轻婉,令人忘忧。十日后,欲求还去。女云:“君已来是,宿福所牵,何复欲还邪?”遂停半年,气候草木是春时,百鸟啼鸣,更怀悲思,求归甚苦。女曰:“罪牵君,当可如何!”遂呼前来女子有三四十人,集会奏乐,共送刘、阮,指示还路。既出,亲旧零落,邑屋改异,无复相识。问讯得七世孙,传闻上世入山,迷不得归。至晋太元八年,忽复去,不知何所。

周颐:指周敦颐。曾写《爱莲说》。

阳公麾日,武乙射天。唐宗三鉴,刘宠一钱。

【注】麾日:谓挥戈而使日却行。《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与韩搆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撝之,日为之反三舍。”高诱注:“撝日令反,却行三舍。”麾:同“挥”。

阳公:指鲁阳公。战国时楚鲁阳邑公,传说为挥戈使太阳返回的英雄。楚平王之孙,为楚大夫,守鲁阳县。

武乙:子姓,名瞿,商王庚丁之子,商朝第二十七任君主。

《史记·殷本纪第三》:“帝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博,令人为行。天神不胜,乃僇辱之。为革囊,盛血,卬而射之,命曰‘射天’。武乙猎於河渭之间,暴雷,武乙震死。”

唐宗:唐太宗。

《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二·魏徵传》:“帝后临朝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

刘宠:字祖荣。东莱牟平(今山东烟台市牟平区)人。东汉时期宗室、大臣,西汉齐悼惠王刘肥之后。年轻时跟随父亲刘丕学习,因通晓经学被举荐为孝廉,出任东平陵县令,有仁惠之政。之后连续担任豫章、会稽太守。在会稽郡时,简除烦苛政令,禁察官吏的非法行为,政绩卓著。后被升职入京,山阴县有五六位须眉皓白的老人,特意从乡下远来给他送行,每人带了百文钱赠送他。他不肯接受,只是从许多钱中挑选一个最大的收下。因此,被后人称为“一钱太守”。其后历任将作大匠、宗正、大鸿胪等职,更两次担任司空,一次任司徒、太尉,每次罢官后都回到家乡,最后得以寿终。

《后汉书·循吏列传第六十六·刘宠传》:“宠简除烦苛,禁察非法,郡中大化。征为将作大匠。山阴县有五六老叟,尨眉皓发,尨,杂也。老者眉杂白黑也。自若邪山谷闲出,若邪,在今越州会稽县东南也。人赍百钱以送宠。宠劳之曰:‘父老何自苦?’对曰:‘山谷鄙生,未尝识郡朝。它守时吏发求民闲,至夜不绝,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年老遭值圣明,今闻当见弃去,故自扶奉送。’宠曰:‘吾政何能及公言邪?勤苦父老!’为人选一大钱受之。”

《三国志·吴书四·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四》:“刘繇,字正礼,东莱牟平人也。齐孝王少子封牟平侯,子孙家焉。繇伯父宠,为汉太尉。”裴松之注引《续汉书》曰:“繇祖父本,师受经传,博学群书,号为通儒。举贤良方正,为般长,卒官。宠,字祖荣,受父业,以经明行修,举孝廉,光禄(大夫)察四行,除东平陵令。视事数年,以母病弃官,百姓士民攀舆拒轮,充塞道路,车不得前,乃止亭,轻服潜遁,归脩供养。后辟大将军府,稍迁会稽太守,正身率下,郡中大治。徵入为将作大匠。山阴县民去治数十里有若邪中在山谷间,五六老翁年皆七八十,闻宠迁,相率共送宠,人赍百钱。宠见,劳来曰:‘父老何乃自苦远来!’皆对曰:‘山谷鄙老,生未尝至郡县。他时吏发求不去,民间或夜不绝狗吠,竟夕民不得安。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吏稀至民间,年老遭值圣化,今闻当见弃去,故戮力来送。’宠谢之,为选受一大钱,故会稽号宠为取一钱太守。其清如是。宠前后历二郡,八居九列,四登三事。家不藏贿,无重宝器,恒菲饮食,薄衣服,弊车羸马,号为窭陋。三去相位,辄归本土。往来京师,常下道脱骖过,人莫知焉。宠尝欲止亭,亭吏止之曰:‘整顿传舍,以待刘公,不可得止。’宠因过去。其廉俭皆此类也。以老病卒于家。”

叔武守国,李牧备边。少翁致鬼,栾大求仙。

【注】叔武:卫成公之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

少翁:汉武帝时齐方士名。曾以方术致已卒王夫人之魂魄于武帝前,被拜为文武将军。

《史记·孝武本纪》:“其明年,齐人少翁以鬼神方见上。上有所幸王夫人,夫人卒,少翁以方术,盖夜致王夫人及灶鬼之貌云,天子自帷中望见焉。”

栾大:西汉武帝时人。本为胶东王宫人,与少翁同学方术,后由胶东康王王后荐于武帝,诈称曾入海见仙人,可得长生不死之药,被任为五利将军,封乐通侯,妻以公主,贵倾朝廷。后治行装,东入海求仙,不验被杀。

《史记·孝武本纪第十二》:“天子既诛文成,后悔恨其早死,惜其方不尽,及见栾大,大悦。大为人长美,言多方略,而敢为大言,处之不疑。大言曰:‘臣尝往来海中,见安期、羡门之属。顾以为臣贱,不信臣。又以为康王诸侯耳,不足予方。臣数言康王,康王又不用臣。臣之师曰:‘黄金可成,而河决可塞,不死之药可得,仙人可致也。’臣恐效文成,则方士皆掩口,恶敢言方哉!’”

彧臣曹操,猛相苻坚。汉家三杰,晋室七贤。

【注】彧:荀彧。

臣:臣服。

《三国志·魏书第十·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而袁绍已夺馥位,待彧以上宾之礼。彧弟谌及同郡辛评、郭图,皆为绍所任。彧度绍终不能成大事,时太祖为奋武将军,在东郡,初平二年,彧去绍从太祖。太祖大悦曰:‘吾之子房也。’以为司马,时年二十九。”

王猛:十六国时北海剧县(今山东寿光南)人,字景略。出身寒门,少贫贱,鬻畚箕为业。性严谨,博学好兵书。初隐居华阴山,东晋桓温进兵关中,乃往见,扪虱而谈天下大势。温邀之南下,恐不为所容,乃止。后佐前秦主苻坚,迭任中书侍郎、京兆尹、吏部尚书、尚书左仆射、司隶校尉等职,参与枢机决策。抑制贵戚豪强,加强集权,擢拔贤俊,实行法治,刷新吏治,发展农桑,使前秦国力强盛。建元六年,率十万大军灭前燕,留镇邺(今河北临漳西南),都督关东六州诸军事。后入朝为丞相,军国内外机务,莫不归之。临终坚问以后事,劝勿攻东晋;坚不听,遂有淝水之败。谥武侯。

苻坚:十六国时前秦国君。略阳临渭人,氐族,一名文玉,字永固。苻雄子。博学多才,有经世志。初为东海王,苻健入关拜龙骧将军。东晋穆帝升平元年,杀苻生自立,去帝号,称大秦天王,改元永兴。重用王猛等人掌机要,参国事,抑制豪酋,强化王权,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提创儒学,整饬军政。先后攻灭前燕、前凉、代国,威服诸邻国,统一北方大部,并夺东晋之益州。建元十九年征调步骑九十万南攻东晋,于淝水为东晋军所败。各族首领乘机叛而自立。建元二十一年为后秦姚苌擒杀。在位二十七年,前秦由是瓦解。

《史记·高祖本纪第八》:“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世说新语·任诞》:“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晋书·列传第十九·嵇康传》:“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

居易识字,童乌预玄。黄琬对日,秦宓论天。

【注】居易:指白居易。

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之’字、‘无’字示仆者,仆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则知仆宿习之缘,已在文字中矣。”

童乌:指扬雄之次子扬信,字子乌,自幼聪慧,有神童之称。

预:参与。通“与”。

玄:《太玄经》。

扬雄《法言·问神卷第五》:“育而不苗者,吾家之童乌乎?九龄而与我《玄》文。”李轨注:“童乌,子云之子也。仲尼悼颜渊苗而不秀,子云伤童乌育而不苗。”

黄琬:字子琰。江夏郡安陆县(今湖北安陆北)人。东汉中后期名臣,尚书令黄香曾孙、太尉黄琼之孙。早年时即聪慧善辩。后任五官中郎将,因公平选举而得罪权贵,被诬陷为朋党,遭禁锢二十余年。直到光和末年,才为太尉杨赐举荐,解锢拜为议郎。迁青州刺史,转任侍中。中平初年,出任右扶风,征拜为将作大匠,历任少府、太仆。后出任豫州牧,讨平寇贼,安定一州,政绩为天下表率,封关内侯。董卓秉政之时,征召黄琬入朝为司徒,又迁太尉,进封阳泉乡侯。因与杨彪一同反对董卓迁都长安而被免职。不久拜光禄大夫,转任司隶校尉,与司徒王允等共同谋划诛杀董卓。李傕、郭汜攻入长安,收黄琬下狱,不久即遇害,时年五十二岁。

《后汉书·左周黄列传第五十一·黄琼传附孙黄琬传》:“祖父琼,初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傍,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秦宓:字子敕。广汉郡绵竹县(今四川德阳北)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学者。秦宓善舌辩。早年仕于益州牧刘璋麾下,后降刘备。刘备伐吴时,秦宓劝阻,刘备大怒,欲杀秦宓。因诸葛亮及时求情,才保住性命,仅被下狱,后被释放,拜左中郎将、长水校尉。吴蜀同盟后,孙权派张温至成都回访。酒宴之上,秦宓与张温舌战,说得张温无言以对。后官至大司农。建兴四年病逝。

《三国志· 蜀书八·许麋孙简伊秦传第八·秦宓传》:“温复问曰:‘天有头乎?’宓曰:‘有之。’温曰:‘在何方也?’宓曰:‘在西方。诗曰:乃眷西顾。以此推之,头在西方。’温曰:‘天有耳乎?’宓曰:‘天处高而听卑,诗云: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若其无耳,何以听之?’温曰:‘天有足乎?’宓曰:‘有。诗云:天步艰难,之子不犹。若其无足,何以步之?’温曰:‘天有姓乎?’宓曰:‘有。’温曰:‘何姓?’宓曰:‘姓刘。’温曰:‘何以知之?’答曰:‘天子姓刘,故以此知之。’”

元龙湖海,司马山川。操诛吕布,膑杀庞涓。

【注】湖海:湖海之士。形容人志向远大,豪放不羁,不屑与世俗之人往来。

《三国志·魏书七·吕布张邈臧洪传第七》:“陈登者,字元龙,在广陵有威名。又掎角吕布有功,加伏波将军,年三十九卒。后许汜与刘备并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

陈登:字元龙,下邳淮浦(今江苏涟水西)人。东汉末年将领、官员。沛相陈珪之子。为人爽朗,性格沈静,智谋过人,少年时有扶世济民之志,并且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二十五岁时,举孝廉,任东阳县长。虽然年轻,但能够体察民情,抚弱育孤,深得百姓敬重。后来,徐州牧陶谦提拔其为典农校尉,主管一州农业生产。亲自考察徐州的土壤状况,开发水利,发展农田灌溉,使汉末迭遭破坏的徐州农业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百姓们安居乐业,“秔稻丰积”。建安初,奉使赴许,向曹操献灭吕布之策,被授广陵太守。以灭吕布有功,加伏波将军。在广陵多年,多次击败孙策势力。迁东城太守。年三十九卒。其子陈肃,魏文帝时追陈登之功,为郎中。

司马:此指司马迁。

《汉书·司马迁传第三十二》:“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操:指曹操。

《三国志·魏书七·吕布张邈臧洪传第七》:“于是缢杀布。布与宫、顺等皆枭首送许,然后葬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第五》:“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羽救巨鹿,准策澶渊。应融丸药,阎敞还钱。

【注】羽:项羽。

巨鹿:秦代县名。项羽破秦军处﹐在今河北邢台市平乡县。

《史记·项羽本纪第七》:“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

准:寇准。

澶渊:中国的古地名。在今河南濮阳县市南。

《宋史·列传第四十·寇准传》:“既而契丹围瀛州,直犯贝、魏,中外震骇。参知政事王钦若,江南人也,请幸金陵。陈尧叟,蜀人也,请幸成都。帝问准,准心知二人谋,乃阳若不知,曰:‘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诛也。今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远地,所在人心崩溃,贼乘势深入,天下可复保邪?’遂请帝幸澶州。”

应劭《风俗通·卷七》:“司徒中山祝恬字伯休,公车征,道得温病。过友人邺令谢著,著拒不通,因载病去。至汲,积六七日,上客舍中。诸生曰:‘今君所苦沉结,困无医师。闻汲令好事,欲往语之。’恬曰:‘谢著,我旧友也,尚不相见视;汲令初不相知,语之何益。死生命也,医药曷为?’诸生事急,坐相守,吉凶莫见,收举便至寺门口白。时令汝南应融义高闻之惊愕,即严便出,径诣床蓐,手自擦摸,对之垂涕,曰:‘伯休不世英才,当为国家干辅。人何有生相知者,默止客舍,不为人所知,邂逅不自贞哉!家上有尊老,下有弱小,愿相随俱入解傅。’伯休辞让,融遂不听,归取衣车,厚其荐蓐,躬自御之,手为丸药,口尝粥,身自分热。三四日间,加甚劣极,便制衣棺器送终之具。后稍加损,又谓伯休:‘吉凶不讳,忧怖交心,间粗作备具。’相封悲喜。宿止傅中数十余日,伯休强健,入舍后室家酣宴乃别。”

《后汉书》亦载。(未找到出处)

《艺文类聚·卷六十六·产业部下·钱》:“《汝南先贤传》曰:平舆阚敞,为郡五官掾,太守弟五常被征,以奉钱百三十万寄敞,敞埋置堂上,后常举家患死,唯有孤孙九岁,临死语云,吾有钱三十万,寄掾阚敞,孙长大来求敞,敞见之悲喜,取钱尽还之,孙曰:‘祖唯言三十万尔,今乃百三十万,诚不敢当。’敞曰:‘府君疾困,谬言尔,郎君无疑。’”阚敞(音看):亦“阎敞”。

范居让水,吴饮贪泉。薛逢羸马,刘胜寒蝉。

【注】范:指范柏年。范柏年:梁州(今汉中)人,祖籍梓潼(今四川梓潼县),后来移居梁州华阳县(在今勉县境)。南朝宋时期官员、将领。在梁州做州将时,州刺史派他到京师建康见宋明帝并请示机宜。明帝在问及梁州是否有贪水时,范柏年灵巧答对,留下了“廉泉让水”故事。后来范柏年历位内外官职,最终官至梁州刺史。

让水:又名逊水,在陕西褒城县 (今勉县)。

《南史·列传第三十七·胡谐之传附范柏年小传》:“柏年本梓潼人,土断属梁州华阳郡。初为州将,刘亮使出都谘事,见宋明帝。帝言次及广州贪泉,因问柏年:‘卿州复有此水不?’答曰:‘梁州唯有文川、武乡,廉泉、让水。’又问:‘卿宅在何处?’曰:‘臣所居廉让之间。’帝嗟其善答,因见知。”

吴:指吴隐之。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今山东鄄城县)人。曹魏侍中吴质的六世孙,东晋时期廉吏、名士。善于清谈,博涉文史,以儒雅显名。得到吏部尚书韩康伯赏识,受荐出仕,历任散骑常侍、著作郎。元兴元年,出任龙骧将军、广州刺史,领平越中郎将。特意经过“贪泉”,饮水赋诗明志。治理广州期间,力矫贪渎腐败,以清廉著称。义熙八年,授金紫光禄大夫。十年,去世,获赠左光禄大夫、散骑常侍。

贪泉:泉名。在广东南海县。晋吴隐之操守清廉,为广州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相传饮此水者,即廉士亦贪。 隐之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愈厉。事见《晋书·良吏传·吴隐之》。

《晋书·列传第六十·良吏·吴隐之传》:“朝廷欲革岭南之弊,隆安中,以隐之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假节,领平越中郎将。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终始不易。”

薛逢:薛逢,字陶臣,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市)人,唐代诗人。唐武宗会昌元年辛酉科崔岘榜进士第三人。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议论激切,屡忤权贵,故仕途颇不得意。《全唐诗》收录其诗一卷。《旧唐书》卷一九零,《新唐书》卷二零三皆有传。

羸(音雷):瘦弱。

王定保《唐摭言》卷三《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薛监晚年厄于宦途,尝策羸赴朝,值新进士榜下,缀行而出。时进士团所由辈数十人,见逢行李萧条,前导曰:‘回避新郎君。’逢冁然,即遣一介语之曰:‘报道莫贫相!阿婆三五少年时,也曾东涂西抹来。’”

刘胜:东汉颍川阳翟(今禹州)人,字季陵。曾任蜀郡太守,后去官在家,闭门谢客,只有逢年过节,致敬郡县的答问,但无所褒贬。

寒蝉:寒天的蝉。秋深天寒,蝉即不鸣,故常以遇事不敢讲话比作寒蝉。《后汉书·党锢传·杜密》:“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李贤注:“谓寂默也。《楚词》曰:‘悲哉秋之为气也,蝉寂漠而无声。’”

《后汉书·党锢列传第五十七·杜密传》:“后密去官还家,每谒守令,多所陈托。同郡刘胜,亦自蜀郡告归乡里,闭门埽轨,无所干及。太守王昱谓密曰:‘刘季陵清高士,公卿多举之者。’密知昱激己,对曰:“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今志义力行之贤而密达之,违道失节之士而密纠之,使明府赏刑得中,令问休扬,不亦万分之一乎?”昱惭服,待之弥厚。”

捉刀曹操,拂矢贾坚。晦肯负国,质愿亲贤。

【注】捉刀:本指三国时曹操自以为形陋,不足以雄远国,乃使崔季珪代见匈奴使者,而自己捉刀立于床头,假冒侍卫的故事。典出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后称替人作文章或代人做事为“捉刀”。

《世说新语·容止》:“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圭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贾坚:贾坚,字世固,勃海郡人,十六国时期前燕大臣,以箭术精妙而闻名当时。其祖父、父亲都曾在晋朝做过官。范亨《燕书》有贾坚传。在后赵任殿中督,冉魏建立后不愿为官,于是返回乡里,招募部曲数千家,以求自保。永和六年,贾坚被慕容评俘虏,投降前燕。受到慕容儁、慕容恪的赏识,任命为乐陵太守。升平二年,东晋攻陷山茌县,俘虏贾坚,宁死不降,为前燕死义尽忠。

《太平御览》卷七四四引晋范亨《燕书》:“贾坚字世固,弯弓三石余。烈祖以坚善射,故亲试之。乃取一牛置百步上,召坚使射,曰:‘能中之乎?’坚曰:‘少壮之时,能令不中;今年已老,正可中之。’恪大笑。射发一矢,拂脊;再一矢,磨腹。皆附肤落毛,上下如一。恪曰:‘复能中乎?’坚曰:‘所贵者以不中为奇,中之何难?’一发中之。坚时年六十余,观者咸服其妙。”

晦:徐晦,字大章,号登瀛,福建晋江市安海镇徐状元巷人。唐朝时期大臣,福建省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唐德宗贞元十八年,状元及第,授栎阳县尉,历任殿中侍御史、尚书郎,迁晋州刺史,入为中书舍人。宝历元年,出任福建观察使,迁工部侍郎,大和四年,拜兵部侍郎,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性情耿直,知恩图报,居官清严,为众人称道。晚年嗜酒,导致失明,以礼部尚书之职,辞官归乡。唐文宗开成三年去世,葬于连江县徐垅花园之原,追赠兵部尚书。

负国:对不起国家。

《新唐书·列传第八十五·杨凭传》:“凭所善客徐晦者,字大章,第进士、贤良方正,擢栎阳尉。凭得罪,姻友惮累,无往候者,独晦至蓝田慰饯。宰相权德舆谓曰:‘君送临贺诚厚,无乃为累乎?’晦曰:‘方布衣时,临贺知我,今忍遽弃邪?有如公异时为奸邪谮斥,又可尔乎?’德舆叹其直,称之朝。李夷简遽表为监察御史,晦过谢,问所以举之之由。夷简曰:‘君不负杨临贺,肯负国乎?’”

质:王质。

《宋史·列传第二十八·王祐传附孙王质传》:“范仲淹贬饶州,治朋党方急,质独载酒往饯。或以诮质,质曰:‘范公贤者,得为之党,幸矣。’世以此益贤之。”

《渑水燕谈录·卷二·名臣》:“初,范文正公贬饶州,朝廷方治朋党,士大夫莫敢往别,王待制质独扶病饯于国门,大臣责之曰:‘君,长者,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顾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

罗友逢鬼,潘谷称仙。茂弘綀服,子敬青毡。

【注】罗友:东晋襄阳人,字它仁。少好学。性嗜酒,不拘小节,常伺人祠祭乞食。初仕荆州为从事,后在桓温府,晋穆帝永和初从平蜀。强于记忆,凡蜀城观宇道路梁竹等,至晋哀帝兴宁三年,犹能为桓温言之,曾无错漏。后为襄阳太守。累迁广、益二州刺史。举其大纲,不存小察,吏民安悦。

《世说新语·任诞》:“襄阳罗友有大韵。” 刘孝标注引孙盛《晋阳秋》 :“友字它仁,襄阳人。少好学,不持节俭。性嗜酒,当其所遇,不择士庶。又好伺人祠,往乞余食,虽复营署垆肆,不以为羞。桓温常责之曰:‘君太不逮! 须食,何不就身求?乃至于此!’友傲然不屑,答曰:‘就公乞食,今乃可得,明日已复无。’温大笑之。始仕荆州,后在温府。以家贫乞禄,温虽以才学遇之,而谓其诞肆,非治民才,许而不用。后同府人有得郡者,温为席起别,友至尤晚。问之,友答曰:‘民性饮道嗜味,昨奉教旨,乃是首旦出门,于中路逢一鬼,大见揶揄,云:“我只见汝送人作郡,何以不见人送汝作郡?”民始怖终惭,回还以解,不觉成淹缓之罪。’温虽笑其滑稽,而心颇愧焉。”

陆友《墨史·卷中·宋》:“潘谷,伊洛间墨师也。墨既精好而价不二,士或不持钱,留券取墨,亦辄与之。苏子瞻闻之,曰‘非市道人也’。尝与诗云:‘一朝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后忽取积券焚之,饮酒三日,发狂浪走,赴井死。人下视之,盖趺坐井中,尚持念珠也。”

茂弘:王导,字茂弘,小字赤龙,琅琊郡临沂县(今山东临沂市)人。东晋开国元勋,政治家、书法家,镇军司马王裁的儿子。出身琅琊王氏,早年便与琅玡王司马睿(晋元帝)友善,后建议其移镇建邺,又为他联络南方士族,安抚南渡北方士族。东晋建立后,先拜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又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王敦之乱”时,拒绝王敦欲废元帝而立幼主的想法。不久,又受元帝遗诏辅立晋明帝。其后进位太保。明帝驾崩后,王导与外戚庾亮等共同辅政,并反对庾亮征历阳太守苏峻入京。“苏峻之乱”平定后,他驳斥众人企图迁都的念头,稳定局势。此后联合太尉郗鉴继续执政,虽与重臣陶侃、庾亮矛盾颇重,但终无大乱。咸康五年,王导去世,年六十四。晋成帝举哀于朝堂,遣使追谥“文献”。葬礼规格同霍光、司马孚,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

綀服:粗麻服。綀(音书):古代一种像苎布的稀疏的织物。

《晋书·列传第三十五·王导传》:“导善于因事,虽无日用之益,而岁计有余。时帑藏空竭,库中惟有綀数千端,鬻之不售,而国用不给。导患之,乃与朝贤俱制綀布单衣,于是士人翕然竞服之,綀遂踊贵。乃令主者出卖,端至一金。其为时所慕如此。”

子敬:王献之。

裴启《语林》:“王子敬在斋中卧,偷入斋取物,幞装,一室之内,略无不尽。子敬卧而不动,偷遂复登厨,欲有所觅。子敬因呼曰:‘偷儿,石漆青毡,是我家旧物,可特置不?’于是群贼始知其不眠,悉置物惊走。”

《晋书·列传第五十·王羲之传附王献之传》:“献之字子敬。……夜卧斋中而有偷人入其室,盗物都尽。献之徐曰:‘偷儿,毡青我家旧物,可特置之。’群偷惊走。”

王奇雁字,韩浦鸾笺。安之画地,德裕筹边。

【注】王奇:字汉谋,号春山。潋江镇人。宋真宗景德元年甲辰特科进士。年青时为县衙掾史,县令于屏风《画雁图》上题有:“只只衔芦背晓霜,昼随鸳鹭立寒塘”诗句,王奇就中续上二句:“晚来渔棹惊飞去,书破遥天字一行。”县令叹为奇才,劝他再接再厉学习。后游学京师,住文靖公李沆客舍。李沆去世时,宋真宗赵恒亲往祭奠,见李沆画屏上有《秋兴》诗:“雁声不到歌楼上,秋色偏欺客路中。宿寺梦回荷叶雨,渡江衣冷荻花风。”经询知为王奇所作,当即召见,特加赞许,准其参加殿试。王奇入试考取进士后赋诗云:“不拜春官为座主,亲逢天子作门生。”在朝任职,官至殿中侍御史。(未找到出处)

雁字:成列而飞的雁群。群雁飞行时常排成“一”或“人”字,故称。

韩浦:长安(今西安)人。五代十国大周显德初年考中进士,北宋太祖开宝年间当过司门郎中。

鸾笺:苏易简 《文房四谱·纸谱》:“蜀人造十色牋,凡十辐为一榻……然逐幅于方版之上砑之,则隐起花木麟鸾,千状万态。”后人因称彩笺为“鸾笺”。牋,同“笺”。

曾慥《类说》卷五十三引杨亿《杨文公谈苑》 曰:“韩浦、韩洎咸有词学。洎尝轻浦,语人曰:‘吾兄为文,譬如绳枢草舍,聊庇风雨。予之为文,是造五凤楼手。’浦窃闻其言,偶得蜀笺,以诗赠洎曰:‘十样蛮笺出益州,寄来新自浣溪头。老兄得此全无用,助尔添修五凤楼。’”

阮阅《诗话总龟·卷四十·诙谐门》引杨亿《谈苑》:“韩浦、韩洎,晋公滉之后,咸有辞学。浦善声调,洎能为古文。洎尝轻浦,语人曰:‘吾兄为文,譬如绳枢草舍,庇风雨而已。予之文是造五凤楼手。’浦一性一滑稽,窃闻其言,因有亲知遗蜀笺,浦作诗与洎曰:‘十样蛮笺出益州,寄来新自浣溪头。老兄得此全无用,助尔添修五凤楼。’”

安之:严安之。唐冯翊人。唐玄宗开元中为河南丞。性毒虐,笞罚人畏其不死,皆杖讫不放起,须其肿愤,徐乃重杖之,懊血流地,苦楚欲死,安之始眉目喜畅,故人吏慑惧。玄宗尝御五凤楼,观者喧溢,乐不得奏。高力士奏安之为理严,请试止之。安之至,以手板画地,曰:“犯此者死。”由是民三日指其画相戒,无敢逾者。

郑綮《开天传信记》:“上御勤政楼大酺,纵士庶观看。百戏竞作,人物填咽。金吾卫士白棒雨下,不能制止。上患之,谓力士曰:‘吾以海内丰稔,四方无事,故盛为宴乐,与百姓同欢,不知下人喧乱如此,汝何以止之?’力士曰:‘臣不能也。陛下召严安之处分打场,以臣所见,心有可观。’上从之。安之到,则周行广场,以手板画地示众,曰:‘犯此者死。’以是终五日酺宴,咸指其地画曰‘严公界境’,无一人敢犯者。”

德裕:李德裕,字文饶,小字台郎,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战略家,中书侍郎李吉甫次子。出身于赵郡李氏西祖,早年以门荫入仕,历任校书郎、监察御史、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浙西观察使、兵部侍郎、郑滑节度使、西川节度使、兵部尚书、中书侍郎、镇海节度使、淮南节度使等职。他历仕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一度入朝为相,但因党争倾轧,多次被排挤出京,至武宗朝方再次入相。他执政五年,外攘回纥、内平泽潞、裁汰冗官、制驭宦官,功绩显赫,被拜为太尉,封卫国公。唐宣宗继位后,他因位高权重而遭忌,五贬为崖州司户。大中三年十二月在崖州病逝,终年六十三岁。唐懿宗年间,追复官爵,加赠左仆射。

筹边:筹划边境的事务。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四·李德裕传》:“西川承蛮寇剽虏之后,郭钊抚理无术,人不聊生。德裕乃复葺关防,缮完兵守。又遣人入南诏,求其所俘工匠,得僧道工巧四千余人,复归成都。……德裕所历征镇,以政绩闻。其在蜀也,西拒吐蕃,南平蛮、蜒。数年之内,夜犬不惊;疮痏之民,粗以完复。”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四·唐纪六十》:“西川节度使郭钊以疾求代,冬,十月,戊申,以义成节度使李德裕为西川节度使。蜀自南诏入寇,一方残弊,郭钊多病,未暇完补。德裕至镇,作筹边楼,图蜀地形,南入南诏,西达吐蕃。日召老于军旅、习边事者,虽走卒蛮夷无所间,访以山川、城邑、道路险易广狭远近,未逾月,皆若身尝涉历。”

平原十日,苏章二天。徐勉风月,弃疾云烟。

【注】平原:平原君。平原君赵胜,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于赵惠文王及赵孝成王时为相,善养宾客,多至数千。赵国平原君、齐国孟尝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后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

平原十日:平原十日饮。后比喻朋友连日欢聚。此典又作“十日欢”、“十日饮”、“宾客平原”、“平原饮”、“清樽十日留”、“平原酒”、“平原张宴”。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第十九》:“秦昭王闻魏齐在平原君所,欲为范睢必报其仇,乃详为好书遗平原君曰:‘寡人闻君之高义,原与君为布衣之友,君幸过寡人,寡人原与君为十日之饮。’平原君畏秦,且以为然,而入秦见昭王。昭王与平原君饮数日,昭王谓平原君曰:‘昔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吾以为仲父,今范君亦寡人之叔父也。范君之仇在君之家,原使人归取其头来;不然,吾不出君于关。’”

苏章:苏章,字儒文,东汉扶风平陵(今属陕西咸阳西北)人。年少博学,善作文,曾负笈从师,不惮千里之遥。汉安帝时,举贤良方正,为议郎。举陈朝政得失,语言率真恳切。后出任武原县令,时逢荒年,开仓放粮赈饥,使三千多户度过饥荒。汉顺帝时任冀州刺史。后调任并州刺史,摧折豪强,触怒了当权者,因而被免官,乃隐居乡里。当时东汉政治日渐腐朽,民生凋敝,有人向朝廷举荐苏章,认为他是定国安邦之贤才,朝廷也愿再任用他,终以年大推辞。家居赵郡,其后代至苏则为魏东平宰相,家族繁衍,形成赵郡苏氏。

二天:恩人。对庇护者的感恩之辞。

赵岐《三辅决录》卷二:“苏章为冀州刺史,行部。有故人为清河太守,按得其好货,乃请太守,设酒,接以温颜。太守喜曰:‘人各有一天,我独有二天。’章曰:‘今日苏孺文与故人欢饮,私恩也;明日冀州刺史自奏事,公法也。’遂举正其罪。”

《后汉书·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第二十一》:“顺帝时,迁冀州刺史。故人为清河太守,章行部案其奸臧。乃请太守,为设酒肴,陈平生之好甚欢。太守喜曰:‘人皆有一天,我独有二天。’章曰:‘今夕苏孺文与故人饮者,私恩也;明日冀州刺史案事者,公法也。’遂举正其罪。州境知章无私,望风威肃。”

徐勉:徐勉,字修仁,东海郡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县)人。南朝梁时期宰相、文学家,南昌相徐融的儿子。年少孤贫,节操清廉。笃志好学,初入国子学,起家西阳王国侍郎。梁朝建立后,拜中书侍郎,转尚书左丞。迁太子詹事,辅佐太子萧统。拜吏部尚书,负责官员铨选,累迁侍中、右仆射、中书令,联合周舍治理朝政,号称贤相,身患足疾,申请退休。大同元年,徐勉去世,时年七十,获赠特进、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谥号“简肃”。

风月:清风明月。泛指美好的景色。亦指闲适之事。

《梁书·列传第十九·徐勉传》:“勉居选官,彝伦有序,既闲尺牍,兼善辞令,虽文案填积,坐客充满,应对如流,手不停笔。又该综百氏,皆为避讳。尝与门人夜集,客有虞皓求詹事五官,勉正色答云:‘今夕止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故时人咸服其无私。”

《南史·列传第五十·徐勉传》:“勉居选官,彝伦有序。既闲尺牍,兼善辞令,虽文案填积,坐客充满,应对如流,手不停笔。又该综百氏,皆避其讳。尝与门人夜集,客有虞皓求詹事五官。勉正色答云:‘今夕止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故时人服其无私。”

弃疾:辛弃疾。

云烟:比喻容易消失的事物。辛弃疾《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万事云烟忽过,一身蒲柳先衰。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舜钦斗酒,法主蒲鞯。绕朝赠策,苻卤投鞭。

【注】舜钦:苏舜钦。苏舜钦,字子美,梓州铜山县(今四川中江县)人,生于开封。北宋时期大臣,参知政事苏易简孙子。景祐元年,考中进士,出任蒙山县令,历任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位。支持范仲淹推行的庆历革新,遭到御史中丞王拱辰劾奏,罢职闲居苏州,修建沧浪亭。庆历八年,担任湖州长史,未及赴任,因病去世,时年四十一岁。提倡古文运动,善于诗词,与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合称“苏梅”,著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苏舜钦集》16卷,《四部丛刊》影清康熙刊本,今存《苏舜钦集》。

斗酒:一斗酒。

陆友《研北杂志·卷上》:“苏子美豪放不羁,好饮酒,在外舅杜祁公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公深以为疑,使子弟密觇之,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至‘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遽抚掌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引一大白。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此天以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白。公闻之,大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为多也。’”

法主:李密。李密,字玄邃,一字法主,京兆郡长安县(今陕西西安市)人,祖籍辽东郡襄平县(今辽宁省辽阳市),隋末唐初割据群雄之一。西魏名将李弼的曾孙。以父荫为左亲侍。好读书,尤喜兵法,与杨玄感友善。大业九年,参与杨玄感起兵反隋,兵败被捕,于押送途中逃脱,隐匿民间。十二年,投瓦岗翟让军,联合附近各小股义军,破金堤关,于荥阳大海寺设伏,击杀隋将张须陀。颇受翟让信任,自统军,号蒲山公营。次年,克兴洛仓,散粮济贫,百姓纷纷来投。众至数十万,占领河南大部郡县。被翟让推为主,据洛口(今河南省巩义市),称魏公,年号永平。发布檄文,声讨炀帝十大罪状。又攻占回洛、黎阳仓,围困洛阳,败隋将王世充。据守黎阳仓,起用降官降将。后设计杀翟让,部众离心。皇泰元年,降东都越王杨侗,封魏国公。时宇文化及率众自江都北上,受命拒之。复与王世充决战,兵败入关降唐,封邢国公。不久,反唐出走被杀。

蒲鞯:垫在牛背上的蒲草垫子。鞯(音尖):衬托马鞍的垫子。《说文》:“鞯,马鞁具也。”

《旧唐书·列传第三·李密传》:“尝欲寻包恺,乘一黄牛,被以蒲鞯,仍将《汉书》一帙挂于角上,一手捉牛靷,一手翻卷书读之。尚书令、越国公杨素见于道,从后按辔蹑之,既及,问曰:‘何处书生,耽学若此?’密识越公,乃下牛再拜,自言姓名。又问所读书,答曰《项羽传》。越公奇之,与语,大悦,谓其子玄感等曰:‘吾观李密识度,汝等不及。’于是玄感倾心结托。”

《新唐书·列传第九·李密传》:“李密,字玄邃,一字法主,其先辽东襄平人。……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

绕朝:春秋时秦国人。秦康公时大夫。晋士会奔秦,为秦谋,晋人患之。乃使魏寿馀伪以魏归于秦而诱士会归晋。绕朝于士会将行时,以策赠之曰“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

《左传·文公十三年》:“乃使魏寿余伪以魏叛者以诱士会,执其帑于晋,使夜逸。请自归于秦,秦伯许之。履士会之足于朝。秦伯师于河西,魏人在东。寿余曰:‘请东人之能与夫二三有司言者,吾与之先。’使士会。士会辞曰:‘晋人,虎狼也,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不可悔也。’秦伯曰:‘若背其言,所不归尔帑者,有如河。’乃行。绕朝赠之以策,曰:‘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杜预注:“策,马楇。临别授之马楇,并示己所策以展情。绕朝,秦大夫。策,本又作‘筴’。楇,马杖也。”孔颖达正义:“服虔云:‘绕朝以策书赠士会。’杜不然者,寿馀请讫,士会即行,不暇书策为辞,且事既密,不宜以简赠人。传称‘以书相与’,皆云‘与书’,此独不宜云‘赠之以策’,知是马楇。楇,杖也。”

后以“绕朝策”喻指有先见的谋略。

苻卤:指苻坚。卤,同“虏”。蔑称。

投鞭:投鞭断流。后以形容兵众势大。

《晋书·载记第十四·苻坚传下》:“吾闻武王伐纣,逆岁犯星。天道幽远,未可知也。昔夫差威陵上国,而为句践所灭。仲谋泽洽全吴,孙皓因三代之业,龙骧一呼,君臣面缚,虽有长江,其能固乎!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司马光《淝水之战》:“昔武王伐纣,逆岁违卜。天道幽远,未易可知。夫差、孙皓皆保据江湖,不免于亡。今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又何险之足恃乎?”

豫让吞炭,苏武餐毡。金台招士,玉署贮贤。

【注】豫让:战国时,豫让受知于智伯。后,韩、赵、魏三家合力攻杀智伯。豫让为报知遇之恩,矢志复仇。于是漆身为厉,吞炭为哑,改变声音形貌,伺机刺杀赵襄子,事败而死。

吞炭:指吞咽火炭毁嗓子。谓报恩。用豫让吞炭事。参见“吞炭漆身”。

《史记·刺客列传》:“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

《战国策·赵策一》:“晋毕阳之孙豫让,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知伯,知伯宠之。……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识,曰:‘状貌不似吾夫,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又吞炭为哑,变其音。其友谓之曰:‘子之道甚难而无功,谓子有志,则然矣,谓子知,则否。以子之才,而善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子之得近而行所欲,此甚易而功必成。’”

餐毡:后以“餐毡”谓身居异地,茹苦含辛,而心向朝廷。毡(音瞻):加工羊毛或其他动物毛而成的块片状材料。

《汉书·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苏武传》:“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金台:黄金台的省称。比喻延揽士人之处。

玉署:官署的美称。

宋臣宗泽,汉使张骞。胡姬人种,名妓书仙。

【注】宗泽:宋代抗金名将。字汝霖,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进士出身。1126年在磁州(今河北磁县)募集军队,抗击金兵。北宋灭亡后,任东京(今河南开封)留守,联络河北八字军,重用岳飞,屡败金兵。多次上书请高宗还都,收复失地,不被采纳,忧愤成疾,临死前连呼三声“过河”。

张骞:西汉外交家。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封博望侯。奉汉武帝命,先后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出使大月氏,相约共同夹击匈奴。从公元前138年出发到前126年归国,历经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地,途中被匈奴扣留十一年。前119年又奉命出使乌孙,并派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地。加强了中原和西域少数民族的联系,发展了汉朝与中亚各地的交往。

胡姬:指北方或西方的外族少女。

人种:此指传宗接代的人。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阮仲容先幸姑家鲜卑婢,及居母丧,姑当远移,初云‘当留婢’,既发,定将去,仲容借客驴箸重服自追之。累骑而返,曰:‘人种不可失。’即遥集之母也。”

唐时女妓曹文姬,工于翰墨,为关中第一,号为“书仙”。凡求为伉俪者,先投诗一首,以待其自择。那投诗之人,堆山积海而来,文姬只是不理。岷江有任生者,投首诗道:“玉皇殿上掌书仙,一点尘心谪九天。莫怪浓香薰腻骨,霞衣曾惹御炉烟。”文姬得诗,大喜道:“他知我来历。”遂结为夫妻。五年后因歌送春诗,乃对任生道:“妾本上界司书仙,以情爱谪居人世,今当升天,子宜偕行。”遂见朱衣吏持玉版而至道:“李长吉才子新撰《白玉楼记》,召汝书碑。”任生方悟文姬为天上仙女,遂同拜命,举步腾云而去,世因名此地为“升仙里”。

下一篇:《龙文鞭影》四卷(下):二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