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主旋律电影,大家可能会联想到很多,比如《大决战》、《太行山上》、《横空出世》这些都是老电影了,还是上学的时候学校组织看的,现在仍然记忆犹新,可能当时并不能看懂内容,就是觉得不用上课就挺好。

近些年的,《建国大业》、《建军大业》、《建党伟业》三部曲,还有我和我的祖国,当然热度最高的就是战狼系列了,也是褒贬不一的一部电影,在豪取几十亿票房的同时也成了主旋律电影的代名词和调侃爱国情怀的梗。

江湖的演员(电影里的江湖)(1)

美国有兰博,中国有战狼

主旋律电影好不好看,我觉得好看,因为它从剧情、演员阵容、场景场面上来说都是集中了最优质的资源,最关键的一点它本身反映的就是真实的历史,没有夹带太多的私货,拍出来是干嘛的,不是用来赚钱的,是要通过电影的方式来展现一段历史,通过艺术的表现手法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观,从而激发爱国热情。当然这指的是根正苗红的主旋律电影,与商业大片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江湖的演员(电影里的江湖)(2)

要说世界上电影工业的头号强国那肯定非美国莫属了,美国大片陪伴了无数人的成长,包括我在内从小是看美国电影长大的,经典电影真的是数不过来。

美国电影好看这是必须承认的,而且美国也拍主旋律电影,只是没有直白的表达爱国,但是处处体现爱国主旋律,就像近期上映的《壮志凌云2》,就是美国空军赞助的主旋律电影,目的是宣传美国空军,吸引年轻人报国参军。

当年壮志凌云第一部一上映就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报国参军,阿汤哥驾驶着F14战机驰骋蓝天的经典画面成了空军的绝佳宣传片。

江湖的演员(电影里的江湖)(3)

男神

总有人说美国因为没有限制是随便拍的才拍得出好电影,我觉得这就是胡扯了,没有哪个国家能让你完全自由发挥,美国电影里面的雷区也很多。

还有就是难道非要拍点突破制度的东西才能体现出自己的水平么,拍不出好电影很大原因是水平问题,不要都让制度背锅。就拿《怦然心动》、《大鱼》这两个电影来说,也没涉及什么敏感题材人家不是照样拍出了好电影,关键是能不能把一个普通的故事讲好,多从生活中挖掘,而不是曲高和寡的样子拍一些脱离群众的电影,最后怪大家欣赏不来。

江湖的演员(电影里的江湖)(4)

江湖的演员(电影里的江湖)(5)

非常美好的镜头

江湖的演员(电影里的江湖)(6)

江湖的演员(电影里的江湖)(7)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美国电影里面的黑人都是通情达理、家庭和睦,事实什么样子就不说了,而且美国电影的主角一般是白人、配角最好再来个亚裔一般是学霸的形象,再来个插科打诨的黑人,再加上拉美移民,种族凑齐、皆大欢喜,电影只是一种加工过的表现形式而已,而且一直是美国宣传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改变观众的认知。

在美国拍的战争电影里,它自己始终都是正义的一方、值得同情的一方,即使是反应人性、反思战争的电影,美国人依然是主角而且充满了人心光辉。

而且电影里的苏联包括现在的俄罗斯基本都是反面角色,甚至抹杀了苏联在二战中的贡献,所以有了美国在电影里消灭了90%的德国人的梗。下面我举几部电影的例子来说明。

第一部《兵临城下》即使今天我依然认为这是最好的讲述二战狙击手的电影,但是不得不提其中的几个槽点:1.电影开头就是裘德洛扮演的苏联传奇狙击手瓦西里被塞上火车运往前线的场景,火车门被长官锁死,在运输船上念着母亲的来信鼓舞士气,面对敌人空袭有逃生的士兵会被射杀,这些镜头把苏联军队的长官塑造成了刽子手的形象,有明显的的抹黑嫌疑。

江湖的演员(电影里的江湖)(8)

2.第二个名场面就是面对溃败的部队时后方的督战队架起了机枪开始射杀逃兵,这属实有点离谱,苏联并没有这么强悍的督战队,要说最有名的督战队还是法兰西正白旗的,要是按这个打法德国人没打过来,苏联自己就把人杀光了。

江湖的演员(电影里的江湖)(9)

现在很多人开始否定历史、否定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跟美国电影不无关系,如果没有苏联牵制德军主力恐怕盟军会被围困在英伦三岛不能上岸,二战欧洲战场的转折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而不是诺曼底登陆。

有人说是美国支援的飞机、坦克帮助苏联人打败了德军,拜托你去好好看看历史,美国的援助对于苏德战场的大会战起的作用微乎其微,不能决定战场走向,是靠苏联军民的艰苦斗争才取得了最终胜利,插上柏林城头的是镰刀锤子,而不是星条旗。

第二部《孤独的幸存者》,这部电影讲的是美国海豹小队去阿富汗执行任务的故事,海豹小队潜入阿富汗山区执行任务,遇到了牧羊人如何圣母光环加持,为了体现人性放过了他,结果引来了塔利班的追杀,一下就把自己塑造成了正面人物,然后一路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奋勇拼杀,在少数有人性的村民帮助下最终逃脱。这种套路可以说是美国电影最常见的表现形式。

江湖的演员(电影里的江湖)(10)

江湖的演员(电影里的江湖)(11)

美国电影的惯用手段就是把自己塑造成弱势的一方,从而利用观众的同情心,掩饰自己入侵别国的事实。当飞行员驾驶战机被击落,然后被敌人追杀时,大家的注意力都是飞行员如何逃脱凶恶敌人的追杀而自然站在飞行员一边,换个角度想想本国军队追击闯入国境的外国飞行员,错在哪?

江湖的演员(电影里的江湖)(12)

江湖的演员(电影里的江湖)(13)

人家保家卫国怎么就是反派

说完美国电影再说一下中国电影,中国电影不缺精品,比如紫日、红樱桃、冲出亚马逊都是很优秀的电影,我们有自己的电影风格,没必要什么都向好莱坞看齐,槽点最多的战狼为什么总是被调侃我觉得有这些原因:

首先战狼这种电影就是纯粹的商业电影模式,跟好莱坞是一个套路,主要是外国电影已经先入为主,大家印象里的英雄都是史泰龙、施瓦辛格那种肌肉硬汉,突然出现一个小个子的中国人当无敌英雄会很难接受。

江湖的演员(电影里的江湖)(14)

江湖的演员(电影里的江湖)(15)

客观来说为啥美国大片兰博打一堆人就合理,换成中国人就不行了么。其次在电影表现形式上确实有消费爱国主义的嫌疑,说得直白点就是表现得太直接了,没有学会美国电影的精髓,事实上给了观众一种商业大片混搭主旋律的感觉,电影体现的是个人英雄主义在爱国精神的加持下变得无敌,少了让观众表达同情的套路。

中国历史悠久、好故事数不胜数,就拿抗美援朝来说,这场战争涌现出来无数战斗英雄和可歌可泣的故事,就算按照历史事实来拍不需要加工就已经很精彩了,但是目前为止的新电影还没有特别优秀的作品,甚至不如把英雄儿女、上甘岭这些老电影重映。

之前《金刚川》上映的时候我还满怀期待地去电影院看了,结果真的太失望了,这明显是把一个小的战斗场面重复了三遍,而且这部电影的核心就是歪的,夹带了导演个人的私货。中国志愿军入朝作战是为了保家卫国而不是为了军人个人的立战功,搞得我们军队都像好战分子一样。

江湖的演员(电影里的江湖)(16)

而且我们之所以取得最终的胜利靠的是全国人民的团结一致还有全军将士的英勇无畏,最根本的是我们进行的是正义之战,电影中表现的只是极致的个人英雄主义,大部队给个别战士当背景,没有一个全面的战争观,就算是个人英雄主义。

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了无数的英雄人物,随便一个都足够精彩,但是却把高射炮打飞机的故事拍了两个小时,几乎让人昏昏欲睡。

最邪恶的一点就是美国飞行员的视角,美国飞行员看到志愿军用人支起来的桥时放弃了投弹,并且感叹看到了神迹,最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大兵才是电影里最立体的人物,一开始的引经据典到牛仔帽和塔台呼应,活生生一个有人性的美国牛仔,有明确的精神来源,衬托出志愿军反而没有精神支柱,完全靠血肉之躯和兄弟感情,思想单薄。这部电影完全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或者就是不想表达。

中国导演并不是拍不出好电影,也不是没有好的素材,何必一味地追求好莱坞风格,什么是好的艺术,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的就是好的艺术,电影也一样,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拍出来所谓的大片,完全是脱离群众的审美,然后又把票房失利归结为观众欣赏水平低,烂片横行的原因是市场需求。

如果有好电影谁愿意再去看烂片呢,夜宴、无极这种电影即使把它的艺术成分描绘到什么高度也不能改变烂片的事实啊。并不是让人看不懂的东西就是高级,也不是非得拍点违禁题材才能体现出导演水平。

能把简单的故事拍得精彩才是一个导演最大的能力,如果只是想着怎么圈钱那是不可能拍出优秀作品的,资本的目的就是短时间吸引眼球,从而赚取最大的收益,没有深刻的思想和长时间的艺术加工是没办法提升艺术水平的。

好电影叫好不叫座、烂片热度高赚的盆满钵满,如此恶性循环必然是烂片驱逐好电影的整个电影市场的衰落。

文化影响力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部分,美国的电影就是美国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持续不断地向全世界输出美国价值观,电影里的美国大兵都是正义的、有人性的、会独立思考的,美国孩子上学都是轻松快乐的,经过长时间的潜移默化自然就形成了对这个国家的好感,实际上混淆了真正的事实。

每天宣传独立思考和自由的精神,这种自由不过是别人想看到的,是让你否定自己的历史、文化、国家,最终陷入迷茫混乱失去核心价值观,看起来是思考者、清醒着者实际是没有立场的空壳躯体,变成可悲的工具。

利比亚、伊拉克的人民反对独裁要自由民主,最终沦为难民,确实实现了自由,难民可以去任何地方流浪。借用朱莉的名言:他们失去了一切,但是他们获得了自由。西方那一套自由理论估计自己都不用,但是要让别人接受,伊拉克、利比亚在这种国情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会陷入内乱,而且战前的生活水平很高,生活富足,这对普通人来说不是最大的自由么?推翻了萨达姆、卡扎菲,普通人又得到了什么,只不过换了一个领导者,反而陷入无休止的混乱,最终赢家只有西方而已。

江湖的演员(电影里的江湖)(17)

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所以无论电影业还是生活中都应该有一种文化自信的态度,应该站在符合国家利益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只会批判反思的所谓清醒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