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中赤兔,人中吕布;三姓家奴,亦是吕布。跳槽虽属吕布最出名,但三国时期这样的人其实多着呢。这里就说一个更让人厌恶的——他三易其主,在打算改投第四个主子时,终因泄密被杀,结束了反复无常的一生。这人姓,字子度。在我看来啊,他是既不通达,也不自度,而官瘾超猛,行事孟浪,最终害了全族性命。那么,具体是怎么回事呢?老规矩,三国就讲个“三”,孟达归纳有“三不达”。请各位师友多多指教[作揖][作揖]

谁擒孟达(孟达不达)(1)

三国时期将领,不通达,不自度

1、毫无忠诚之心

就对第一个主公刘璋而言,孟达是会同好友法正,一起入蜀主动依附效忠的。但因没有得到高官厚禄,又伙同张松、法正,转身把刘璋卖给了刘备。近代历史学家蔡东藩曾评价这个“卖主三人组”说:对刘璋你们可辅则辅之,不可辅则一走了之么;毕竟卖主而求荣,绝非人臣之道啊!

要说还是刘备看人准啊,对法正那是用足用好、十分重视,任其为第一谋士,封为蜀郡太守(首都市长)。但对孟达却有点看不上加不放心,先扔到偏远边境之城任太守,后又派义子刘封去管辖监督。只是不忠的“孟不达”还是防不住,为了升官发财,他又带队跳槽去了曹魏。

魏文帝曹丕倒是看好孟达,说他有“将帅之才,卿相之器”,封候拜将,并委其以西南重任。这可能也有千金买马骨的嫌疑,是希望吴蜀之人多来投降吧。孟达风风光光地享受了几年,但曹丕一死,心里就又不踏实、不安分了。“不达兄”一边与蜀汉眉来眼去,一边还谋划投奔东吴的备用方案,却最终被仲达兄(司马懿)识破并用计斩杀。这老话说得好啊:可以再一再二,不可再三再四。

谁擒孟达(孟达不达)(2)

三国志游戏中的孟达,魅力值确是人见人厌

2、欠缺仁义之德

《三国志》中未见孟达的传记,暂无对其个人评价的直接依据。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的好基友法正足智多谋,“然不以德素称也”。就是说法正品德不行啊,掌权后睚眦必报,对与他有过小矛盾的人统统报复,常因私仇而乱杀人。气量不大、仁义不足,也难怪他们组队卖主了。曹魏重要谋士刘晔就评价孟达是“不感恩怀义”之人。

再来说说孟达身边的人。在被司马懿围城后,他的外甥邓贤、亲信部将李辅开城投降,把他也给卖了。这从中可看出,一是他的亲信之人也是此类货色,毫无义气,只求自保。二是他平时对属下应该也缺少仁义,所以大难临头,没人肯为他两肋插刀,只想背后插他两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义”亦不达啊!

3、更无谋事之智

历史留名的古人一般都不简单的,孟达也有不少过人之处。比如能文能武、气宇轩昂,家大业大、私兵不少。魏国同僚评价他“才辩过人”,但我看啊,才辩就是空谈,完全是小事耍聪明,大事犯糊涂,会误国又误身。

一误不救关羽。他和刘封占据的上庸之地,本就是扼守汉中和襄樊的连接通道,应该相互呼应,及时支援。但孟达以城池新占、人心不稳为由不支援、不救助关羽。城池丢失是重罪,但不救关羽,你在蜀汉那也小命难保啊!真不智也。

谁擒孟达(孟达不达)(3)

上庸之地所处位置

二误不信孔明。《三国演义》中孟达欲重归蜀汉时,首先联络的人是李严,而非诸葛亮。当然他与李严同属东州派,道理上是说得通,但诸葛丞相的感觉会怎样呢?而事实上,孟达还是对蜀汉和诸葛亮不够放心,同时与东吴也在谈价码。

三误不防仲达。同朝为官,司马懿又不是无名之辈;而且诸葛亮也有提醒,但孟达仍我行我素,中了司马懿的缓兵之计还欣喜、松懈。连“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基本兵法都不懂?这与司马懿事急从权、随机应变的能力相比,真是相差千里啊!

小胜靠力,中胜靠智,大胜靠德,全胜靠道。孟达也就有点力吧,小势力、小能力而已。

谁擒孟达(孟达不达)(4)

孟达不达,忠义全假;最后吃诈,脑袋搬家。

#创作挑战赛# #优质自荐##我最感兴趣的历史人物##三国人物评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