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烧较常见的是外感(即风寒或风热)与积食,其中风热指细菌与病毒感染等。而积食发烧常易被忽视,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细说中医眼中的积食发烧。

积食发烧又称“心下痞”,多见于10岁以下的小儿,属外源性疾病,发热恶热不恶寒。西医临床常被确诊为肠胃感冒、肠胃炎、急性咽炎等疾病。

怎么知道小儿积食引起的发烧(有可能是积食发烧)(1)

发生原因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伤饱候》有记载:“小儿食,不可过饱,饱则伤脾,脾伤不能磨消于食,令小儿四肢沉重,身体苦热,面黄腹大是也。”因小儿脾胃功能尚未发育完善,过食肥甘厚味,脾胃运化功能降低,超过脾胃消化吸收的最大限度,就会损伤脾胃功能。造成食物在胃肠积滞,而积滞时间过长,发生化热,热蒸于内,导致体温升高,也就发生了积食发烧。

临床症状

积食发烧通常在下午15点以后发病,体温常在38.5度以上

判断积食发烧,首先观察小儿神情,是否眼泪汪汪、两颊绯红,气急、喘,舌苔厚腻,手心脚心热而有汗,有无口气;询问发热前有无食物摄入过量,尤其是肉类食物;有无厌食与便秘;检查是否腹胀,按之软,弹之有气体声。

临床上通常出现不典型症状病例,此时基本可以依据三个方面进行判断。

1、体温是否升高

2、是否有食欲

3、大便是否正常

治疗

积食发烧的治疗,秉持上下通畅的原则。因宿食滞留在胃与肠,如若宿食在胃里,吐出来即可;如若在结肠里,则需要通过排便可治愈。如若小儿体温异常的高,可使用开塞露帮助排便。药物上可选择三黄泻心汤或三黄片,也可采用小儿推拿进行辅助治疗。

治疗过程中,小儿务必禁食,仅可以饮水,亦可熬梨汤饮用。待体温降至36.8度,大便正常排出后,方可进食少量米油(即米粥上面的浓稠液体),保持三日粥调理,循序渐进的进食。这里一定要注意,不可体温稍有下降便开始大肆进补,此举只会导致发烧反复,对疾病没有任何益处。

退烧后有咳嗽症状,可用鱼腥草煮水饮用三日。

怎么知道小儿积食引起的发烧(有可能是积食发烧)(2)

积食发烧并非西医普遍意义上的细菌或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发烧,所以,物理降温起不到任何帮助。而只要找对了源头,治疗上稍微顺势利导便可以轻松的治疗。

疾病的产生来自于没有正确的对待生命,所以便提醒我们。但也告诉我们,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践行呵护生命,餐餐七分饱,养成忌食生冷食物等良好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