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永丰人曾棨出生在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可能那时候明朝刚刚建立没几年,现世还不太安稳,也或许家里太穷,曾棨的出生并没有给曾家带来多大的欢乐,尤其是他父亲明显很嫌恶,就像不是他亲生儿子一样。

父亲不喜欢,曾棨的日子当然不好过,少年和青年时期是都是在放猪,砍柴和给人帮工的间隙中抽出时间读书的。这书是必须读的,而且要读好,因为要改变命运,要逃离这个缺少父爱的家,曾棨唯一的出路就是考秀才,中举人,中进士,步入仕途。

一次,曾棨把猪赶到一个坡地上,就躺在草丛中看起书来。突然,传来女子的呼救声,曾棨循声望去,看到一个男人正把一个女子往小林子里拖。曾棨那时虽说只有十二三岁,对男女之事只是懵懵懂懂,但也知道那个男人要对女人做什么,本能地想施救。可是,拼个头和体力,他肯定不是那个男人的对手,想要保证自己的安全,又能救下姑娘,只能智取。于是,曾棨悄悄捡了几个石块,将自己隐藏在一簇灌木丛中,对着那个男人就扔出第一个石块。平时,猪不听话时,他就用土块扔去打猪过,没想这“技术”能派上救人的用场。那石块飞过去,正中男人后背,男人疼得哎哟一声,四处张望骂道,是谁,有本事出来。曾棨当时也吓着了,怕被男人发现,想找一个更大点的石块,准备男人冲过来时,一下砸昏他。突然,他眼前一亮,发现了一个像狗头一样的骷髅头,于是,计上心来。又向男人扔出一块石头,正中男人小腿,男人差点疼得单膝跪下,然后尖着嗓子怪叫,那男子看到灌木丛中若隐若现晃动的骷髅头,又听到鬼哭狼嚎的声音,吓得丢下姑娘就跑了。那姑娘也不知救她的是人是鬼,惊慌地朝另外方向跑了,曾棨英雄救美的事,就这样戛然而止,没有上演感恩或浪漫的传奇。

明朝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已经中了举人的曾棨在一家学馆教书。有天在街上,看到一个妇人对上门化缘的老和尚不仅不施舍还破口大骂,曾棨刚想去劝说,那妇人竟然端着一盆污水要泼向老和尚,曾棨赶紧冲上去,挡在老和尚面前,结果一盆污水全泼到他身上,又脏又臭。连旁人都看不下去了,指责那个妇人,曾棨反而没事一样,掏出身上一点碎银给了老和尚。老和尚也没道谢,看了一眼那妇人又看了一下曾棨,念叨了一句:阿弥陀佛,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走了。

好人有好报的历史故事(历史传说好人好报)(1)

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夺取侄儿建文帝的皇位,史称明成祖永乐皇帝,永乐二年(1404年)便开科取士。曾棨顺利通过会试,进士及第。在其后的殿试中出现了一个“意外”,试卷一发,考生们就惊呆了,因为按照明朝开国以来开科取士的惯例,殿试的试题都是从四书五经中抽出一段,要考生发表国平天下的对策,可这次的试题却是礼乐制度方面的经文。大概是朱棣夺了侄儿建文帝的皇位,心里有点虚吧,在科考中故意借明尊卑,定礼仪,让这些未来的“朝廷命官”们明白皇帝应有的尊严。

明朝的书生,虽然学过礼乐知识,但重点都放在了四书五经的论述上,一时面对这么一个标新立异的考题,都有点懵,抓耳挠腮苦思冥想。不过,曾棨却作文如泉涌,廷对两万言,句句精彩绝伦,一下子征服了明成祖朱棣,情不自禁地在他的考卷上御批:“贯通经史,识达天人,有讲习之学,有忠爱之诚,擢冠天下,昭我文明。”当即在卷首朱书:第一甲第一名,就算是钦点状元了。

关于曾棨为什么能文思泉涌,答题那么快,很多史书都记载了,是他捡了一个便宜。因为这次的主考官是首辅大臣解缙,这解缙是江西吉安人,也就是曾棨的老乡。不过,解缙最初看好的是江西乡试解元刘子钦,曾主动对刘举人说,小老乡,我很欣赏你,来来来,我给你透露下殿试的考题,包你中状元。让解缙做梦都没想到,自己都不顾身份,冒着泄题的危险主动示好,刘举人竟然不给他面子地说:谢谢解大人,我不要你的帮忙,也能中状元。

好人有好报的历史故事(历史传说好人好报)(2)

明朝状元曾棨真是靠解缙中的状元吗

刘举人是江西乡试解元,就是举人第一名来考进士的,他可以自持才高,但怎么可能目中无人呢,且不说解缙是掌握着考生命运的主考官,单单就算你刘举人有才能中进士,中状元后也要入朝为官,而解缙可是内阁首辅,你娃以后还要在人家手底下混呢。所以,解缙气得吹胡子瞪眼,正巧看到相貌堂堂的曾棨,想着曾棨也是同乡,就把考题透露给了曾棨,曾棨有了准备,当然在殿试的时候就可以洋洋洒洒对答如流了。

不过,解缙虽然气恼刘举人不给他面子,作为明朝的首辅,还算是宰相肚里能撑船,没有在考试中捣鬼报复。不过,刘举人因为准备不足,临场发挥欠佳,在殿试中,连前十名都没有进入。

明朝人喜欢讲因果报应,所以民间有一种说法是,因为曾棨少年时吓走污辱姑娘的流氓,中举后又帮老和尚挡了一盆污水,正如老和尚说的,善有善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