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察秋毫”,意思是能敏锐地看见极微小的事物。形容目光极为锐利,不受欺骗。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明察秋毫”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对齐宣王说:“假如有个人向大王禀告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大王会相信这话吗?”宣王说:“不会。”孟子说:“如今(大王的)恩惠足以施行到禽兽身上了,而功德却体现不到百姓身上,是什么原因呢?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

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成语故事(齐都成语故事明察秋毫)(1)

孟庙孟母断机处碑

在这里,孟子先用了两个生活中的实例来暗示齐宣王:一个人力大无穷,不可能举不起一片羽毛;一个人视力极佳,不可能看不见一车柴禾。他之所以不举羽毛,不看柴禾,并不是因为他缺乏能力,而是因为他不想做。孟子以此来劝戒齐宣王,齐宣王并不是没有实行仁政的能力,而只是缺乏实行仁政的意愿而已。如果齐宣王能实行仁政,肯定会统一天下。孟子用譬喻的方法,生动形象地点明了齐宣王不能实行仁政的原因,层层递进,富有哲理,很有趣味,充分表现了孟子高超的论辩智慧和语言艺术。 (作者:周 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