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扎的站起来(停止挣扎开始躺平后)(1)

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最近的一些变化:

“我很羡慕那些身材好的人,也希望自己能够拥有马甲线。

减肥这件事,我试过很多次,多到数不清,均以失败告终。在这过程中我经常陷入一种痛苦——拥有曼妙身材的理想与不够苗条的事实让我感到挫败与疲惫。

直到我放弃了减肥这件事,停止了挣扎,保证自己的体重在健康范围之内。

现在,我感觉良好。”

挣扎的站起来(停止挣扎开始躺平后)(2)

生活中,我们总会有各种对自己不满意的方面,比如外形、性格、能力等等。这种“我不够好”的想法,会让人感觉很不舒服、焦虑。

“我长得不够好看,脸有点大,而且皮肤也不是很好”

“我很内向,容易感到拘谨,要怎么样才能做到落落大方呢?”

“我做什么事情都没别人做得好,是不是好差劲?”

这些想法在不自觉中将自己与他人进行了比较,于是就产生出自己不如他人的感觉,由此产生挫败感和焦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总是盯着自己的缺点,容易让人产生自我怀疑。

我们要做的,是自我接纳。

对于自我接纳,有很多人存在误解。比如,自我接纳就是摆烂,放弃努力;或者是永远都不会批判自己,对自己无限包容。

事实并非如此,那么真正的自我接纳是怎么一回事呢?

挣扎的站起来(停止挣扎开始躺平后)(3)

“自我”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大概来说就是我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而自我接纳包含了两个层面:

一是能确认和悦纳自己身体、能力和性格等方面的客观存在和正面价值,不因自身的优点、特长和成绩而骄傲;

二是能欣然正视和接受自己现实的一切,不因自身存在的某种缺点而自卑,也不因他人的否定就否认自己、排斥自己。

也就是说,自我接纳的人一方面并不会因为自己有突出的优点而表现得很得意;另一方面能够意识到自己是有缺点的,但却允许自己有缺点,并且不会因此感到沮丧。

自我接纳之所以不容易做到,更多的原因是在“自我”的获得上。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得到他人的关心、认可、尊重等情感需求,以及通过他人的赞许来获得积极关注的需求

但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充满着价值条件——考出好成绩才能得到老师的喜欢、找到好工作才能得到父母的夸奖等等——也就是说想要得到积极关注是有条件的,需要做到某些事情才可以得到,如果没做到就得不到。

有条件积极关注的结果是,孩子们学会了抛弃他们自己的真实感情和愿望,只接受他人赞许的那一部分“自我”。

包含弱点和缺点的那一部分“自我”对应的就是“不够好的”自己。而这种不够好的自己是不被接受的,不允许存在的。

一个人无法接受自己的弱点和错误,只要“好”的那一部分拒绝“不好的”那一部分,“自我”处于不完整的状态,很难和谐,自然也就难以接纳。

就好比只接受阳光的存在,而不接受阳光背后的阴影。难搞。

挣扎的站起来(停止挣扎开始躺平后)(4)

自我接纳是一件需要长期练习的事情。其本质是学会无条件积极关注自己,相信自己,无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无论自己做什么,都是被接纳的被爱的,并不需要自己去做一些事情达成“条件”来交换积极关注。

在开始尝试接纳自己时,最有可能面临的情况是明明知道应该去接纳自己,却总是忍不住批判自己。

比如定下了早睡计划后还是熬夜了,实际上自己也知道调整作息是需要时间的,甚至可能自己根本就不需要早睡,但内心深处还是会有个声音对自己进行批判“你怎么连这么点事情都做不好?定了计划就该好好执行不要有那么多借口”。

而另一方面,又觉得应该接纳自己,不该批评自己,于是又陷入了与自我批评的对抗中。自己也因此感到焦虑,更难入眠,说不定睡得比平时还晚。

这时候我们可以换成旁人的视角来观察自己的心理、身体状态,包括对自己的批判,仅仅是观察,就好像自己是一名观众,去察觉掩藏在批判与焦虑下的自我状态。

当我们长期用这种客观的角度去观察自己内心真实的体验与情绪,就会发现对自己的批判、不满少了很多,在不知不觉种中已经逐渐开始自我接纳了。

好像自己“不够好的”地方也不是那么难接受,也能够相信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