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裙子啥样(JK制服LolitaCosplay与女装)(1)

又名《网络盗图的人在欲望什么?》《角色扮演游戏玩家身份认同分析》《为何现在女装这么盛行》本文是《赛博空间学与赛博学》的第二章-【赛博主体】的第二节-第一部分-上篇,原文标题为(2.2.1 双向赛博化的赛博个体)。本书不定期在本公众号更新。欢迎关注。本书更新期间会进行修改,最终以出版版本为准。

每个赛博主体都会有对内关系,即便是赛博个体,也有对内关系。对于赛博个体来说,他的对内关系就是一种自我符号化。自我符号化表现为自我个体的分裂。赛博个人因为某些原因进入到了赛博空间当中,享受了符号化的欲望。然而对于他来说,现实的个体是有限制,是不自由的。为了更好地享受赛博空间提供的单一符号欲望,他就会对自我进行赛博化构建。而这种构建就是对自我的展开。对于早期的互联网赛博人来说,这种赛博化是呈现在网络游戏中的。因为网络游戏(特别是角色扮演网络游戏),他提供了一个自我赛博化的良好模板。早期的赛博个体在玩角色扮演类的网络游戏的时候,那个被操纵的角色,就是自己的分身。他可以在网络游戏中体验到与现实生活中不一样的身份地位关系,也能按照操控来自由移动。在网络游戏的世界里,不会真正地死亡,也就没有真正的危险。一切都被中介为了符号的单一与赛博空间的地位。其他的都不重要。死亡变得不痛不痒。感情变得虚假正是从这里开始的。早期的网络游戏玩家实际上并不那么赛博化,因为那时候人们认为网络游戏就是另一个现实世界。有一个现象可以表明这样的观点。那时候人玩网络游戏,选择的角色必须符合现实的自己。否则就会被人嘲笑。比如男性只能选择男性角色、女性只能选择女性角色,如果男性选择女性角色,那在现实世界中谈论自己的游戏经历的时候,便会被嘲讽为“人妖”,甚至受到嘲笑与污蔑,认为这个人在现实世界中也是变态、人妖。也就是说,当时的人们认为网络与现实必须符合。正是因为互联网早期这样的赛博化并不明显,所以那时候的网络游戏诞生了很多网络朋友、情侣。很多人把这样的情侣关系延续到了现实生活。成为了现实中的朋友、丈夫与妻子。这是早期良好的、非赛博化的网络环境所创造的“奇观”。那时候人们对于网络聊天、网络游戏,仅仅是看作正常生活的延续。然而,对比现在的网络游戏,在游戏中选择与现实自己差别大的角色已经斯通见惯,或者说,玩网络游戏,就是享受这个脱离现实的快感,享受一个完全不一样自己的快感。这听上去似乎没有什么问题。然而,这就导致了网络空间与现实的脱节。网络上的关系与现实也越来越远。要注意的是,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必然的,他们是网络赛博化构建完善的一个现象。而不是相反的认为是网游中随意选择身份导致了网络赛博化。赛博化是网络发展的必然进程。随着家用电脑的普及、手机的普及、随着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人们对于网络的态度就变得越来越符号化。

在向内的自我赛博化进程中。人们逐渐需要抛弃掉自己现实的身份,才能享受赛博空间的快感。表现在通过赛博空间与人沟通上,许多人在网络中的性格与现实空间的性格差距十分巨大的(比如网上话特别多,现实中沉默寡言)。这表明了一种主体的分裂,形成了赛博个体与现实人的差异。这种差异正是进行了一定自我赛博化而又还未赛博化的表现。真正的赛博人,是把赛博空间符号欲望完全的转移到现实世界当中来。我们可以做这样d的对比:现在很多赛博个体也会深入到现实世界影响现实世界。但是根据前文以及接下来的分析,可以知道,这种从赛博个体到现实世界的过程是为了将现实世界也赛博化。而早期网游则是赛博空间还未形成,把网游也当作现实来看待。现在的人或许很难想象,那个年代中玩家在游戏内的情感就是现实世界的情感。早期的网游是一种现实化。而现在则是赛博空间对现实的赛博化。是一种破圈、套现和获取权力的手段。随后,网络中产生了赛博化圈子,开始有网络用语(黑话),然而他们很少把网络用语用在现实生活中。然今,现在的现实世界,大多数赛博个体不自觉地在现实说着很多网络用语。从刚接触网络的小学生开始,就已经在做这样的赛博话语的现实误认了。网络用语与现实世界的差别已经被赛博个体完全代入到现实世界。使得这样的现象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了。(我依稀的记得我是在高中时候遇到的第一个把网络用语在现实中说的人。那时候感觉十分稀奇,也感受到十分的不适应,觉得这个人很奇怪。从表情、沟通方式上,都感觉一些不适。但现在我在遇到这样的人,已经不觉得稀奇了。这样在现实世界中也不断玩梗的赛博个体,已经斯通见惯了。)

这种对内赛博化的表现形式还有很多。在赛博化的进程发展下,越来越多赛博个体开始创立自己在赛博空间的身份,他们有些是自觉地,有些是不自觉地。比如一些人会有意识的盗用别人的照片发布到社交平台上,从而认为这个照片中的人就是自己。这就是一种有意识的自我赛博个体的创建。他可以盗用自己认为好看的、满足心中自我的照片,然后伪装成赛博空间的自己。再以这个身份去与赛博空间的其他人交流。这种行为使得他在赛博空间中创造了一个完美的满意的自己。他们也会改变自己在赛博空间说话的样子、语气,以好符合自己创造出来的分裂形象。如果说,现实世界的样子与形象不太美好,那么他们可以使用漫画动画的形象来建立赛博空间的自己。这便是cosplay的真正来源。cosplay使得赛博个体能够名正言顺地扮演自己心目中喜欢的形象,这实际上是在构筑一个赛博化的自身。不过,Cosplay的角色往往跟现实差距太大,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差异时刻提醒着他们不是这个角色本身。因此,这样的赛博化仅仅在网络空间中满足了他们的欲望,很难被他们误认到现实。更进一步地,一些主动赛博化的赛博个体会选择现实的完美形象作为自己的赛博空间形象。这就是网络空间中常常发生的盗图。他们会盗取一些网红的图片或者是直接完全伪装成网红,把某个在赛博空间中有人气有地位的人当作是赛博空间的自己。并且构筑自己在赛博空间的地位。这对他们来说有很多好处,第一,他们等于直接攫取了本来在赛博空间中已经有地位人的一部分权利与地位。第二,这种伪装满足了自己的符号欲望。就是在这样的欲望的动力之下,赛博个体就可以在赛博空间中分裂自身,完成自我的赛博化。同样,这样的表现形式也会伴随着一系列符号欲望的表现。

1、男性会满足自己的符号欲望,把女装的幻象投射到赛博空间的个体的创建上来。直接盗取自己喜欢女网红的照片来当作自己。他们往往是现实中因为金钱以及自身条件限制,无法满足符号欲望的个体。他们也会伪装成具有符号欲望特征的个体。这种行为有一个发展过程:早期他们会用可爱的、符号性强的女性动漫人物做头像。之后会发展为伪装成这样的动漫角色的性格说话。进一步,由于现实道德的束缚,一部分人开始做一种分裂:其中一部分走向Cosplay,以Cosplay的名义来伪装成符号欲望对象。这也正是为何现在的Cosplay女装盛行的原因。因为这既符合了符号欲望,又不违反道德。并且,他们为了消除道德的束缚,会不断地通过宣传,改变道德的束缚(这一点没什么批判的,因为道德就是在这种过程中拓展与发展的)。另一部分人则会不顾内心中的道德,因为并没有人做这样的道德监督。一切都可以靠自己来完成,因此他们会选取网红的形象来构筑自己,完全把自己伪装成这一网红来分裂自身,满足符号欲望。最后,他们会在符号欲望的驱使下面,突破赛博空间。从而影响现实世界。在这里,由于现实世界有道德的束缚,他们又会发生一次分裂。他们不得不面对一种抉择:一、变性。并向宣传Cosplay女装的正义性那样宣传其正义性。二、违反道德,触犯法律(即用别人形象跟别人谈恋爱,骗钱、甚至于直接形成诈骗团伙。)

2、而这种情况在一些女性的赛博个体上也存在。不同于男性,由于现实世界是男权化的建构社会,这会导致他们在赛博空间中同样选择女性形象来满足自己的符号欲望。仅有少部分人会选择男性形象来满足自己的符号欲望。且都是在赛博化初期(用符号性的男性动漫头像的女赛博个体比用带有符号性的女动漫头像的女赛博个体要少得多且网龄普遍都不大)。进而,女赛博个体由于现实世界道德的约束,在此就会产生分裂:一部分人选择Cosplay以及极端带有符号化的圈子:JK制服圈、洋装Lolita、汉服等等圈子来满足一种符号化的欲望(对于这三个圈子,早期这些圈子内部的人追求的更多是一种文化认同,他与现实世界的沟通更深。因此,他们的装扮会尊重传统。比如Lolita与汉服更讲究历史中的规定,不能随意改动。而后期,由于赛博个体的符号欲望。这三个圈子都在转变。比如洋装汉服不再追求古制,而是加上二次元符号:丝袜、双马尾、SM元素等等)。另一部分人,则是由于现实世界的限制,选择了伪装成其他网红(如同男赛博个体一样)。与男性不同,由于他们本身就是女性,因此他们不会面临变性的问题,从而,他们并不会违反道德,以及在上一步就已经发生了分裂。但如果现实世界的限制对于他们把自己赛博化投射到现实世界产生了极大的限制,他们一样会走向违反道德与犯罪的道路。也就是骗恋爱、骗金钱。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网恋女性与现实差别大的原因。他们运用一些符号化的手段,来抵消掉道德的谴责。比如利用PS技术来把真实的自己构成更加符号化。通过这种手段,照片中的人既是自己,又不是自己,他是赛博化了的个体。同时又不违反道德。当人们指责她的时候,她就会说这确实是她自己啊。

从以上现象的解读中可以看到,有一些主动赛博化自身的赛博人,在不断地分裂的自身下,不断地伪装下构筑赛博化分身,这样的分身影响了现实世界的自己。使得他们分不清哪边是真实的,哪个是真实的自己了。于是,他们就会在现实生活中去做符合自己赛博空间中分裂自身一样的行为。买自己伪装样子一样的生活用品,学他们说话,跟他们有一样的生活等等。

到这一时期的自我赛博化,已经开始从赛博空间影响到了现实世界。构成了许多假装恋爱的骗钱、骗感情的事情。或许在一些赛博人看来,他们并没有欺骗,因为他们分不清哪个是真实的自己,他们只是没办法从这样分裂的角色中抽离出来了。但一经历现实,他们就成了现实中的感情欺骗者,钱财欺骗者了。在现在的网络环境中,这样的自我赛博化的人不计其数。而在他们地不断欺骗与伪装下,越来越多被骗者发现了这其中的虚假。慢慢地也就不再相信网络空间中任何符号化的身份了。大家都对这样赛博化的人格有了自己的戒心。或者一部分赛博个体,乐于投入到这样的不断变化自身的身份伪装中去。并认为这没有什么问题,这就是他们所称的赛博空间的自由。但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了这种现象的危害,这种危害不来源于道德会被他们改变,因为这就是道德的特性。文明的发展就是道德不断的推移的过程,现实中的任何个体都可以改变道德的固定性。我认为的危害,来源于符号欲望的单一。也就是说,我并没有指责这种行为是违反道德的而需要被警惕。而是因为这种赛博化太过单一而需要被警惕。现实世界如果都是符号欲望,那么是十分可怕的。但是如果网络的某些行为能够在现实世界加入了多样的欲望与感情,那么,这就是需要认可的网络行为。

符号欲望的单一,导致在现实生活中看来,其违反了具有严格区分性的道德、甚至是违法的行为。然而这会因为符号欲望的单一性而改变。正如上面例子说的那样,Cosplay女装的正义性,正在因为被宣传而改变。道德被改变,应该支持。这是道德的发展与流变。但问题在于,不能因为这种正义性而改变现实世界的多样。这种误认会来源于赛博人对自己身份的误认。或许有赛博个体会认为自己能够掌握好这个度。不会把现实生活与赛博空间混淆。然而,这其实是身不由己。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网络空间的自身与人聊天,时间久了有了感情了,难道真的只限于赛博空间中吗?当欲望追求更大的反馈的时候,他就必然到经济空间中寻找金钱关系。然而,这种金钱关系不正建立在虚假的自我赛博化身份上吗?这不就构成了欺骗吗?同样地,如果不转换为金钱关系,符号欲望也必然要求转换为现实的欲望。那么线下见面吗?线下谈恋爱吗?建立在虚假之上的感情,这不就是对于感情的欺骗吗?单一的符号欲望往往会越界,会发展过快,会在不经历人生的考验下,就让赛博个体深陷于过于单一的欲望之中。这是真正警惕的。而非警惕一种道德的改变。

因此,良好的网络环境需要在个人教育上防止这种个人的赛博化,而由于这是十分个体的事,管理与调控都无法触及,因此,只能在教育上对大家引导。从小教育网络世界的现实性,让网络的自我多一些现实世界的真实。但如果人们真要享受一种身份的伪装呢?这就需要国家的调控,建立一些由国家支持的,具有深刻意义的网络游戏(作为调控工具)。而现在,正是可以利用链游的时机,来完成这种对于符号欲望以及自我赛博化的调控。给赛博人一定的自由转换身份的空间。在网游与链游里满足适当的这些符号欲望(并且通过对虚拟货币的调控,完成对赛博化个体欲望的调控,这点详见第四、五章)。通过一些赛博学的手段,还给整个网络空间相对真实的网络环境,以保证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的稳定。

,